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抗战初期,黄克诚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部挺进淮海、盐阜地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在苏北,黄克诚情系根据地百姓的疾苦,大力清剿匪顽,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他还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九十里海堤,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留下一段佳话。
热心帮助困难群众
新四军三师师部驻苏北阜宁南窑庄期间,黄克诚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村子里串门,和群众亲切谈心。他身着露出棉絮的灰色军装,缠着大裹腿,像一个老炊事员,群众不知怎么称呼他为好。黄克诚就风趣地对群众说:“你们就叫我‘老头子‘大老头子。”黄克诚住在村民朱敬之家,因房间小,不到10平方米,黄克诚的爱人唐棣华另住村民朱卓之家。朱敬之家有十多亩地,耕种困难。黄克诚就指示用部队的马帮助耕种,朱敬之非常感动。15岁的村民朱学友家只有一亩多地,父亲患病在床,母亲和妹妹外出讨饭,生活困难。黄克诚了解情况后,把自己的生活津贴送给朱学友做本钱,贩卖烧饼、油条维持生活。
村子里不少人家过去以贩卖食盐谋生,现在也因为缺乏本钱停业,生活十分艰难。黄克诚知道后,让部队供给部借钱支持他们做生意。部队有人不了解情况,误认为这是搞投机倒把,扣了人和盐。黄克诚立即通知部队放人,群众非常感激。日军有一次到益林“扫荡”,将商店抢劫一空,装走了100多船货物。为不使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黄克诚带领部队出击,截获了物资。有人建议把船上的物资充作军需,黄克诚严肃批评了他们,把物资如数交还户主。由于认真执行了党的扶助工商业的政策,益林镇的商业很快发展起来,被人们称为苏北“小上海”。
1945年春节前夕,黄克诚问房东朱敬之:“这里过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大年初一见面第一句说什么话?”朱敬之一一告诉了黄克诚。黄克诚笑着说:“入乡随俗,学你们的,但年初一请我们吃饭就免了。”为了能把八路军指战员请到自己家吃饭,热心拥军的群众在大年初一把部队的锅藏起来。大年初二,黄克诚等师领导又把全庄老小请到部队吃饭,黄克诚亲自为群众斟酒,军民同乐。
1940年夏间,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来了一个新干事朱鸿。黄克诚交给朱鸿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了解行军沿途群众情况,随时写成书面材料。朱鸿不知怎样搞社会调查,和老百姓说不了几句就问“老乡,共产党好不好”之类的话,调查报告的价值不高。几天后,黄克诚找朱鸿谈话:“你那样搞调查不行啦!”黄克诚态度很和气,耐心地告诉朱鸿要找年纪大一些、懂得甘苦的人,先谈谈庄稼,打多少粮食;再谈谈家里生活,有多少收入,多少支出;国民党在的时候负担多少,日本人来了负担多少,共产党来了负担多少,日子过得怎么样,等等。朱鸿听了既惭愧又驚讶,想不到像黄克诚一个指挥打仗的高级将领,对群众的冷暖苦乐如此放在心上,很受感动。他随即照黄克诚教的方法找老乡谈心,果然得到不少有价值的材料。
给群众的一次道歉赔款
黄克诚对部队军纪要求很严,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一次在行军途中,他发现一匹马在麦地里啃麦苗,而马夫却坐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抽旱烟。他立即跑过去严肃地说:“马吃了老百姓的庄稼,你看见了吗?”“嗯。”马夫漫不经心地答应了一声后,抬起头见是黄师长,不由得一怔,赶紧站起来。“快去把马牵回来。”“是!”马夫跑过去把马牵了回来。黄克诚严肃地批评说:“指导员没有对你讲过吗?时时刻刻要关心群众的利益!”“讲过,是我自己大意……”马夫红着脸,做自我检讨。“啃掉的麦苗,要如数赔偿!”黄克诚又强调了一下。到了宿营地,黄克诚第一件事就去找这个部队的支队长,告诉他:“你们的马吃了老百姓的麦子,要认真处理这件事。”特别强调要找到那块麦田的主人,向人家道歉赔偿。第二天部队出发前,黄克诚又查问这件事。支队长告诉黄克诚,不但找到了那个老乡,向他道歉赔偿,而且抓住这件事,对全队进行了一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黄克诚点点头:“这就好。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决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
还有一次,在清晨跑步时,黄克诚发现南窑庄一棵柳树的树干少了一大块树皮。他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大概又是小红马闯的娄子。”小红马是黄克诚的坐骑,体健驯顺,飞奔起来四蹄生风,黄克诚行军作战离不开它。若是自己的马啃掉群众的树皮,更不能马虎。回到营地后,黄克诚径直奔向马棚。见马夫小李在给小红马喂料,他拍了拍马背:“伙计,又闯祸了吧?”“首长,昨天下午它把庄前路边上一棵柳树皮啃掉了!”小李向黄克诚汇报。“是哪一家的?”“这不知道。”“快去查清楚,把钱送去!”黄克诚从袋里掏出两块钱交给小李。于是小李通过村长查清了这棵树是本村朱立地老汉家的树,立即找到朱老汉家:“朱大伯,我不小心,让黄师长的小红马啃掉了庄前路边一棵树的皮。我向你赔礼道歉。这是赔偿费两块钱。”朱立地先是一怔,后来恍然大悟,笑着说:“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既不必道歉,更不用赔偿。小李,快把钱带回去还给黄师长!”小李坚持付款:“不行,这是黄师长的命令。”
拒吃梨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期间,黄克诚身体不好,还有肠胃病。在苏北时期,中央有过规定,对一些年纪大、身体不好的同志给予生活上的特殊照顾,以保障他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正常工作。被特殊照顾的名单上,就有黄克诚的名字。但黄克诚看过名单后,把自己的名字勾掉了,说自己不需要照顾,不需要开小灶。一次,师供给部长给黄克诚买了几斤梨。黄克诚坚决不吃,批评供给部长说:“此地老百姓生活很苦,我们不能搞特殊,以后不能再买。”最后,黄克诚把梨送给担任保卫工作的战士,战士们又送给房东老百姓。南窑庄条件差,冬天无法洗澡,黄克诚就到益林镇的“三星池”洗澡。群众见黄克诚来了,主动招呼,要黄克诚先下池。黄克诚不肯,坚持和大家一起洗。他见警卫人员持枪站岗,也要他们一起来洗。从水池上来后,浴室跑堂按习惯用毛巾替他擦汗,他说:“别客气,自己来。”
黄克诚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下级。一次,抗大分校文工团来阜宁南窑庄演戏,军民联欢,很是热闹。师部有位部长的爱人穿着红绒线衫,很引人注目。后来,黄克诚特地找来这位部长夫妇,指出了这个问题:“穿件毛绒衫,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如果在群众中突出了,相比之下,就会产生不好影响,我们在群众中的一举一动都得注意啊!”
抗战时期,部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从黄克诚到战士,有时吃的是霉黄豆、霉山芋干子,还吃麦糁子,很难吃到大米。供给10斤霉山芋干子,才能搭配一斤大麦糁子或玉米糁子。黄克诚都是按部队供应标准吃饭,从不特殊,他的爱人唐棣华也按规定不和他在一起起伙。师部住南窑庄,吃菜困难,黄克诚叫部队向老百姓借零星土地种菜,然后再补给老百姓粮食。他自己也带头借房东朱敬之屋前一块土地种菜,还常常背粪兜到村外拾粪。
黄克诚常说,是人民群众养活我们,我们要时时珍惜人民的血汗钱。为节约一粒米一寸布,黄克诚下令师供给部门对三师军服做了修改:军帽上去掉了围圈,上衣去掉了翻领和兜盖,裤子改成了窄腿的。同时,他让全师将士将毛巾剪成半片用。起初,有些指战员思想不通。本来新四军军装都是土布作的,改装以后显得更土了。黄克诚耐心地对大家说:“目前,人民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我们子弟兵要多为老百姓着想,全师上下数万人,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每年节约一二尺布,算起总账来,那就相当可观了。如果全军都这样做,那将会节省下来多少粮食和布匹啊!”一年下来,三师官兵果然节省了可观的布匹和经费。三师官兵都说黄师长处处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为当地百姓筹资修建防海大堤
黄克诚对根据地群众的关怀,体现在体察民情、制定政策措施、确定行动上。他首先注意的是解除群众的最大痛苦,使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利益。在抗日战争期间,当部队进入苏北盐阜地区时,正遇大海潮来袭,大地满目疮痍,难民遍野。阜宁东北地区(1941年9月成立阜东县,今滨海县境)濒临黄海,海岸线总长近50公里,海潮成为当地大患。1939年8月30日,阜东县境东北部发生海啸,有1.3万多人死亡。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迫于压力,拨付经费20万,修了一座海堤。但由于层层克扣,用于修堤经费不过10万,当地人民称之为“韩小堤”。1940年8月1日,海潮再次来袭,“韩小堤”当即崩决,阜东人民损失惨重。
1940年秋,阜宁县靠海的农民向韩德勤请求拨款,计划在年内建筑一条防海潮倒灌的海堤。韩德勤一面口头表示考虑,一面拖延应付。1940年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长宋乃德任阜宁县县长。阜宁农民再次向宋乃德新提出海堤问题,请求设法解决。宋乃德立即向黄克诚做了汇报。黄克诚到盐阜后目睹群众受难惨状,寝食难安。他明知修堤困难很多,但还是下决心抢修海堤。他听取汇报后,对宋乃德指出:“对韩德勤置之不理的这件社会大事,我们必须积极采取负责态度,同时,必须采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方针来做。请即查明要花多少经费才能把海堤及时建成,然后,再商定较具体的方案。”几天后,宋乃德汇报说,据绅士们和工商界估算,大概需要100万元。黄克诚同宋乃德商定,争取发行建筑海堤公债100万元,发动农民、地主、富农和殷实工商业主认购,由阜宁县政府用盐税作担保,债期5年,债期期满后即将本利一次还清。不久,就认购了60万元。
1941年5月15日,在黄克诚和盐阜区党委关怀下,黄海海堤随即开始紧张施工。除宋乃德负责总指挥并冒雨与民工群众一起奋战外,还专派了一位粮食局长带着一位处长经常驻在海堤上负责监督。师长黄克诚和旅长田守尧还率部队同人民群众一起筑堤,群众无不称赞。由于酷暑多雨,民工口粮供应不足。黄克诚又下决心从官兵口粮中省出一部分补充,解决修堤民工吃饭的难题。7月底,海堤工程胜利完成。海堤全长45公里,挖土方200万方,高涨的海潮再也不能危害海堤内的庄稼生长。当年秋,堤内的老百姓获得了第一个好收成。海堤的筑成,根治了几百年来的海潮、海啸灾害。海堤竣工的第二天,即遭到海啸袭击,且比前次的水位高出6寸,但大堤屹然不动,保障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財产安全。
与此同时,黄克诚还带领部队组织人民群众生产自救,初步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新四军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的实际行动,恰与国民党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行径形成鲜明对照。人民群众开始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的。连一些曾对新四军抱怀疑或抵触情绪的士绅,也渐渐改变了看法,开始向新四军靠拢。当地群众还以领导修堤的共产党阜宁县长宋乃德之名,给海堤命名为“宋公堤”。当地人民把这条海堤与宋代范仲淹领导修筑的范公堤相提并论,并编民谣一首:“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想宋公。”通过一系列的群众工作,黄克诚带领新四军三师在苏北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为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