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新闻报道中落地生根
——从连续19天的中俄边境乡村调研感受马新观集中教育

2018-11-09 06:14李凤双管建涛
中国记者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分社调研组新华社

□ 文/李凤双 管建涛

内容提要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集中教育中,能否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是检验学习成效和教育成果的关键一环。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通过开展中俄边境乡村调研对用新闻报道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出了有益尝试。

近期,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李凤双、管建涛、何山、王建一行四人,组成中俄边境乡村调研组,从哈尔滨出发,到北极漠河,经东极抚远,沿着中俄边境,连续行进5800公里。围绕乡村振兴、边境安全、环境保护等内容,采写各类报道60余篇。其中,《一个人的村庄》等4篇报道被评为新华社总编室每周表扬稿。这次调研是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报道,用新闻报道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既坚持党性原则又践行为民情怀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又恰逢“兴边富民行动”20周年。此时调研中俄边境乡村,既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也是履行“喉舌”“耳目”的职责。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是贯穿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最鲜明主线。精准脱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是党和政府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加快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利用黑木耳产业脱贫的故事,背后正是村里扶贫工作队的带动。顺此线索深入采访,我们制作了《扶贫工作队点燃大学生回乡创业梦》的融合报道,揭示了扶贫工作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客户端浏览量很快超过100万次。

坚持党性原则,要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这篇报道,按照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谋篇布局,系统反映了边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恪守党性原则,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用行动践行为民情怀。每到一处,我们都进村入户,全程采访农民上百人,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

报道人民,就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入户走访,就发现不了种1000亩地、却经常参加赛车的农民赛车手;不走过几十公里的泥泞路面,就无法发现在大兴安岭最高的瞭望塔上,坚守十余年的“塔上”夫妻。

走基层需要好的作风保障,这也是对党性和人民性的锤炼。调研组晓行夜宿,连续19天,走访16个边境县市区,基本实现了对黑龙江省边境县市的全覆盖。我们经常采访到晚上九十点钟,写稿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五六点钟又出发赶路,和衣而睡也是常事。有时这个人早起工作了,那个人还没睡觉。车上赶路时,除了研讨,就是补觉。

二、既遵循客观规律又持续开拓创新

这次调研集中体现四个特点:

(一)坚持内外并重理念。面向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本质,这要求报道要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在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调研组采写了对外融合报道《“最北马队”再现山林》,讲述了运输木材的“最北马队”因林木停伐一度消失,又因生态转好改拉爬犁,带着游客游览林海雪原,再度归来的故事。这篇报道践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充分利用报道素材,黑龙江分社安排在哈尔滨的外文记者与前方报道组互动合作,播发对外中文、英文、俄文报道20余篇。

(二)突出融合报道引领。本次调研在新华社国内部、对外部、体育部、新媒体中心、《新华每日电讯》等线路刊发7组融合报道,客户端点击量均过百万。精心制作的《尤二姐的“72变”》,通过一位赫哲人从打渔女子到农家乐老板、从群众到党员等身份的变化,折射出边境少数民族的新气象。

□ 2018年5月12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中俄边境乡村调研组,在中俄边境的吴八老岛上采访黑龙江省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村民。图中左二是黑龙江分社记者李凤双,左三是黑龙江分社记者王建,右一是黑龙江分社记者管建涛。(新华社记者何山/摄)

(三)实现全程行进报道。调研组调研19天,有18天每天刊发一篇《走基层·听民声》稿件。“断档”这一天也刊发了“行走中国”栏目稿件。《“北极村”村民变身记》等走基层报道得到好评。

(四)改文风突出短新闻。这次调研走得深、转得透、改得实,特别是在文风方面,出现了多篇千字文。《白天回村晚住城 农民成为新型“上班族”》,这篇走基层报道只有803个字,采用90家,是两个月来的走基层栏目采用最高,颠覆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

三、既坚持学习示范又引领正确导向

回头看这次调研,系统学习非常重要。

有些学习是从《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等教材和新华社社领导讲话精神中汲取营养。比如辩证思维,调研中体现得比较多。我们既看到换届后乡村干部风清气正、干劲十足的一面,又剖析边境人口减少、基层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既发现边境乡村新特点,又捕捉“两栖”农民新趋势。

有些学习是深入浅出的党课。黑龙江分社从社长、分党组成员,到采编支部书记、副总编,都结合具体案例讲党课。

有些学习是激发干劲的重温入社初衷。我们十多位35岁及以上记者回顾走进新华社,当上新华社记者时的激情澎湃。

有些则是寓教于乐的活动竞赛。黑龙江分社举行了“新华好故事”“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新华好故事”中,分享了《一个人的村庄》这篇报道的采写体会。中俄界江黑龙江畔有一个村庄,只有一个人生活,而且是一位70岁的老人。这位老人对苦难的藐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守边戍边的坚持,引起共鸣。

还有些学习是互动式的案例教学,贴近性更强。黑龙江分社采编支部对这次调研进行专题研讨。报道团队从选题确定、采访策划、稿件写作等方面谈感受,大家互动交流,有的同事还主动写了业务文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在这次调研之前,除了抗洪等突发事件外,参与成员都没有常规调研连续19天的经历。走了10天后,几个记者就有些疲乏了,觉得回去歇个周末,再出来也不耽误事。但是领队坚持,领着学,领着悟,领着干,最终我们按计划完成调研任务。坚持就是胜利,这组调研的示范效应很快显现。前不久,黑龙江分社一位副总编带队,组成“二战遗址边塞行”报道组,在新华社对外部专门开辟专栏,常规报道实现“一天一篇”,还有很多深度报道。

能感觉到,现在同事走基层,不拿点像样稿子回来,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猜你喜欢
分社调研组新华社
再创新高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云浮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龙美达石材共享平台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法新社进入朝鲜
武夷山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武夷山市进行督办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国务院参事调研组到广东省调研强制性标准化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