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中,大将黄克诚经历独特,大起大落,几度沉浮。“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他不仅以直言敢言著称于世,他与围棋的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时年25岁、入党才一年、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一名政治指导员的黄克诚,与和他单线联系的党组织关系中断了,他便找了一个借口,请假去找党。
从衡阳到长沙,再到武汉,再到南京,未见党的踪影,只遇一路的白色恐怖。在南京,黄克诚遇到了曾希圣。曾希圣是他在衡阳和广州政治讲习班的同学,早来南京几天,也是为了寻找党的关系。他们住的旅馆里经常有人下围棋,黄克诚和曾希圣不出门的时候,就看人下棋,偶尔也趁人歇息的时候试着走几个子。但因为心里焦急,围棋究竟怎么下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然而,南京也非久留之地,黄克诚不得不离开南京到了上海。在上海待了两个多月后,终于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随后几经辗转,最后又回到了武汉,在国民革命军中开展工作。在一次险遭抓捕脱险后,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黄克诚不再轻易上街,有空即待在小旅馆里看人下围棋。慢慢地,黄克诚看出了一些门道,学到了一点围棋的基础知识,喜欢上了围棋。小小棋盘,却蕴藏变化无穷的人生哲理。他觉得自己现在就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险,都只能勇往直前。
1949年10月,由毛泽东亲自点将,黄克诚从天津市委书记任上南下,赴任湖南省委书记。上任不久,他专程拜会国民党元老程潜,适逢刘道豫正在与程潜对弈。刘道豫年长黄克诚10岁,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一位资深民主人士,大家都尊称他为“刘老”。黄克诚已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下棋了,一见围棋,立即兴奋得手痒痒起来,遂与刘老以棋会友,引为知己,以后每当有点空闲,两人就要切磋一盘。
但黄克诚不只是为下棋而下棋,他把下棋当作团结民主人士的一种方式。黄克诚南下前,毛泽东在香山召见他,一再叮嘱,要团结好民主人士,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让他们为建设新湖南、新中国献计献策。黄克诚的诚挚与大义情怀令一向清高孤傲的刘老深深折服,之后他为湖南的文史事业出过不少好点子。
1952年10月,黄克诚又奉毛泽东亲令北上京城,出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为了便于工作,半年后他把家从万寿路搬到了北海后边的恭俭胡同。
有一天,他下班穿过北海公园时竟又遇到了刘老。刘老先于黄克诚调到北京,在北海公园文史馆当馆长。他苦于下棋没有对手,有时棋瘾来了,便只好在公园的树下与人下下“野棋”。这天,黄克诚经过树下,一时兴起观看了一会儿,发现下棋的一方竟是刘老。久别重逢,自然格外惊喜,两人对弈一番,相约以后再续棋缘。这以后,黄克诚偶尔也忙里偷闲,下班穿过北海公园时会顺道去和刘老下上一盘棋。
1959年7月的一天,黄克诚审定了两个要呈报中央的文件后,心情輕松,又正好到了下班时间,便来到北海公园文史馆找刘老,要和他好好杀将一盘。刘老自然乐不可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年没下过棋了。按老规矩,黄克诚执黑子,刘老执白子,两人愉快地对弈起来。
然而这盘棋还未到终局,警卫员就气喘吁吁地跑来向黄克诚报告,中央让他即赴庐山开会。黄克诚忙站起身,交代刘老,等他开会回来再接着下这盘棋。但是黄克诚做梦也没有想到,那盘棋,成了一盘永远未下完的棋!
1965年,黄克诚认识了12岁的围棋少年张小弟。下完头几盘,黄克诚就笑了,称自己这是碰到“正规军”了。得知张小弟在省体委少年班学习围棋,还经常参加全国比赛,黄克诚很是欣慰,感慨现在的孩子们学棋有好条件了,不比自己那一代人,学围棋的环境艰难。张小弟好奇地问他是在哪里学的棋,他的脸上立即浮起一层神奇的笑容:“嘿,早啦。”
比起专业围棋手来,黄克诚的围棋水平不算高。但作为业余爱好者,他把下棋当成是学习,从围棋中观军事战略、看社会风云、明政治谋略、察人生变幻,这才是黄克诚下棋的最高境界。
(摘自2017年4月25日《作家文摘》王子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