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富江
(浙江省桐乡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浙江 桐乡 314500)
志书的审稿,一般需要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这个程序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审制。目前,大多地方县级志书已进入到终审阶段。在县级志书的终审中,除要严格执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外,还应全面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等问题。只有对当地的基本情况有全面地了解,才能按志书编修的要求来审读,把好终审关,以确保志书的高质量。笔者认为,终审志稿应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志书是重要文献,是一个地区的史书,蕴含着丰富翔实的资料,并享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美誉。志书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要求我们在编纂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存真求实,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凡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有偏离或抵触的记述,都要毫不犹豫地加以修改。具体地说,主要注意处理好这样四个问题:一是对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功过是非的评价,要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要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衡量事物,做到不溢美,不讳过,褒贬适当,客观公正。二是防止纯客观的记述。要坚持用观点去选用资料,要求所表述的事物必须做到观点准确,是非分明。对必须要反映的某些社会问题,也只写大概情况,不要过分张扬,更不要刻意描述。三是在记述中涉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要完整、准确,不可断章取义,更不能随意篡改,改变原意。四是凡涉及到党和国家的统战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保密政策等方面内容的记述,都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得有任何超越,对于其中自己把握不准的必须请有关部门审核把关。
县级地方志虽然是从横向方面记叙一县自然、社会和人文历史的全面情况,但作为终审人员必须纵向了解一县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否则就难以准确地把握志书质量。在二轮志书的编修中,要重视自然环境的记述,全面把握一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灾害、土地资源、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方面发生的变化,既记述取得的成就,也记述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一些地方志书记述中,描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来某个行业、某项工作,常常用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新变化这样的词句来加以评价,那么,该行业、该工作是如何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新变化的呢?这就要求终审人员对该类内容涉及的社会情况有全面掌握,要思考社会发展变化给志书编写带来的问题。如记述“国有企业改革”应站在国企的角度,反映国企目前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再引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情况;反映“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应着重记述为什么有下岗职工,有多少,下岗职工状况如何,再就业现状如何,政府出台了哪些优惠政策,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的有多少,取得了哪些效果等等。这样做,它不仅揭示了被记述的对象是什么,而且还说明了为什么,提出了应该怎么办。因此,从这些事物的记述中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时期,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地方志就是要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反映出来。尤其是对人文方面内容的记述要有一定篇幅,因为区域性的人文传统一旦形成,将会对某地的自然、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志书记载将为后人认识历史、认识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从而客观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所以说终审人员对相关内容的把握程度,从一定意义来说是受其个人对本地自然、社会和人文历史的掌握程度所制约的。因此,作为地方志书的终审人员应尽可能比较深入、全面地了解与掌握本县自然与社会发展史,才能系统地反映社会,从而增加地方志的厚重感。
资料是修志的基础,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准确、可靠,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终审时,必须充分认识资料工作在志书编纂中的重要性,集中精力,认真核查入志资料。一是核查资料的全面性。从一部志书来看,从自然到社会各个门类的资料,必须完备,不能有缺项;从记述一项事业的发展来看,既要反映成绩、也要记载失误,既要反映经验、也要记载教训,既要反映优势、又要记载劣势,一分为二,以防止片面性。二是核查资料的真实性。志书属于信使,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资料真实性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真实性,也无科学性可言。因此,对入志资料要存真求实,严格核查,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工作。对有疑点、有争议的资料,一定要认真考证和核实,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三是核查资料的准确性。入志资料是否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规律的本来面貌,做到不渲染,不夸大。这就要求记述中对每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决不能用大概、估计、大部分、小部分等模糊语言来表述。四是核查资料的可靠性。一部地方志书,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资料很重要,能给人以直观、真实的感觉,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对于这些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否则,把那些不真实的数据写入志书,就会削弱志书的权威性。
一部高质量的志书,其显著标志在于地域特色。在二轮修志中,一些地方志书存在着框架雷同,内容雷同的问题,使得志书的个性和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这就要求终审时,检查编纂人员记述中是否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挖掘概括提炼,并以独到的眼光去发现特色、揭示特色,以展示地域特色的独特性。对于一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迅速成长的新事物、新行业和新产业,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在某些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时,志书也要充分反映这一变化,记述好地域特色,才能确保志书编修质量。同时,二轮修志要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应对时代发展变化的内容准确、全面、翔实地记载,反映出时代前进的脚步、发展的脉络。“经济建设”的发展,是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也是志书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内容,必须浓墨重彩加以记述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30多年,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条战线欣欣向荣、社会事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二轮志书的时间断限在改革开放时期,而我们的改革重点在经济体制,加之经济门类内容在志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作为记载历史的地方志书,就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改革开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记述好“经济建设”;同时要全方位、全过程记录人民群众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清晰地反映出时代前进和发展的脚步。“社会事业”的进步,也要很好地反映出时代特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要突破第一轮志书的框架束缚,创新志书的体例,全面、翔实、准确地收集资料,依据各地实际,各有侧重记载,鲜明地体现时代特征。
志书体例,主要包括志书的篇目结构、体裁、行文等。志书体例是否严谨,终审时必须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目、子目设置分类科学、结构严谨、归属得当、排列有序。志书的基本编纂形式是以类系事,所以,拟定篇目必须坚持科学横分门类。所谓横分,就是横向分门别类的意思,把要写的内容进行分解,先分篇,篇下分章,章下分节,节下分目,目下分子目。反映到志书上,即篇、章、节、目、子目几个层次,层层相辖。一是志书在横排门类的时候,有三个原则必须坚持: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分类标准相对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二是志书体裁运用要得当,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以志为主。其中,记:主要有以时系事的大事记,以本末体记述某一主题的专记等;志:是志书主体,分门别类叙述各方面的情况;述:指综合性记述,有起钩玄要,提纲挈领,增加志书整体性、连贯性和著述性。如总述、概述、综述及各章节无标题引言等;传:即传记,记有建树或特出的人物;图:含地图、插图及照片;表:各种表格;录:即附录,用于辑存文献、诗文等;索引:查阅检索的引导,由标目、说明、引码三要素组成。但志稿要做到述(包括综述、概述、无题序)、记(包括大事记、专记、附记)、志、图、表、录等诸体裁相互运用,相互补充。三是志书一律采用规范的语体文,即书面语中的实用语体,不是书面语中的艺术语体和混合语体。志书运用语体文表述为主,兼具说明,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质朴而不失文采。编纂人员应把握这一特征。由于志书不同于文艺作品,不同于新闻报道,也不同于工作总结和领导讲话。在参与志稿编纂的人员中,不同文体、文风的写法掺杂其中。对于编辑初稿、分纂中已经修改的志稿仍需认真审读和修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力求做到: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一律删除,推估、猜测等不定副词一律戒用,文言俚语必须改造,拖沓、浮华之词应当提炼。因此,在进行终审时,要根据志书的文体严格把关,真正做到全书用语规范,文风统一,以保持整部志书文体文风的一致性。
总之,二轮志书终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必须加以高度重视。由众手撰成的志稿到形成一部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规范的志书,终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