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有解放碑、朝天门、洪崖洞等独具重庆特色的地标名片,也有全国文明城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示范区、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名片。这些名片,每一张都是渝中通往世界的开放接口,每一个都是自我超越的发展机遇。
渝中区仅有陆地面积20.08平方公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资源集约、产业集群和功能集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发展先机的战略选择。
重庆自贸区渝中板块虽然只有重庆自贸区总面积的1/25,但爆发力却是惊人的。2017年,新增企业注册户数和注册资本总额占了自贸区全域的10.5%和16.9%,特别是新增外资企业和注册外资资本占比更是高达15.8%和18.9%。
抓住重庆自贸区建设机遇,渝中区结合经济建设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实行一体化推进,将自贸试验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中新示范项目重要区域“三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和先行示范优势放大到极致,让渝中区的外资利用结构由房地产、传统金融向创新金融、总部贸易、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多领域拓展。
◇渝中夜景(陈勇/摄)
渝中区通过成立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合作促进中心,加速自贸区与中新合作项目融合发展,重塑重庆开放门户,再造城市地标,改善城市功能,优化商业业态。目前,全区已落户新加坡企业20余个,跨境金融服务项目累计达60个,合同金额达105.7亿美元。
◇俯瞰解放碑商圈(刘汪洋/摄)
借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先行示范机遇,渝中区不断深化落实统筹协调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市区联动机制,完善和细化择商选资引荐奖励办法、服务外包发展和外贸技改研发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金融、高端商贸、专业服务、互联网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从而有效弥补了渝中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
正是重庆自贸区、中新示范项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发展机遇叠加优势,与渝中区创新发展思维产生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渝中区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混合动力。
解放碑作为重庆的城市地标,以五一路金融街、环球金融中心、英利IFC、国贸中心等为载体,以品牌战略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构建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强化现代金融、国际商务、高端商贸、专业服务、国际化都市风貌展示功能,配套高端生活服务功能,集聚金融服务、国际品牌、高端商务和总部贸易,成为全市首个突破500亿元的商圈。在面积只有1.61平方公里的解放碑CBD,集聚了总部企业101家、市级金融机构154家,品牌商务服务机构55家,驻渝总领事馆10家、五星级酒店5家、大型商场及购物中心12个。
除了解放碑,渝中区又一个百亿级商圈在大坪破茧而出,与解放碑商圈形成“双核驱动”的发展格局。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核心商圈,大坪商圈拥有龙湖时代天街、英利大融城两大核心商业项目和重庆国际IP文化产业园、华记黄埔大数据产业园、新浪通讯市场、永缘汽车用品市场、高九路汽车4S店一条街等五个产业园(街)区,形成了“商圈+社区商业+特色街区+园区产业”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商业体量超过100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超过30万人次。
龙湖时代天街被称为亚洲最大超级购物中心。主题感明显、娱乐体验性强、差异化突出的休闲娱乐业态,形成了龙湖时代天街超强的发展磁场和强大的品牌集聚力,不少品牌在进入重庆市场时均将龙湖时代天街作为首选。数据显示,在龙湖时代天街的整体布局中,餐饮业态占据22%,娱乐、主力店、教育等体验业态面积占比高达37%,远高于同城其他购物中心。截至2017年底,商业运营面积60多万平方米,入驻商家近千家,已成为全市最大的都市全业态消费目的地。
◇大坪龙湖时代天街
龙湖时代天街发展强劲,一街之隔的英利大融城则通过差异化布局,实现良好发展。与传统商场不同,英利大融城正着力发展教育培训类业态,整体打造青年共享社区,并将部分原有商业空间改为青年长租公寓社区,设置共享餐厅、厨房、办公室等公共配套,实现差异化发展。
解放碑与大坪商圈的错位发展,已经成为驱动整个渝中全域发展的两大核极,让重庆母城的活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渝中区经济在经历持续健康发展之后,区域人均GDP实现17万元,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全国经济发展趋势保持高度一致。
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高端商贸业、专业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互联网服务业、健康医疗服务业,全力打造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朝天门中新合作示范园、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化龙桥国际商务区、大坪商圈、大溪沟文化创意区、上清寺互联网产业园、菜园坝滨江城等八大服务业集聚区,是渝中区创新发展的全新蓝图。
◇解放碑CBD(陈明月/摄)
今年8月23日,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分论坛——区块链创新发展论坛在渝中举行,就“重庆链岛”总体布局,搭建区块链行业展示、学术交流、教育培训公共平台,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汇聚全球智慧。
渝中区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国家工信部、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协会平台,打造涵盖区块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监管科技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区块链应用生态圈,大力发展以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服务、分享经济、众筹众包等多种业态为核心的区块链产业。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在食药品安全溯源、中小企业投融资、政府信用平台、金融行业、知识产权等领域先行试点。
发展区块链、大数据应用、数字内容、软件服务、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等六大数字产业,是渝中区赋能发展的全新路径。依托大石化新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等四大区域板块,重点培育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形成功能互补、数据互通、要素互联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并将数字产业牢牢锁定在商用、政用和民用三大板块,深耕数字文化、智慧旅游、数字金融、智能商务、智慧医疗、专业服务等智能产业和教育、社保、就业创业、社区和交通等民生智能领域,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
兴在商贸,强在金融,胜在总部。在渝中,一个总部就是一个龙头,一栋楼宇就是一个集群,一个集聚区就是一个园区,多业并举的产业形态,成为渝中区创新驱动和城市转型的核心引擎。
今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依托重庆自贸区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优化总部企业发展环境,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在渝设立综合总部、地区总部和功能总部,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推进重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的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渝中区是重庆发展总部经济的先行者。在寸土寸金的解放碑CBD,集聚了总部(重点)企业101家、驻渝总领事馆10家、五星级酒店5家。总部经济带来的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和税收贡献效应,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里集聚了市级金融机构120家,品牌商务服务机构55家,国际五大房地产服务商行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就有4家地产服务商行和2家会计师事务所落户解放碑,汇聚LV环球概念店等245个国际知名品牌,解放碑步行街一直享有“西部第一街”美誉。
在位于虎头岩的重庆总部城,配套设施完备,目前已有60余家企业总部签约入驻重庆总部城,形成了以健康医疗、金融服务、创意设计、公共服务等四大产业为核心的总部经济圈。在2017城镇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重庆总部城成功入选“2017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的投资者纷至沓来。一年来,重庆自贸区渝中板块吸引来国内外投资的重点项目和企业261个,签约金额达478.6亿元。如今,渝中区驻区市级以上金融机构166家,拥有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等7家要素市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8%,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15.1%、14%。拥有总部及重点企业439家、驻区500强企业134家,占全市一半以上,亿元税收楼宇36栋,是重庆经济最活跃、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地区。
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承载着重庆的建城史和开埠史。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积淀了巴渝文化、统战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在“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称谓里,隐含着“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的魅力与神韵。在下半城的每条街道、每个小巷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渝中是重庆的文化中心,也是重庆的文脉所在和精神所系,历史文化遗产全市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价值最高。区域内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数量居全市第一,其中,国家级文物18处,占全市1/3,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6个,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一级博物馆3座,有人民大礼堂、国泰艺术中心、湖广会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
为彰显“母城”神韵,渝中区以文立城、以文兴业、以文塑人,通过保护“母城”文化遗产、提升“母城”文化魅力、扩大“母城”文化影响,把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重庆美术馆(游宇/摄)
◇湖广会馆(杨弋/摄)
为提升“母城”文化,渝中区正在全力打造十八梯、湖广会馆、中山四路、大礼堂等10个传统风貌区,鲁祖庙、民国印钞厂、洪崖洞等10个山城老街区,白象街、金汤街、领事巷等10个特色老社区,构筑串点成线的文化渝中和以点带面的人文渝中,挖掘文化内涵、保护街巷肌理、重塑市井生活。同时,通过策划一批实景演出、非遗展示、文艺作品,打造一批民间博物馆、遗址公园等实体项目,包装一批特色历史文化产品,输出渝中文化IP,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
为将文化资源转换成产业优势,渝中区把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老建筑、老步道、老字号等文化“珍珠”挖掘出来,串成旅游“项链”,构建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景式管理的旅游新格局。通过做靓母城游、文化游、都市游、山水游四大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渝中区积极推动文商旅城融合发展,以景区提升、文旅融合、交通升级、配套完善、环境优化、安全保障等六大举措为引领,及时梳理历史根基,增强文化内涵、产品辨识度和核心吸引力,推动全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科学发展。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是老重庆原汁原味的城市底片。经过修复后的每一栋建筑都将标注建筑年代、材质、工艺、故事等。在业态布局上,通过引进“非遗”展示、手工作坊、传统小吃、小街铺,植入重庆老字号、演艺茶座,引入文创产业、特色客栈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紧十八梯”“慢十八梯”和“叠十八梯”。
重庆湖广会馆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完整的清代会馆建筑群,也见证了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的重庆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演变历程。为吸引更多的游客,渝中区在不改变旧有建筑主体和形态的前提下,将历史、文化和商业巧妙地链接,真正实现了商旅文融合发展。
洪崖洞、长江索道和李子坝轻轨站,都是火爆的旅游景点。为提升这些景点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渝中区加快引入智能人流监测系统,搭建“旅游+”服务平台等,推动景区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
历史与现代的相互辉映,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融合,将渝中区演绎成了最重庆的文化名片和旅游名片。在今年五一假期中,渝中区三天接待境内外游客30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2亿元,成为重庆最具人气与活力的地方。
如今,渝中区高质量的发展,已转换成为市民高品质的生活。随着医疗、就业、教育、社保、环境等民生领域的持续改善,渝中市民的幸福指数也在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