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芳
摘 要:笔者以本校大学英语改革为例,从课程改革实施方略、教学模式革新和课程测评机制改革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贯彻语言基础、应用实践以及素质培养三大类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两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其实现优化外语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2013年中国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的畅想对国际交往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中前两点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当前的外语教育,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适应、交际沟通能力为改革发展的方向。
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指学生能够识别文化事实,掌握既定的习俗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能力对于本族语者来说是在社會化进程中无意识就能获得的,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必须对文化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学习。
1 培养跨文化能力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一般高校中,大学英语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讲课为主,上课方式单一,主要以灌输的方式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明显不适应时代和会发展。必须转换英语教学视角,重新审视英语和英语教学。在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单单要培养学生进行单纯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要从英语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角度入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本质,学生要想真正理解语言,就首先要了解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因为语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因此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地、机械地去学习语言。倘若将语言同它所由产生的文化割裂开来,这种语言不能说是一种活着的语言,而是一种僵死的、失去根基的语言。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能力面临的障碍
目前跨文化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有:教学目标应试化;课程测评方法简单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多以应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基于考试目的,考试题型以量大分值高的客观单项选择题为主、主观题为点缀的形式出现。所有的测试都通过终结性考核来考量学生对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运用把握。课上教师以分析课本内容和语言现象为主,甚少关注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实是被动参与其中。这种授课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可长久持续的动力甚至干脆失去英语学习兴趣,丧失或浪费锻炼跨文化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机会。大学英语教学被牢牢地禁锢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之中,几乎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
3 上海电力学院为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为了让大学英语这门受众甚广的必修基础课更好地适应并服务新时代的需求,各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纷纷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或改革。下面以以本校为例。
3.1 课程改革实施方略
笔者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是一所理工科院校,不同专业间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差别巨大;各专业因培养目标差异对大学英语课程教育的要求也不尽然相同。所以学校在此次的大学英语课改中,采取了点面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推进模式。所谓面上的改革,即针对全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的改革;而点上的改革,即以有条件的学院为试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课程测评机制等三个主要方面入手,进行更为全面彻底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这种既统领全局又兼顾不同学院培养特色的教学改革尝试将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课程培养之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上海电力学院将大学英语课程由传统的通识英语基础课调整为基础课+拓展课模式。全校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后进行英语能力水平测试,根据考试把学生分为学术英语 (A级),快班英语(B级)和普通班英语(C级)。学术英语班级采用学术英语教材,快班英语前三个学期继续使用大学英语教材,最后一个学期开设英语拓展类选修课,旨在培养其跨文化能力,大体分为三个类型:语言实践类,历史文化类,商务英语类。因此最后一个学期是推广跨文化教学的绝佳时期。
跨文化视角,不单将英语教学视为一种知识传递或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英语的表达方式,更要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甚至基于这种文化的深层心理活动,使学生超越表面上的差别而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3.2 教学模式的革新
在讲授文化类课程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采用了多元文化互动式的语言文化教学方式:在输入西方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再认识。拓展课重视通过跨文化视角和观点,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并培养其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学习,从而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深层次了解,为培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语言能力相结合的国际化复合型语言人才做准备,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教学中,只有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跨文化能力才可能有实际意义。全校层面的大学英语基础课以翻转课堂为辅助教学手段,而拓展课则完全采用翻转课堂和学习小组的教学形式进行。
配合翻转课堂的另一教学模式是学习小组法。将同一教学班的学生组建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既确保了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又保障了教学效果。此外,学习小组中的个人和团队两种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3.3 课程测评机制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英语课程不能简单通过终结性考试对教学情况做一锤定音的评判。注重形成性课程测评,特别是将课内外评价相结合更有助于实现这一课程培养目标。本院修改了大课程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评价比例,同时改革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方式。大学英语平时作业既有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反思日志或小论文,也有结合 PPT 展示的单元话题汇报、采访总结或者小辩论等形式。课程测评体系转为动态后,更注重将非学业内容(如学习态度)和学业内容(如作业)结合起来评价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表现。与此同时,针对不同课型,相应设置闭卷、开卷、口试或学期论文等多样化考试形式。
4 结语
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使得中国文化有更多机会与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与发展,通过双向的跨文化教育促使学习者形成尊重、开放、宽容的跨文化意识和心态,为参与国际交流奠定基础。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学生语言技能,更在于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以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这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2]王守仁.堅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 -13.
[3]Anderson, IW., Krathwohl, D. R. & Bloom, B. S. (eds.).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mplete Edition [C]. New York: Longman,2001.
[4]王智玲,谷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3,(2):151--153.
[5]Robert S. . Cooperative Learning (1st Edition) [M]. Frankfort: Laderival Corporation, 198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