○任美玲(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
{在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最能戳中人们痛点的是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五四纪念碑,上面记载了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情景;还有一块是刘和珍君的纪念碑,当时鲁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著名文章。}
从北师大的旁门进入校园,沿着京师路由南往北走,就会分别看到北师大的两座地标性建筑——校训碑和京师学堂。校训碑坐落在16楼的东侧,通体青黑色,是北师大100周年校庆时由四川校友捐赠的。碑面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大字由启功先生所题,这校训碑已成为北师大校园最著名的风景之一,每每路过,我都会看见在碑下合影留念的人。
往北走几百米,就会看见一座灰黄相间的五层小楼,名曰京师学堂。京师学堂算是北师大建筑中的后起之秀,它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尽管京师学堂是一座比较新的建筑,但说它是北师大地标性的建筑一点都不为过,一是因为“京师学堂”要溯源到北师大的出身——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每每念及这几个字,就会让人产生历史的洞穿之感;二是因为京师学堂周围风景宜人,到处都是好风光,前临曦园,背靠假山流水,茂林修竹,松柏常青。春日里,京师学堂前的玉兰花挂在枝头羞羞答答;春夏之交,曦园前的郁金香灿烂如霞,让游人应接不暇;秋天湛蓝的天空中的斜阳,恰好给学堂蒙上一层静穆的光辉;冬日里,要是下一场雪的话,京师学堂则显得古色古香,大抵路过的人就会恍然感觉回到民国时代了。
以前下课之后路过京师学堂,我总是习惯步履生风,生怕食堂排的队伍已经拐了好几圈,或者自己举着饭盘环顾四周寻找进食之地,实在是辜负了这里的景色。不过好的景色一定要慢下来才能好好欣赏。找一个晴朗的黄昏,从假山脚下拾级而上,在树荫下看假山下过往的人,或者在浓荫底下坐一会儿,呼吸一下这里带着绿叶气息的空气,听一听头顶小鸟的鸣叫,就会神清气爽,怡然自乐。最好的季节还是初夏,周围的树叶已经长成了水汪汪的绿色,满眼都是浓绿、墨绿,一阵风吹过来,让人怀疑树林中藏了一片海。这个季节,穿着单衣的小孩子也可以在那里自由地玩水了,没有他们奶声奶气的吵闹声,这地方的生机也会减去几分。
假山脚下,丛林掩映中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五四纪念碑,上面记载了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情景,以及同年6月3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冲破校方的封锁参与爱国运动的事迹;还有一块是刘和珍君的纪念碑,上面的浮雕是卧在地上的刘和珍,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在游行中被打死,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执教的鲁迅由此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先生深情追忆了这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女学生。两块石碑相距不过十几米,镌刻的事件也仅仅相隔7年,在那个血与火的时代,北师大学子走在时代最前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擎起希望的火苗,令人看到失望中的希望、黑夜里的微光。每每到达此处,风声过耳,唯有驻足敛息,在静默中表达自己的敬意。
来这里求学已经两年,北师大文学院给了我最好的专业启蒙。当代文学专业的老师上课各有风格。张清华老师讲到动情之处会朗诵诗歌,当同学们表示没有听够请他再来一首时,他却每每推却,开玩笑说朗诵是一件伤元气的事。张柠老师学术观点犀利,妙语连珠,其机警的点评往往直击我们的痛点。作家讲座也是很受研究生欢迎的一门课,须得早早地去占好座。以前只是读其书而不见其人,现在我却可以在课堂上真的见到格非、西川、欧阳江河、李珥、邱华栋等著名作家……同学们往往会早早买好几本授课作家的书,等到下课的时候,赶紧让他们签名,顺便与他们合个影。北师大文学院的学风纯正,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态度随和包容,很少有争论激烈的时候。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韶光筚路,北师大由1902年建校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在北师大任教过的大师可谓灿若群星,令人追慕不已。北师大人文传统深厚,除上文中提到的鲁迅外,梁启超、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等新文化运动的干将,穆木天、郑敏等文学大家都曾在北师大任教过。此外,还有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国学大师启功、中国话剧奠基人焦菊隐……在他们身上,值得我们仰慕的不只是他们渊博的学识,还有他们高尚的人格、风骨,这些一直勉励着北师大学子校准自己的选择与前行之路。犹记陈垣校长学术抗日的铮铮傲骨,启功先生誓不改姓的决绝自持,带着救命的药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节课的黄药眠先生,甘作一粒种子的钟敬文先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们前行的背影,是我辈学子反观自我的镜子。
闲暇时刻,我还是喜欢在北师大的校园里散步。在这里,每一处都有风景可看,也有故事可讲。
小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专业推荐: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哲学、法学和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