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汉超
内容提要 发现典型、报道典型,是党报的重要职责,也是提升党报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盐阜大众报》通过系统谋划典型报道,形成以通讯加评论为主打,连续报道形成声势,采编联动用好版面语言,新媒体同步,成功推出一系列典型报道,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得到领导、社会和同行的认可。
做好典型报道是党报的职责所在。时代和社会需要众多平凡普通的榜样和英雄。发掘更多的基层典型,让他们的事迹登上党报头版,是新时代党报凝聚力量、成风化人的要求。可以说,发现典型、报道典型的能力,也是新时代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017年以来,《盐阜大众报》通过系统谋划典型报道,推出了一批有影响、有分量的典型,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
2017年8月5日下午,盐城市区毓龙街道洋西社区67岁市民王浩春老人,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挺身而出,被小偷用菜刀砍了6刀,但他仍紧紧抓住小偷的手,直到警察赶到。王浩春老人的事迹在《盐城晚报》报道后,市领导指定要求《盐阜大众报》介入报道。随后,《盐阜大众报》连发六篇连续报道,并于8月10日在一版显著位置推出通讯《从热心公益市民到见义勇为英雄——记勇斗歹徒的王浩春老人》,同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凝聚榜样力量,建设美好家园》。王浩春老人见义勇为的事迹,经《盐阜大众报》连续报道,产生较大社会影响。老人先后获评“盐城好人”“江苏好人”和“中国好人”。
2018年8月8日,《盐阜大众报》在头版头条推出通讯《蔡竹清每周三次拄着盲杖进城血透——盲人患者给厚德盐城出了一道考题》,报道了步凤镇盲人病患蔡竹清三年多独自往返盐城市区医院血透,一路爱心相伴的故事,同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一座城市的温暖答案》,并在随后推出6篇连续报道,对事件进行全程跟踪。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8日的《盐阜大众报》上批示肯定,“这篇报道和评论很好”。盐城市文广新局审读组专门写出阅评文章,认为这组连续报道是“有思想、有温度、有价值追求的好新闻”。
如何把党报典型报道做出影响力,《盐阜大众报》的做法是,系统谋划,做好“标配”文章,根据需要适时增加“选配”动作。
得益于多年典型宣传经验的积累,《盐阜大众报》形成了典型报道的“标配”,即一篇主打的通讯,同时配发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通讯加评论,既把故事讲好,也把道理说透。“标配”之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好“选配”动作,如之前的预热、后期的反响,融媒体传播等等。
王浩春老人见义勇为的通讯报道,记者全景回顾了王浩春老人平凡的过往,记录了他面对歹徒殊死搏斗的英勇瞬间。在通讯中,记者只是客观冷静地还原、记录老人,而在配发的评论中,记者则站出来,鲜明总结了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王浩春的行为,彰显了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见义勇为精神”“王浩春的行为,体现了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可贵品格”“王浩春的行为,展示了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朴素情怀”。在王浩春老人典型报道过程中,在通讯和评论见报前后,先有持续几天的动态报道的预热,之后又刊发了社会各界的反响,效果很好。
盲人蔡竹清就医的报道,《盐阜大众报》第一天在头版头条推出组合报道,之后又刊发了6篇追踪报道。特别是在版面处理上,两篇“标配”稿件,配合扫描二维码看视频等“选配”动作,丰富了报道的内容。本报评论员文章提出的“弱势群体能否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的观点,得到了线上线下的热情回应。许多读者和网友说:“小举动,大文明”“厚德盐城人,文明一座城”“有这么多好人,盐城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来盐投资的央企冠捷科技集团中国区行业总经理任敬顺说:“我与盐城相见恨晚!”
通讯需要精心打磨,评论同样也需精心组织观点,离不开系统谋划。在《盐阜大众报》,典型报道“标配”中的重头戏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是由采写通讯的记者承担的。近年来《盐阜大众报》着力打造复合型记者,常年开设在一版的“大众快语”和二版的“大众时评”评论专栏,主要供稿多为本报记者。在考核导向上,评论稿件的分值要高于一般稿件。长期的坚持,造就了一批能写能评的记者。
记者兼评论员,从报社来说,缓解了人手紧缺的不足;从业务来说,记者得到了锻炼,也拉近了评论和通讯的距离。记者采写通讯的同时,就在酝酿将配发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写作过程中往往注意做到展示和揭示、感性和理性的组合,这样的“标配”下,通讯生动鲜活,评论也能出彩,给受众更多的代入感。盲人就医的典型报道,留给记者采访加写稿的时间只有一天,两名文字记者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最后圆满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8年8月8日,《盐阜大众报》在头版头条推出通讯《蔡竹清每周三次拄着盲杖进城血透——盲人患者给厚德盐城出了一道考题》。
2018年8月10日,《盐阜大众报》在头版推出《从热心公益市民到见义勇为英雄——记勇斗歹徒的王浩春老人》。
2017年4月18日,《盐阜大众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通讯《岭山:60年梨果芬芳》。
做好党报典型报道,需要采编联动,需要版面支持。2018年8月,盲人蔡竹清就医的报道,除了发在头版头条,配发评论外,还配发了照片和采访视频的二维码,版面语言非常鲜明。由于成稿迟,值班总编对通讯和评论的标题进行了重新制作,两则标题中的“考题”和“答案”相互呼应,画龙点睛。这样的“选配”动作也是打破常规的。在当前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大多为经济新闻、领导活动的状况下,让一则社会新闻上了头版头条,影响很大。当天,盐城市委书记戴源批示评价说:“放在头条恰如其分”。市委书记对报纸报道和版面布局作出评价,这在本报之前还少有。由此可见,重视和支持典型报道是多方共识。
做好党报典型报道,还需要有融合传播意识。在做盲人蔡竹清就医报道时,视频记者全程跟拍,版面上植入二维码等,通过全媒体方式传播,产生了更大影响。新媒体团队制作的全媒体报道,被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中江网、交汇点新闻等转发,仅新华社客户端转发当日阅读量就突破60万,本报新媒体推送的报道中,有两条阅读量突破10万+,大大扩大了报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