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涛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就是喀什测控站全体人员气壮天山的精神利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全体人员永远也忘了那一天——2008年8月4日。早上,科技干部们正在执行卫星长管值班任务,就听到外面传来爆炸声、惨叫声,后来就是警车的鸣笛声。
“武警边防支队遭暴恐袭击,事发地点离你部约400米”“死伤不详”各方情况迅速汇总过来。严峻的反恐形势顿时让气氛焦灼起来,然而此时最焦急的人还有一个:科技干部于谦。刚到站里时,女友杨敏英考上了研究生。于是,他们约定等杨敏英研究生毕业后,一起到喀什站相聚。转眼3年过去了,他们感情继续升温,但喀什的形势却越发严峻。爆炸、恐袭……当女友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情景后,她是否还愿意来?于谦忐忑不安地拨通了女友的电话。
“谦!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你们干的都是大事,我也要和你们一样干大事。不管网上把喀什说得多危险,我都要来!”女友杨敏英的话出乎他的意料,也让他感动不已。幸福的感觉让他兴奋,外面的警笛声也变成了他冲锋的号角,他一路小跑,奔向了机房。
当“7·5”“4·23”“6·22”……一系列暴恐事件发生后,驻地汉族群众纷纷返回内地,而他们却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这就是最美的“逆行”。
“逆行”的还有一群可爱的同事。2013年12月的一天,喀什测控站新分配工作人员的教育上,领导们做起了“再进大漠”动员:“就在前几天,喀什地区莎车县发生了严重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我们站的雷达分站就在莎车县戈壁滩。那里的形势更加严峻,那里测控事业更需要我们保卫!”“报告!我报名!”话音刚落应声无数。最终,领导从中挑选了10名同志,直接登上了雷达分站的车。从此,他们就有了一个大气的名字“大漠先锋”。
地震了,5.2级地震!
2002年4月14日下午,喀什测控站正在跟踪我国神舟三号飞船留轨舱。突然,机房开始摇晃,继而一阵轰隆声由远及近,设备操作台吱吱作响,灯光明暗变幻。但所有工作人员始终坚守岗位,大家好像铁打一般,纹丝不动,屏气凝神地注视着屏幕上一个个跳动的数据。在现场参加组织测控任务的副站长李再甫说:“测控机房就是战场,关键时刻,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不能有半点的惊慌和退缩。”
喀什测控站雷达分站场区位于荒无人烟的黑孜戈壁,气候相对恶劣,时常与狂风暴沙狭路相逢,自走向浩瀚戈壁的那天起,这里的人们就留下了一道道惊险的测控轨迹。
2011年9月中旬一个晴朗的夜晚,喀什测控站雷达分站光学组两个值班员聂锋和杨嵩照常开启了设备,准备开始这一整夜的任务。但大漠的天气总是那么善变,风沙突然袭来,暴雷也不期而至,供电设备损坏导致整个分站都处于停电状态。
光學组的设备说来也脆弱,不能遇风沙,更不能沾雨水,在停电状态圆顶无法遮盖设备的情况下,这漫天黄沙和蓄势待发的暴雨显然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两位值班员先是用篷布盖住了设备,然后向组长和分站领导汇报,同时开始手动关闭圆顶。手动关闭圆顶需要人不停地转动轴轮使圆顶上升回归初始位置,但同时对人的负荷也特别大,每人坚持一分钟便是极限。随后组长何金以及副组长孙红哲赶到,这也便是光学组所有的战斗力了。由于轴轮同时只能允许一个人操作,所以四人便在狭窄的房间里轮番上阵,庆幸的是没过多久分站郑站长带领张威和杨卫鹏两位生力军赶到,加入这场与时间赛跑、用气力比拼的战斗中来。外面是风沙在怒吼,不时划过夜空的闪电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亮光,一直传来的是轮轴转动的摩擦声。15分钟,半个小时,1个小时,2个小时……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意识有些模糊,只会机械地摇动着轴轮,看似遥远的乌云却像笼罩在大家心头的阴霾,也只有那越来越接近初始位置的圆顶能让他们燃起更多希望。大家心里都清楚,风沙能够暂时被篷布挡住,但雨水却能彻底毁了这套设备,身为测控人决不能看到设备毁在自己眼前,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组织的承诺。心里盼着时间走慢一点,雨水能够来得迟一点,可身体感受着那透支着每一个细胞压榨着最后的糖分的一分钟,却又何尝不期盼时间能快一点呢。四个小时的坚持,四个小时与老天的博弈,四个小时与自己的极限战斗着不断超越自身,光学组没有一个人当逃兵,当圆顶合上的那一刹那,大家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风吼是在庆祝,雷电仿佛礼花,不断掉下的汗珠也跳得那么愉悦。累得瘫倒在地,手上尽是血泡,大家相视一笑,身体里沸腾的血液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那份自豪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