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均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形象良好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其中,实现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本文将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问题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27-02
通过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另外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笔者将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情、巧设问题悬念、对学生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多样化解题过程中。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对问题提出方式加以优化,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沉浸在问题思考当中。
通过这种方法可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有些学生尽管未找到有效的解题方式,但学生经历了诸多思考,通过教师的讲解便可掌握更多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倍数”这一章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更加理解倍数知识,如:小李有5本书,小强有4本书,老师手上有21本书,教师怎么分配使小强手里的书成为小李的两倍?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的名字套入其中,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到问题思考中。
二、巧设问题悬念,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尚小,好奇心较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问题讨论中去,教师应把握小学生实际特点,通过悬念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答案。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便会加大思考力度,使知识点得到了有效运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方程时,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思考还可将经典的数学题引入其中。例如:鸡与兔子同在一个笼子,一共40个脚,15个头,问:鸡有几只,兔子有几只?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利用假设法来解答,在整个解题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知识。
三、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实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应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只有学生具备思维能力,方可将多样化解决方法运用其中。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充分把握教学重点,通过教材来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以学生为本”理念运用其中,使学生主体地位有效突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去解决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还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加以培训,这也是促进解题方法多样化的重要基础,据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解题思路加以明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仅仅教授给学生不同的算法,侧重于解题算法之上,这一现状不利于学生解题问题能力的形成。
四、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学科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生活案例去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数学知识点在学生生活中合理应用。
例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与生活常识相关的应用题,如小雨去买文具,买了6本笔记本、4支圆珠笔,已知每本笔记本4.5元,每支圆珠笔花了1.8元,求小雨一共付了多少元?面对此类问题时,学生可采用分步计算的方式,解决本次的消费金额,即: 购买笔记本:4.5×6=27(元);购买圆珠笔:1.8×4=7.2(元);一共消费的金额为:27+7.2=34.2(元)。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将数学常识应用日常生活中,在不自觉的影响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學中教师应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士南.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4):109.
[2]刘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4):179.
[3]夏建红.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