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娟
【摘要】如果说高三教学工作犹如行路,那么三个轮次的复习即是它行路的“来回”,路虽还是路,但前后行路的目的和价值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轮似“识”,不管三七二十一“识”完全程的路况;二轮像“赏”,有目标、有重点的品玩;三轮如“理”,走也走了,“玩”也玩了,此时也该静下心来,整理一下见闻,筛选出极具价值的“美好”留存、铭记,为着他日用“兵”之时能有“兵”可用。
现在,特以“三轮”为例,从大、小两方面入手,浅谈其对高三备考工作的最终胜利所起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三轮 整理 美好 铭记 能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004-02
一、大处着眼
1.正面攻关,落实备考点
在“一轮”“地毯式”攻略,“二轮”零散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上,“三轮”已经不自觉地进入了“卸包袱”阶段,整理、掌握、强化所学自然而然成为了高三复习备考工作冲刺阶段的重点。
由于在一、二轮复习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和教学的长远性,我要求学生对每个备考专题的“精华”(或理论要点,或解题技法)都做了整理,且付诸“积累本”,所以在“三轮”复习的最后冲刺阶段学生们普遍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了能使付出有所获,我坚持做到:
A.充分发挥早读的专时效应,将一、二轮复习过程中积累的“精华”,平均划分,分块识记,并在课程结束前的5分钟予以检测,对需要强调的重点及时补充。
B.模拟考试或限时训练过程中,精选典型例题,有针对性地重点探究,原则上做到“课课有重点,课课不重复”。
C.对于考讲过程中,重点探究到的专题,我会适时空出10分钟不等的时间,让学生快速翻开“宝典”,对照先前总结出的“技法”,反思消化所学,使理论和实践在数以万计的“重复识记”中达到完美的融合。
2.反向巧取,规避缺漏点
临近高考,深处一线老师会不约而同为一件事着急上火和烦心,即愈是讲过千遍的知识,学生就愈是记不住、总出错,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同类的试题。对此,我经过认真反思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我们的学生并非像我们感官想象的那样,如竹篓一般,处处都有“洞”、面面都有“病”,究其本源,可观学生之“错”,实则“同类”错。
为了能使老师摆脱“出力三千,徒劳无获”的尴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用好模拟卷,规避缺漏点。即在每一次模考后,我都会对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利用我们备课组按题旨顺序、轮流阅卷的便利,把每个专题中学生普遍存有的问题分类汇总,并附典型论据,以备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能以具体可感的事实说话,为学生的完美塑型起一定的警示、借鉴作用。下面就以备考过程中的部分专题为例,再现此法的实况:
①文言文翻译
直译意识欠缺,有吃字之嫌,不能很好利用“语境、词性”之妙打好攻坚战;即使学生有幸能力破艰险,冲至决胜局,然可恨又有错字之误,至功败垂成。如“敬”,恭敬地之意→尊敬的、躬敬地。
故应于文言文专题,让学生明白:力克粗心大意的弊病,培养自己力求于细节处论成败的意识和品质。
②古诗词鉴赏
普遍问题:A.喜用套话、官话答题,不痛不痒,不能结合具体的诗文进行个性化地分析,诗歌的特殊性体现的微乎其微;B.联/句不分,致使答题范围、方向有偏误。
所以,古诗词专题:让学生利用好答题套数、技法,并结合诗文进行个性化的分析。
③名句名篇
A.“别字”频现。不能结合具体的语境写“准”字。就此不难窥出,学生临考随机应变,灵活应对的能力欠缺。如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斯、私、世);b.必先固其心志(志→智)。
B.“错字”肆虐。字形不正,连笔严重,书写不规范。如a.只是当时已惘然(然→下面“灬”变“ ”);b.千古江山(千→4)。
所以,名句名篇专题:力弃缺憾,让能拿分必拿、可拿分多拿。
总述:一言以蔽之,后期三轮冲刺阶段应调整战略,充分利用模拟卷,认真分析,力抠“缺漏”,在不应该失的分数处下功夫,把能拿的分全拿到,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胜利。
二、细处深究
1.巧“审”题旨,借力打力。
众所周知,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但殊不知,审好题也是答准题、拿高分的关键,甚至是自己无路可走时的救命草。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特别看重对学生审理能力的培养,必要时还给予一定的技法指导。
如模考中的对比诗《春日》一文,其第一小题问“两首诗是如何分别抓住春天的特有景物来描写春天的?”,显然,题干中有这么几个信息点需要注意:“两首诗”、“如何”、“特有景物”,在这些信息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不仅给我们透露了答题的范围、方向,還提供了解题的突破口,即答题时要兼顾全局,纵观“两首诗”,并且要把重心放在“特有景物”上,最后还要从“表现技巧”方向解题,如此才能审准题,定好位,甚至拿高分。可咱们的同学硬是只抓一鳞半爪,导致答不全、答不准的现象俯拾即是。
再如《坏孩子王小波》一文的探究题最后一句是这么问的:请就你对“性情”、“激情”、“理性”三个方面的理解,任意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由上“黑点之标识”不难窥出:若学生只凭选出一个词来完成“观点”一问,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因为此答法没有兼顾“你”、“理解”二字的要求作答。其次,学生不能充分研读准出题人的命题意图,虽然都选了一个词为观点,进而论述,明显选择后两个词所展示的论述内容明显具有胡诌嫌疑,不具任何的说服力。为什么?因为文本明眼处重在阐释王小波的“真性情”,而“激情”、“理性”于文本中所显内容较含蓄,再加上学生的莽夫之举,故要想在文本中快速找寻有效论据,且拿高分,岂是易事?
所以,于细节处多留一份心,成败转化只在一念间。
2.于“细节”处论成败,提升应试软实力。
在频繁的模考中,深刻的发现,制约学生成功的因素除了我们平时熟知的知识硬件、解题能力、良好心态外,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那就是发挥着四两拨千斤效用的“情商”。现就列举模考中的一些细节,浅议一下此点的重要。
①不按考试要求作答,或忘记填涂,或填涂不标准,或作答错位。其实,在大型模考卷中,试卷最开始的位置常会出现“注意事项”等相关文字,其中不乏类似的提醒文字:如“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可是咱们的学生由于平时的作答习惯,常习惯性地忘记阅读试卷上出现的全部信息,致使“答了没用,答了错位”的现象比比皆是。
所以,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为自己负责任的意识,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高考所有的有效信息、温馨提示,其实全来自于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细心度。因此,认真阅读试卷的所有的信息,对准确把握答题方向很重要,切莫因一时之“快”,悔恨终生。
②答题卡小题间无分划的区域或标识线。故如果某些学生有“西北风式”答题之习惯,那么会无形中导致“有实无分”的尴尬局面出现。为此,建议学生应用硬尺比对,铅笔标识的方式,为自己预设一个可视的答题区域;也可以以背面的作文的答题格为参照物,保证在有效的规则下完成所有的题旨。
③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若字数不足,后果可想而知。但在学生多次的模拟卷的答题纸上发现,答题纸上作文所给的数字标识竟两次出现了失误,即误把600标800,800标1000。这样的错误严重影模糊了学生的视听和影响了判断,故建议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在已出具的标识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己平时的作答体验,对字数进行大致的估摸,实在不放心也可以费上30秒的时间粗略算算字数,以保万无一失。
④是人就会犯错,而只要做事,就更避免不了犯错。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在无心之失时亡羊补牢或减少损失,在答题时我还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对此总结了几招:
如学生在写每一划定区域的最后一行答案时,突然发现所答非所想时,想要加字,那么结合高考机评时切题的习惯,所加之字应往上添。(尤其是遇到名句默写这样必填的专题)
⑤培养学做乖乖娃的意识。
A.谨记监考教师的一言一语,包括要求,并认真践行。即监考老师让什么时间做什么,就立即执行,别拖沓,因为过期后果严重。
B.毕其心力于一“卡”,置之死地而后生。高考答题卡只有一张,即使有,也不可能轮到自己,因为卡本来就不多,其次自己要是运气不好,也捞不着。所以就别存有“占光”那念想,否则“光”怕没占着,还因遭到老师的拒绝而影响心情,那样就更得不偿失了!
三、打好攻心战
1.在平时具体的实战演练过程中,我把功夫基本都立足于平时,让切实可见的实践来说话,并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来更好的指导实践,具体归纳总结的“心语”如下:
①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屹立不倒,并夺取属于自己的荣光。(正心正气)
②心无旁骛,专攻一事;从容冷静,处乱不惊。(战术指导)
③在限时训练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我们须为时间而战,但却不能被时间所累,否则“分心”在所难免。因为想争取的除了时间,还有质量。故“和谐”作战的理念对于战争的最终胜利显得尤为重要。
2.临近高考的最后几天,我会赠学生制胜的绝杀计——“高考三字经”来强化战法,并鼓舞士气。
四、心灵鸡汤,教学体悟
1.考场如战场,谁能在第一时间调整好状态,进入比赛,谁就最先掌握了、赢得了赛事的主动权和至高点。
2.逆境中,處乱不惊,稳中求胜。
3.考场至胜三宝:知识、能力、心态。而心态的最佳状态是平和不失积极的焦躁和激动。
4.把握时间,即是赢得生命!
5.语文至胜之宝:让“审题”一马当先;携“条理”保驾,“规范”护航;化不足为动力,牢记“积累”之根基,变理想为现实。
6.于“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下创造的非凡奇迹:质量、效率。
7.用心之处,尽是奇迹!
8.入其境,才能晓其意!
9.只管考前爽,不管事后忧。(针对备考复习过程中偏科、功利的现象)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拿高分,必先细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