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红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急症,由于其病因比较复杂,导致其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本次研究,主要对本院106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生长抑素治疗,旨在探究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急性显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严格按照双盲法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患者中27例男性、26例女性;年龄26~68岁,平均(54.61±6.48)岁;病程为5~7 d,平均(5.65±0.48)d;按照基础疾病类型分为18例肠息肉、20例肠炎、8例血管畸形、7例肠癌。观察组53例患者中有28例男性、25例女性;年龄26~68岁,平均(54.68±6.52)岁;病程为5~7 d,平均(5.85±0.58)d;按照基础疾病类型分为17例肠息肉、20例肠炎、9例血管畸形、7例肠癌。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06例患者自入院后便予以全静脉营养支持,指导其禁食3 d后进行抗感染治疗,再予以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评分,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和血流变指标情况,必要时予以输血治疗[2]。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予以生长抑素(厂家: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465,产品批号:1107180407,规格:0.75 mg)止血,0.25 mg/h,持续给药3 d。3 d后若仍然存在活动性出血,予以手术治疗[3-4]。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变化(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有效率及无效率。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血流变对比(±s)
表1 血流变对比(±s)
注:*代表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流变指标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血浆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 红细胞压积(L/L)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观察组(n=53) 治疗前 1.65±0.48 3.65±0.67 41.33±6.35 5.46±0.87 6.38±1.17治疗后* 2.85±2.06 4.53±0.72 46.53±6.53 6.99±0.95 8.53±2.08对照组(n=53) 治疗前 1.66±0.47 3.66±0.68 41.34±6.47 5.51±0.86 6.38±1.16治疗后 1.68±3.48 3.74±0.73 42.31±7.42 5.62±0.88 6.42±2.35 t 2.106 5.609 3.108 7.702 4.894 P 0.037 0.000 0.002 0.000 0.000
观察组的有效率(92.45 %)显著高于对照组(73.58 %),P<0.05,见表2。
表2 疗效对比[n(%)]
下消化道出血实际上是指人体的远段空肠、盲肠、回肠、结肠、阑尾及直肠发生病变导致的出血,不包括肛裂出血及肛门痔疮[5-6]。多数下消化道出血都比较缓慢,多为间歇性,不同的出血量、出血速度和血液在肠腔中的停滞时间的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主要以暗红色或鲜血血便及黑色大便为主[7]。国外报道指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为动静脉畸形、肠道憩室、缺血性肠病、息肉、肛门直肠疾病以及炎症性肠病所致的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8]。
生长抑素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环状多肽,早在1986年被国外学者Krulich发现,将其称为生长激素抑制素[9]。临床上已将生长抑素用于治疗下消化道出血中,药物起效后,可对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产生抑制作用,显著增强黏膜的屏障作用,促进细胞稳定,有效修复黏膜,减少出血量或降低出血率。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血管平滑肌,选择性地收缩其内脏血管,避免失血性休克,缓轻缺血性损伤,促进血块及血小凝集收缩[10]。
本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全静脉营养支持、补液及抗感染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以上基础静脉滴注生产抑素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流变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有效率(92.45%)显著高于对照组(73.58%)(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显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予以生产抑素治疗,止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血流变指标,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