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在路上

2018-11-08 08:05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泉塘小学
辅导员 2018年21期
关键词:玉林市玉林非遗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泉塘小学 文 英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为了使具有宝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地保护与传承,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西馆里,我听几位观赏玉林展品的专家介绍:玉林市是中国地级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较多、内容较丰富的一座城市,“岭南文化”体现鲜明。回到学校后,我主动与队员们聊起了自己的这一见闻。没想到,大家很感兴趣,纷纷利用课间展开讨论:玉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它们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队员们的探究热情也引发了我的思考。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曾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3月,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又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于是,我组织队员们开展了“传承‘非遗’在路上”红领巾寻访活动,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引导队员们从身边的“非遗”入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红领巾寻“非遗”知识

为了帮助队员们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家乡玉林“非遗”的文化内涵,用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非遗”,我首先和队员们一起策划了活动方案。

队员们参观玉林市博物馆

接着,我带领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查找玉林“非遗”的相关资料,还参观了玉林市博物馆,并了解到 :玉林的市级“非遗”项目多达70余项,其中一些已濒临失传。于是,队员们自发成立了“一路童行”动感中队,决定去寻访玉林的芒编、铜艺、茶泡和羽毛画这4项本土“非遗”手工技艺,并组建了4个临时小队,分别为:“芒编·编出精彩”小队、“铜艺·锤出精彩”小队、“茶泡·雕出精彩”小队和“羽毛画·粘出精彩”小队。

我汇集队员们的意见,和他们一同创设了“巧手章”“创新章”“成长章”和“团结章”,并通过明确争章要求,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红领巾学“非遗”技能

不久,4个小队为期一个多月的红领巾寻访活动拉开了帷幕。出发前,队员们制作了《非遗调查表》,以便记录学到的“非遗”知识和寻访感悟。

竹影摇曳,芒草青青。“芒编·编出精彩”小队来到了玉林市博白县传统手工芒编厂。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老虎、狮子、长颈鹿、燕子等芒编作品,让队员们赞叹不已!在李厂长的介绍中,他们了解到:芒编,就是用芒草编织而成的手工艺品,多为盆、篮、箩、筐、篓等生活用品和模仿鸡、鸭、兔等动物形象而制作的玩具。经过30多年芒编品种与花色的不断创新,目前已形成以竹、木、芒、草、藤、麻、叶等为主,以金属、塑料为辅的10多个系列、数万个品种。

队员们学习“芒编”

上世纪70年代末,博白县的农民还利用“芒编”打开了山门,走向了全国市场。如今,博白县的芒编工艺品更以质优、价廉、形美、环保等特点出口海外,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看似简单的芒编,制作却十分繁杂,需经过造模、编织、抽黄、消毒、防虫防霉、上油等多道工序。了解这些后,队员们在芒编师傅的带领下,亲手编织出了一只只实用、美观的小篮子,用双手承载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

千锤百炼方成器。“铜艺·锤出精彩”小队走进了传统铜艺手工作坊。队员们被一件件既精致美观又兼具生活功能的铜艺作品深深吸引。在手艺人吴叔叔的介绍中,队员们了解到做一件铜器,首先要心无旁骛。每一锤、每一钉所需要的工具都不同,稍不留神,就会出现缺憾。一块铜板在制作人的手里,需经过描线、切割、敲打、手摩、热处理等多道工序,才能成型出品,需要极强的专注力。队员们还在吴叔叔的指导下动手锤制了属于自己的铜制品。尽管队员们有些紧张,但感受着铜器特殊的质感、次次捶打传递到手腕间的力量,大家在兴奋中领悟了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踏实走好每一步的道理。

队员亲手制作铜器

冬瓜雕出一个世界。“茶泡·雕出精彩”小队来到了茶泡传承人的家中,通过看、问、学,队员们了解到源自宋代“天下游”茶泡的历史渊源。它是玉林民间一种经精雕细錾制成的、味道清甜的传统工艺泡茶食品,常在婚庆、祝寿等重要场合被使用。

“茶泡”需用精选过的石瓜或木瓜切块,再经过錾刻(透雕)、煲煮、过糖、上盘、筛晒等工序制作完成。錾刻有平雕和立雕之分,平雕的图案主要为花卉虫草、吉祥纹饰等,立雕则为龙凤呈祥、中国结、狮子滚球、弥勒佛等。錾刻是集绘画、图案、纹饰、雕刻等于一身的独特手工艺术。因此,民间称“茶泡”为“吃进肚子里的艺术珍品”。在“茶泡”非遗传承人李爷爷的指导下,队员们用50余把不同的錾刀体验了錾刻茶泡胚的过程,感受到了工匠们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玉林人对生活和传统礼仪的热爱之情。

队员们观察老手艺人錾刻冬瓜的技巧

水墨淡彩,自成风格。“羽毛画·粘出精彩”小队走进了羽毛画工艺馆。一到展厅,队员们就被那些用羽毛粘贴而成的活灵活现的虾、驰骋疆场的骏马、富丽堂皇的牡丹、傲雪斗霜的兰竹等震撼了。队员们在参观中了解到:羽毛画是以各种禽类的美丽羽毛为原料,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以雕塑、木刻、装饰工艺等为表现手段而制作的工艺品。它分为平贴、半立体浮雕和立体三大流派,同时具有中国画和水彩画的特点。羽毛画的设计、选毛、粘贴需经过30多道繁杂工序,还要注意正羽、绒羽、毛羽的特性、大小、粗细及色彩变化。因此,羽毛画集欣赏、实用、收藏等价值于一身,十分珍贵。

队员们在尝试粘贴羽毛画

羽毛画工艺馆馆长周怡对队员们说:“2008年,玉林羽毛画名列玉林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羽毛画的制作技术要求很高,可如今却面临后继无人、失传的困境。”这让队员决心从自己做起,传承玉林羽毛画。于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动手尝试制作羽毛画,深切体验到了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并立志做家乡“非遗”的小传承人。

红领巾传“非遗”文化

寻访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举行了“传承‘非遗’在路上”主题队会。4个小队分别分享了他们在寻访中的收获,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在队会上,我引导队员们展开讨论: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播到校园、社区和社会上?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加入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中?

于是,队员们自发组成了“红领巾‘非遗’文化宣讲团”,向全校少先队员和家长宣传家乡玉林的“非遗”文化。他们还分别以行动争得了“巧手章”“创新章”“成长章”和“团结章”。学校将这一活动的部分内容纳入校本课程,让“非遗”文化成为队员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玉林日报》、玉林电视台等媒体对这一活动的专题报道,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让队员们感受到了作为岭南人的自豪。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此,我们对“非遗”寻访的足迹、传承的身影,将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玉林市玉林非遗
墨韵书香
绘颜绘色
玉林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TSH切值在GSP分析仪上的设定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瞻云寄兴
一定抓到那个贼
迷路的电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