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张锦辉/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庆更加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站在更高层次上着力提高开放水平,尤其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由大进大出的低附加值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产业链转变,强调优化利用外资,在全球产业转移大潮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重庆着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推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提高贸易质量和科技含量,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整体功能,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以发展外贸、吸引外资为主要形式的对外开放,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庆通过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不断优化外贸结构,创新服务外包,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推进外贸快速增长,并在国际金融、贸易形势多变的情况下保持稳步前行。
高质量“引进来”
。随着产业经济向集群化、高端化、高质化发展的新阶段迈进,重庆着力引进轻型化、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的电子信息、金融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外客商洽谈合作事宜(刘汪洋/摄)
一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实施“内陆型加工贸易”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新模式,成功引进惠普、富士康等国际IT业巨头,初步形成笔记本电脑“整机+配套”“制造+研发”“生产+结算”为一体的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使外贸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笔记本电脑为龙头的大项目助推加工贸易成倍增长,笔记本电脑出口成为重庆出口新名片,改变了汽车摩托车产品出口一枝独秀的局面。
二是服务外包成为助推发展新引擎。2010年,《重庆市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同时成功举办服务贸易高峰会,吸引了美国微软公司、戴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大展集团、益赛瑞普公司等400多家知名公司参会,项目签约金额超过50亿美元。2011年重庆实现离岸服务外包协议金额6亿美元,执行金额4.2亿美元,首次超过成都和西安,列西部地区第一位。2013年重庆实施服务外包“十百千万”工程,初步形成以软件技术服务、工业设计、动漫创意等为特色领域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三是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从2007年开始,重庆掀起了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以及与重庆既有资源、产业基础的高契合度,成为重庆对外招商项目的共同特点。在金融危机阴霾下,重庆连续推出“年度十大经贸活动”,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新机遇,把握东产西移渐成气候之势,及时开展东西部产业联动基地建设,并通过举办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年会,共谋重庆发展,促进合作共赢。此外,重庆组建了几十个电子制造业的专业招商团队,每个团队都由懂专业、懂市场、懂成本核算、懂外语的专业招商人员组成。例如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中,就组建了由海关、园区、经信委等多个部门组成的高效专业商务团队;重庆笔记本电脑专业招商团队,成功引进了一大批国际电子信息巨头。
可弯曲的石墨烯手机(刘汪洋/摄)
◇笔记本电脑元件生产线(刘汪洋/摄)
有底气“走出去”
。通过连续举办“中国知名国有企业重庆投资发展研讨会”“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加工贸易暨产业转移进重庆”“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经贸洽谈会”等系列经贸活动,企业“走出去”成效明显。一是加大境外投资并购力度。四联集团并购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加拿大的蓝宝石业务,鼎泰能源集团并购新加坡亚电水电投资公司,重庆耐德科技公司参股澳大利亚达基国际公司,力帆集团在埃塞俄比亚建立汽车生产企业,宗申集团设立泰国摩托车厂,重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15亿吨储量铁矿60%股权,重庆机电集团收购英国精密技术集团6家子公司等,重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际投资的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承接海外工程取得突破。重庆企业先后承担了利比亚政府住房、苏丹道路、约旦化工厂等项目,全面形成重庆企业与十大中央企业的海外工程对接机制。此外,为引导企业“走出去”,重庆整合外经贸资源。2009年,由九大市属大型国有独资公司投资30亿元组建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地方外经贸集团——重庆对外经贸集团,主要负责承接海外工程。
三是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重庆地产集团控股的东泰华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韩国投资建设韩中国际产业园,对于重庆市培育本土跨国经营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老挝(重庆)农业园区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工程全面竣工,正式签订种植协议。
四是对外劳务合作日益活跃。全市建成32个外派劳务中心,基本实现主城以外区县外派劳务中心全覆盖。向德国、日本、新加坡、阿联酋、安哥拉、约旦、乌干达等国家和地区输出劳务人员,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促进了三峡库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稳定利用外资。
重庆市凭借独特的地位、优惠的引资政策和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迅速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自2008年起,全市利用外资逐年增长,连续数年增速列全国第一位。至2011年底,入驻重庆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突破200户,总量列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全市签订外商投资合同项目326个,合同金额135.21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05.29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占中西部总和的四分之一,利用外资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与此同时,外资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大型项目投资强劲增长;外商独资企业效益良好,跨国并购发展迅猛;外商投资结构显著改善,农业领域使用外资实现重大进展,服务业、制造业利用外资快速上升;外资来源地更趋多元化。
2016年,重庆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继续保持百亿美元规模。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首位。
重庆市紧紧围绕西部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战略定位,抢抓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创新区域合作理念和模式,搭建双边和多边合作平台,加快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推动与周边和重点区域深化合作,全市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拓展与周边地区的全面合作。
签署《关于深化川渝合作的协议》,推进川渝合作重大事项。举行泛成渝经济区商会合作峰会,签约项目近20个。联手川陕启动“西三角”经济区战略。“西三角”经济区发展思路基本形成,其交通规划研究和川渝毗邻地区综合交通规划初步完成,成渝第三条高速公路、成渝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重庆至西安高速铁路等项目前期研究启动。川渝协同配合国家加快编制成渝经济区规划,成功举办第二届成渝经济区高层论坛。渝陕推进落实“1+6”合作协议,深化交通对接和陕煤入渝合作,双方旅游部门商定共建西部“金三角”旅游合作区。重庆、四川、成都、云南、贵州五省市发展改革部门共同建立投资工作长效合作机制。广安、资阳、遂宁、达州等周边地市竞相启动“融入重庆”合作战略。渝广(广安)推进“1+10”合作协议,广安将借助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发展开放型经济。资阳市与重庆市相关部门分别签署区域合作、重点产业战略合作、旅游产业合作协议。渝鄂湘黔四省市围绕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拓展和深化双边合作,举办发展武陵论坛和投资武陵洽谈会。渝黔资源合作取得突破,渝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渝湘党政高层在交通基础设施、无障碍旅游区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加强与沿海省市的对接互动。
牵手东部沿海地区搭建产业互动平台,举办“重庆·佛山周”“重庆·宁波周”、重庆·广东经贸活动等大型合作活动,签约项目405个,总投资额885亿元。渝粤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庆市与宁波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签署加强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宁波产品重庆直销中心开业。筹备建立广东佛山名优产品重庆直销中心,潼南、巫山等区县与佛山市部分区县有关部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先后组织党政代表团考察访问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五省(市、自治区),签约项目91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重庆市与上海市、四川省签署《沪渝川三省市口岸大通关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三省市口岸功能延伸和互补,为企业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通关环境奠定基础;与深圳市的经济合作部门签署《关于深化渝深合作的协议》,签约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额100亿元;与广州市签署《渝穗两地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书》,签约项目20个,项目总投资额近20亿元。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覆盖长江沿线沪渝汉宁等12个海关;沪渝汉宁及合肥等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签署《长江流域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等。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庆市及时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改革体制机制,投资发展环境和人才政策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支持性政策措施
。一是出台财政支持政策。落实中央和地方支持企业发展的预算,支持外经贸企业担保融资和保函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出口信用保险,对新兴市场参展给予补贴等。二是推行贸易便利措施。为帮助企业渡过危机难关,推行了改进外汇管理和服务,简化收付汇核销及收结汇核查手续等措施。三是提高审批效率。在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制定操作规程的基础上下放审批权限。积极探索网上审批、电子监管等新模式,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四是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把完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体制机制、健全口岸经济发展新机制、构建区域互联互通机制等列入全市重点专项改革。深入推进两江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汽车整车平行进口试点、启动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建设试点等重要改革任务。大规模引进人才。
为打造西部地区具有比较明显优势的人才政策环境,大力实施“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大规模引进科技、商务、金融、城市和企业管理人才。制定鼓励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以技术、创意、品牌和营销网络等来重庆投资的政策措施,提高无形资产注册比例。建立留学人员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创新和引进技术产业化。重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和“985”高校在重庆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与国际著名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共建研发平台,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经过长期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重庆经济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为重庆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辖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新发展。2018年,重庆市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明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立足高效率,着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土壤、养分。通过提升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府工作效率换取企业发展效益;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负担重成本高、政策多落实差等问题,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维护民企合法权益,努力做到平等对待、规范执法、依法保护,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规范政商关系,践行好“亲”上加“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做到亲而有界、亲而有度,清而有责、清而有为。以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的动力问题,从而推动重庆市民营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