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法研究G-四链体与盐酸巴马汀的相互作用

2018-11-07 06:23李俊芬李鹏霞
分析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汀的氧化酶巴马

李俊芬, 张 琳, 樊 鸽, 李鹏霞, 董 川

(1.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1962年,Gellert[1]课题组证实富G核酸单链中的四个鸟嘌呤残基通过Hoogsteen氢键形成四分体结构,四分体与四分体间利用π-π作用连接便形成G -四链体[2]。根据DNA单链的来源和数目不同,G -四链体可分为分子内G -四链体和分子间G -四链体两种;根据DNA单链的走向和loop连接方式的不同,G -四链体可分为平行G -四链体结构、反平行G -四链体结构和混合G -四链体结构[3]。G -四链体在调控基因的复制与表达、延长端粒序列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研究表明,人类染色体末端富G序列形成的G -四链体可以阻断在肿瘤细胞中高活性表达的端粒酶对端粒DNA引物的识别,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5];c -myc启动子序列中的Pu27形成的G -四链体DNA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原癌基因c -kit、bcl-2、RET等序列也可形成G -四链体结构,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5]。能够稳定G -四链体结构或者诱导富G序列形成G -四链体结构的配体分子已成为近年来开发抗癌药物的热点。

图1 巴马汀的结构式Fig.1 Structure of palmatine

盐酸巴马汀是存在于黄连中的一类生物碱成分,具有高效的生物活性和较好的水溶性,且能够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抗菌杀毒作用[6],巴马汀的结构式见图1。郝润等[7]发现小檗碱和巴马汀对端粒G -四链体和原癌基因启动子区域G -四链体都有着较好的相对亲和性和选择性,有望成为靶向G -四链体的高效抗癌药物。目前有关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还没有系统报道。

本文通过荧光滴定光谱、紫外滴定光谱、圆二色谱(CD)以及1H NMR谱探究了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盐酸巴马汀和DNA有很强的结合作用,结合作用模式为末端堆积。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F-45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U-29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MOS 450型多功能圆二色谱仪(法国,Bio-Logic公司);LX-200型迷你型离心机(7 000 r/min),AVANCE ⅢHD核磁共振仪(德国,布鲁克公司);Multiskan GO全波长酶标仪(美国,赛墨飞世尔科技)。

Tris(Biosharp生物科技);盐酸巴马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BTS(Sigma);核酸适配体PS2.M(5′-GTGGGTAGGGCGGGTTGG -3′,上海强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所用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用水为去离子水。

1.2 实验方法

1.2.1溶液的配制盐酸巴马汀用Tris-HCl缓冲液配制成2.5×10-3mol/L储备液。DNA用Tris-HCl缓冲溶液溶解,在90 ℃水浴锅中恒温加热10 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后,放置于冰箱(4 ℃)中,其准确浓度由260 nm处吸光度值计算。以上溶液使用时适当稀释。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参照文献方法配制。核磁实验所用的Tris-HCl由90%去离子水和10%氘代水配制而成。H2O2(20 mmol/L)、Hemin(20 mmol/L)及ABTS(20 mmol/L)均用Tris-HCl缓冲液配制。

1.2.2实验方法(1)紫外可见光谱滴定:向1 cm比色皿中加入2.5 mL Tris-HCl缓冲溶液和8 μL盐酸巴马汀储备溶液,Tris-HCl溶液做参比,以微量进样器每次分别向样品和参比液中滴加0.5 μL DNA,搅拌静置30 s后扫描吸收光谱。(2)荧光滴定光谱:固定盐酸巴马汀的浓度为1.25×10-5mol/L,每次滴加0.5 μL DNA,搅拌静置30 s后扫描荧光光谱,直至荧光强度几乎不变(激发和发射狭缝分别为5.0 nm和10.0 nm,激发波长为320 nm)。(3)圆二色谱:移取350 μL Tris-HCl缓冲溶液和2.5 μL G -四链体DNA于1 cm石英比色皿中,每次滴加10 μL盐酸巴马汀进行扫描,直到谱图强度无明显变化。(4)核磁共振谱:将500 μL 1.1×10-3mol/L DNA、150 μL 3.71×10-3mol/L DNA和350 μL 1.73×10-3mol/L盐酸巴马汀的混合液分别加入核磁管中,扫描1H NMR。(5)盐酸巴马汀/G -四链体/Hemin配合物的过氧化酶抑制实验[8]:向96孔板中加入10 μL 20 mmol/L G -四链体DNA,100 μL 20 mmol/L盐酸巴马汀,用缓冲溶液定容至190 μL,室温放置2 h。加入10 μL 20 mmol/L Hemin,搅拌静置1 h,最后加入4 μL 20 mmol/L的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溶液,当加入6 μL 20 mmol/L H2O2时,反应开始,用酶标仪检测其在415 nm波长处的吸光度,连续测试35 min并绘制曲线。

2 结果与讨论

2.1 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DNA的紫外滴定光谱

配体与G -四链体作用后,其发色团会因与G -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减色(红移)/增色(蓝移)现象。从图2可以看出盐酸巴马汀在波长340 nm和418 nm附近的最大吸收峰的吸光度随着G -四链体DNA的加入不断减弱,减色率分别为39.5%和41.2%,最大吸收波长分别红移了14 nm和18 nm,并且在356、366、450 nm附近出现等吸收点,说明盐酸巴马汀通过π-π堆积作用与G -四链体发生了较强的结合,插入到两个G -四分体平面之间,形成夹心结构或者堆积到了G -四链体末端的G -四分体平面上[9]。

2.2 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DNA的荧光滴定光谱

盐酸巴马汀的水溶液荧光较弱,但随着G -四链体DNA的逐渐加入,盐酸巴马汀在波长534 nm附近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如图3所示,再次表明盐酸巴马汀的刚性平面结构与G -四链体发生了π-π堆积作用,其周围环境极性降低,减弱了溶剂对盐酸巴马汀荧光的猝灭作用,从而荧光强度增强。另外,盐酸巴马汀的最大发射峰从530 nm蓝移至522 nm,这可能是由于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形成了缔合体,减少了分子碰撞从而减少能量损失[10]。

采用连续等摩尔变化曲线法考察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DNA作用的结合位点数[11],由荧光强度对两者摩尔比作图,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DNA之间是单一的键合模式,结合比为1∶1。此时可遵循Scatchard方程计算结合常数[11 - 12],曲线见图5。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得到结合常数K=4.83×106L/mol,结合位点n=0.75。说明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产生了较强的结合。

图2 G -四链体DNA与盐酸巴马汀的紫外滴定光谱Fig.2 Ultraviolet titration spectra of palmatine chloride with G -quadruplex DNAcpalmatine=1.6×10-5 mol/L,curves from up to down:cDNA=0 - 1.3×10-5 mol/L.

图3 G -四链体DNA与盐酸巴马汀的荧光滴定光谱Fig.3 Fluorescence titration spectra of palmatine chloride with G -quadruplex DNAcpalmatine=1.25×10-5 mol/L,curves from down to up:cDNA=0 - 3.2×10-5 mol/L.

图4 G -四链体DNA与盐酸巴马汀的等摩尔变化曲线Fig.4 Job’s plo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 -quadruplex DNA and palmatine chloride obtain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ratios

图5 G -四链体与盐酸巴马汀作用的Scatchard图Fig.5 Scatchard plot show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 -quadruplex DNA and palmatine chloride

2.3 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相互作用的圆二色谱研究

圆二色谱(CD)常被用于研究小分子配体与DNA的相互作用或化合物构象的变化规律[13]。图6为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相互作用的圆二色滴定曲线。由图可看出,CD谱图在263 nm附近出现正的最大峰值,在242 nm附近出现负的最大峰值,这说明PS2.M在K+的存在下形成了平行的分子内G -四链体结构[14]。加入盐酸巴马汀后,G -四链体位于240 nm处的负吸收峰和263 nm附近正吸收峰强度改变,但峰位置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表明,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DNA形成了复合物,稳定了G -四链体结构,同时G -四链体构象未发生变化。

2.4 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DNA相互作用的 1H NMR研究

Watson-Crick碱基对(NH…N)氢键存在时,亚胺质子化学位移在13~14 ppm;而形成G -四链体结构时,鸟嘌呤氢键(NH…O)的化学位移在 10.5~12 ppm范围内[15]。本文利用二维NOE 增强谱(NOESY),在300 ms,25 ℃条件下研究了G -四链体结构及其与巴马汀的相互作用。亚氨基质子交换缓慢,一般可研究50~300 ms范围的1H NMR图,从而得到更详细的G -四链体结构信息[16]。图7中,G -四链体本身谱图的低场区出现了四个峰,表明四分体的形成;加入盐酸巴马汀后,其中两个峰消失,另外两个峰位置移动,且峰强度减弱,表明巴马汀与G -四链体产生了作用。

图6 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DNA的圆二色滴定曲线Fig.6 CD titration curves of palmatine chloride with G -quadruplex DNAcDNA=3.5×10-5 mol/L,a-g:c palmatine =0 - 7.1×10-5 mol/L.

图7 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的 1H NMR谱Fig.7 1H NMR spectra of the mixture of palmatine chloride with G -quadruplex DNA"a" is the 1H NMR cur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lmatine chloride and G -quadruplex DNA;"b" is the 1H NMR curve of G -quadruplex DNA.

这可能是由于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作用后加大了G -四链体亚氨基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屏蔽效应增强,导致G -四链体峰位向高场移动[17]。由于G -四链体的质子交换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且实验所需的DNA浓度较大,具体结合位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5 过氧化酶抑制实验

利用竞争实验可以探究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的结合方式是否为末端堆积。Yang等[18]报道Hemin堆积到G -四链体上后会释放过氧化酶,在H2O2存在时,会对ABTS2-产生氧化作用,其催化氧化产物在415 nm附近有紫外吸收。当G -四链体的其他配体与Hemin具有相同的结合位点时,它将与Hemin竞争结合G -四链体,并减缓G -四链体/Hemin复合物产生过氧化酶的速率,从而降低相应催化氧化产物的吸光度。图8为盐酸巴马汀G -四链体/Hemin配合物的过氧化酶抑制活性曲线,由图可知,在不含盐酸巴马汀的对照组中,G -四链体/Hemin的催化氧化产物在415 nm处的吸光度随时间变化先迅速增强后缓慢下降,加入盐酸巴马汀后,其催化氧化产物吸光度的增加明显受到抑制,说明盐酸巴马汀与Hemin具有相同的结合位点,据此,我们推测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的作用模式为末端堆积。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的作用及其与Hemin的竞争模拟见图9。

图8 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Hemin配合物的过氧化酶抑制活性Fig.8 Inhibition effect of palmatine chloride on the peroxidase activity of G4 DNA/Hemin complex"a" is the curve of the peroxidase activity of G4 DNA/Hemin complex;"b" is the curve of inhiblition effect of polmatine on the peroriolase activity of G4 DNA/hemin complex.

图9 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的作用及其与Hemin的竞争实验模拟图Fig.9 The simul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 -quadruplex and palmatine chloride and competition of palmatine with hemin

3 结论

采用多种光谱手段探究了盐酸巴马汀与G -四链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紫外滴定光谱及荧光现象表明盐酸巴马汀通过π-π堆积作用使G -四链体结构达到稳定;根据Scatchard方程计算结合常数K为4.83×106L/mol,结合比n为1∶1;圆二色谱证实在K+存在下,核酸适配体PS2.M形成了平行的G -四链体结构,盐酸巴马汀没有改变G -四链体的构象;1H NMR也表明盐酸巴马汀能够与G -四链体发生相互作用并稳定G -四链体结构。盐酸巴马汀/G -四链体/Hemin配合物的过氧化酶抑制实验表明:两者作用模式为末端堆积。

猜你喜欢
汀的氧化酶巴马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18F-Flurpiridaz的制备及其在正常巴马小型猪PET/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离开六月(外一首)
他汀,获益远大于风险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行经皮冠脉介入术前为其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效果分析
芹菜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及抑制效果的研究
妊娠期他汀暴露或造成自发流产风险升高
小麦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茶叶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