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滨
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伴随着火光、雾气和轰鸣声,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搭载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直冲云霄。在远征一号上面级的支持下,这颗新的导航星直接入轨,进入两万公里的地球中圆轨道。
捷报传来,谭述森欣慰地笑了:“这是我国发射的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也是第21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
在外人眼里,谭述森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一等功臣。但在同行眼里,他更是一位奋斗不止的科技战士、令人敬仰的人生导师。
品读谭述森院士22年的北斗人生,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他忠诚报国的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使命责任、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这些崇高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关键时刻的三次选择上:
第一次是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找到谭述森,希望他牵头组建技术团队,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那时,谭述森已经52岁了,在航天测绘领域耕耘了2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带领技术团队首次完成我国西沙群岛大地联测和海上岛礁摄影测量,将西沙群岛的高精度测绘成果纳入新中国地图之中……可谓成就斐然。即使吃老本,也能过得很自在。
然而搞北斗,将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双星定位原理自陈芳允院士1983年首次提出后,始终争论不断,能不能成功立项,还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即便立项建设,起步就晚了美国20多年,况且国家经济实力、工业基础薄弱,人才严重匮乏,能不能建成,没有十足把握。
是在已经铺满鲜花的坦途上享受安逸,还是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陌生道路上摸索前行?面对艰难人生考验,谭述森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加入北斗筹建团队,与十几名专家一道开始了这项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战略工程。这一干,就是22年。
曾有人问谭院士:“在快要退休的年纪,为什么投身一个全新领域?在颐养天年的岁月,为什么还奔波在科研一线,值吗?”谭述森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能为航天事业尽点绵薄之力,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幸运。”
第二次是1998年。北斗一号关键技术攻关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如何从海量微弱信号中,快速准确地捕捉到用户信息。起初,采用传统的模拟信号技术,实现了基本功能,但效果不理想。
能不能把新出現的数字信号技术用到北斗一号上?谭述森一提出这个想法,就遭到了不少人强烈反对,认为国内对此类技术还缺乏应用研究,存在巨大工程风险,而北斗一号是我国卫星导航的第一仗,必须把稳妥可靠放到第一位。
可谭述森却说:“中国的北斗起步虽然晚了,但性能不能落后,科研创新需要勇气,更要有闯劲。”下定决心后,他就直接住到了研制单位,与大家一起晚上研究完善方案,白天推演试验,白天黑夜连轴转。当多项技术难题相继攻克,仅剩一项指标不能满足要求时,有人建议适当放宽指标要求,但谭述森始终不松口,要求指标一点都不能降低。经过30多天的连续奋战,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彻底解决了用户识别问题,使北斗一号的实际性能大大超出立项指标。
第三次是2004年。北斗二号立项之初,大家对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展开了激烈争论。不少人提议:GPS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现在用得也挺好,把它复制过来就可以了。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沿用他国体制,技术上将永远受制于人。谭述森坚定地说:“科研不是复制粘贴。GPS尽管很好,但北斗决不能照搬照抄。美国是全球战略,GPS可以全球布站,我们做不到;美国的原子钟水平比我们高一个量级,我们想买都买不来。这些都决定我们必须要走自己的路,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
谭述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既要融入国际卫星导航体制,又要具备自己的特色优势,还要符合先区域后全球发展战略的北斗建设思路。他的这种强烈忧患和使命担当,深深地感染了大家,这一创造性大胆设想,最终形成了广泛共识,北斗二号“定位报告”与“连续导航”两种服务融合、三种轨道混合的总体方案跃然纸上,解决了“我在哪儿”和“你在哪儿”的问题。相比美国的GPS ,北斗所独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务,超越了常规卫星导航的发展思路,引领了国际卫星导航的发展方向。
如今,中国的北斗,正在成为世界的北斗。北斗产业开始走出国门,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枝散叶,并率先进入东盟市场:2014年6月,在泰国的3个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示范站启用;同年12月,柬埔寨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建设及其警务定位示范应用落地;2015年9月,老挝万象赛色塔北斗产业示范园落成;文莱、巴基斯坦也开始采用北斗导航系统……
52岁干北斗,74岁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这就是谭述森,一个执着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永不知疲倦的科技工作者的人生选择。谭老现在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到他八十岁时,世界各国人民都能用上中国的北斗。
背景:谭述森,1942年1月出生,长期从事大地测量装备和卫星导航系统设计论证与应用研究,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先后参与主持完成北斗一号地面系统、北斗二号地面运控和应用两大系统工程总体设计与研制建设任务。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设计、建设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14年被评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