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电影积累 欣赏两百年前的经典文学

2018-11-08 10:35陈莉
关键词:刑场巴黎圣母院雨果

陈莉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法国大作家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讲述的是伽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遭受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只有爱思美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使这个看起来丑陋无比愚钝无比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从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评价来看,雨果是排名第一的作家,巴尔扎克、莫泊桑和大小仲马都排在他的后面。而巴黎圣母院,也是巴黎市区最为重要的一座教堂,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堂,很多法国国王的加冕、受洗、国葬,都是在这座教堂举行。所以,《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的历史地位就很容易把握了,它就像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而《红楼梦》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是因为这部小说能够使得每个读者都产生自己的情感共鸣:情窦初开的少女认为自己能懂林黛玉,半生颓废的中年人又伤感于最后的凄凉结局。

对于学生来说,欣赏名著的第一步,是尽量了解并沉浸到小说当时的时代和环境中间去。对于作品,如果仅仅是看在眼里却读不进心里,那么再好的写作技巧和艺术表达,我们也不会觉得有任何触动。

有一首非常好聽、画面也很好的MV名叫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是雨果另一部世界级名著《悲惨世界》的电影主题曲,讲述的是同时代的法国人民饱受欺凌,用愤怒的目光冷冷地漠视着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你能听到人民的歌唱吗?对,我们在歌唱愤怒,在歌唱怨恨。

看完MV,再来看《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阅读场景就有了鲜活的画面感,也就能够走入作家苦心营造的文学氛围。雨果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刑场什么样,石柱什么样,绞刑架什么样,还有四周伸长了脖子看热闹的民众是什么样,就像电影画面一样。

我们可以在心中做一个情景想象,设想一下,如果你就在刑场,围观这一次的绞刑,那会是什么感受?

那可恶的绞刑架,又细又秃。

只好看看那碎石砌成的四个桩子和两根支柱。

这是雨果对刑场的描写和对民众心理的刻画。

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当他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人们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

这些依然是最为简单的白描。

我们再去看看鲁迅作品《药》里面是怎么描述中国的杀人刑场的:

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他们同样在围观,跟着押送囚犯的人走,潮水一般地聚拢而来。你看,观察细致、描写准确的作家,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法国的,对刑场的描述都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就通过文学表达,揭露了民众的基本人性。

随后,雨果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行刑人如何用凌厉的皮鞭殴打伽西莫多。而伽西莫多呢?从一开始“人们看见他眼睛冒火,筋脉鼓起,四肢蜷曲,一下子就把皮条和链子都挣开了”,到最后“就不再动弹一下了,再没有什么能引起他轻微的动作,无论是他身上不停地流出的血,加倍疯狂地落到他身上的皮鞭,沉醉在行刑里的施刑人发作出来的怒气以及那可怕的皮鞭挥动时的嘶嘶的响声”。

作家的描述非常精准到位,但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还是取决于我们构建和还原现场的能力。这时候,应该要想一想哪些影视剧里有同样类似的皮鞭殴打的场面,像电视里的抗战剧、谍战剧,应该有不少此类的镜头:冈房拷打,烧得通红的烙铁等等。这些熟知的影视细节,能够大大帮助我们沉浸到小说的文字世界中去。

然后,雨果的笔,就像电影里面的长镜头,又从刑台上的伽西莫多,缓缓摇到四周围观的民众。作家想批判的是民众的愚昧和冷漠:“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

于是,雨果一句一句摘抄或重演了民众们咒骂伽西莫多的脏话。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啊,聋子!独眼!驼背!怪物!”

“这个丑相比所有的医药还能使孕妇流产呢!”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雨果的笔下,那些近两百年前的骂人话,放在今天依然是网红流行语。“丑到让人流产”,可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压根没想到一百年前雨果就这样骂人了。意识到雨果的描写这样生动活泼、这样经典,我们是不是立刻觉得小说和我们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名著和读者的真实距离,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否则,读者对于一个100年前发生在万里之外陌生人的故事,绝对是很难读到心里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世界名著非常难以阅读,因为,似乎那些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过于遥远了。其实,远吗?

小说到这里,进入了扣题的主要部分:伽西莫多非常口渴,然而并没有人愿意给他喝水。

成千上万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像人的声音倒很像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仔细研读文本,我们会注意到,雨果不仅用了三次伽西莫多要水喝的特写,而且每一次的描述和刻画都是不同的。第一次是咆哮,第二次是心碎地喊,第三次是喘息。

三次要水喝,伽西莫多的动作、神态和体力,都有极大的不同,一次比一次虚弱,这就是一个被暴打过的深痕累累的伤者的真实状态。

然后,美丽善良的女主角出场了。请注意,雨果也给她附加了非常夸张的主角光环。

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任何一本小说,就像现在的影视剧一样,都需要强烈而显著的主角光环。可以像吴亦凡一样酷,也可以像鹿晗一样萌,也可以像成龙那样怎么打也打不死。我们可以细想一下,在那种人潮汹涌的刑场之上,爱丝梅拉达身边怎么会有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色小羊?这种笔触,就跟今天赵丽颖出场的女神光环是一样的意图。

在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桥段:周星驰假装乞丐,饿到在巩俐面前,而巩俐作为女主角,光环罩身,带着灿烂温暖的女神笑容,给周星馳送去了白面馒头。

鲜明的文学形象,来源于强烈的文学冲突。当伽西莫多被众人辱骂、殴打的时候,只有爱丝梅拉达推开众人,给他送上了清凉的水。这时候,雨果就像成功的大导演一样,给伽西莫多的脸庞来了一个特写: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种文学处理,在美国电影《金刚》里就有过。没有什么戏剧性的表现比大猩猩(野兽)为美人流下眼泪再动人了。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这是雨果花费那么多的笔墨,所想要表达出来的最终目的。一个漂亮、鲜艳、纯洁、迷人、好心肠的姑娘。而《巴黎圣母院》整部小说,也是描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姑娘、这样一个丑陋却真诚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在充满邪恶、陷阱、欺诈和罪恶的社会里,所遭遇的悲惨生活和不公命运。

放在今天,雨果的这部小说,也一定是最红的经典流行小说。主角形象够新奇,矛盾冲突够深刻,故事地点够著名,人物遭遇够悲惨——最宏伟的教堂里,最丑的真心男人和最美的姑娘之间,发生的最感人的故事。《巴黎圣母院》的结尾,她被处死时欲相救,却晚了一步。他愤怒地将克诺德推下楼,最后抱着爱丝梅拉达的遗体消失了。放在今天,谁和谁的爱情能有那么惊世骇俗呢?

学法指导

一切文体,都包括叙事。电影,是叙事的;普希金的每首诗,也可以看作蒙太奇式的电影剧本。小说和电影相比较的话,一种是通过语言文字发动想象力的艺术,一种是视觉艺术。电影虽然不能有大量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但电影的画面感,却能够带动读者融入小说所构建的故事世界之中。

经典小说有魂有肉,通过描写能够最直接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而电影有现场感和画面感,可以运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带入感来进行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在文艺表达的效果上,小说和电影并没有根本的差异,都是有质感的表达,都能极大地打动人心。

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想象力,寻找更强的冲击力,比如,调动电影积累来更好地欣赏小说,欣赏到人类的文艺精粹。

猜你喜欢
刑场巴黎圣母院雨果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巴黎圣母院起火
除了巴黎圣母院,还有12座教堂
雨果剃发
聪明的战俘
聪明的战俘
从杀戏与戏杀看刑场与戏场的异质同构性
雨果的“谎言”
雨果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