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玲
(连城县林业局,福建连城366200)
枫香(Liquidamba formosana)在我国分布广泛,东起福建、台湾,西至四川、云南及西藏,北起河南、山东,南达广东、广西,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800~1500 m以下之丘陵及平原[1]。适合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营造风景林,倘与常绿树配合种植,秋季红绿相衬,会显得格外美丽。毒蛾为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昆虫,以幼虫取食林木叶片,多为杂食性。近年来,毒蛾在一些枫香树林中时有发生,严重时吃光寄主叶片,影响林木生长和景观效果。2014年至2018年期间,采取林间调查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枫香树害虫进行了研究,现将枫香树上获得的毒蛾科昆虫的分布、寄主与生物学特性进行总结,以便为生产上毒蛾的识别与防治提供参考。
对福建省内枫香分布(种植)面积较大的林分和名木古树的害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主要观察枫香上是否有虫危害,仔细观察叶片的取食痕、虫巢、虫苞、虫粪等,如发现卵、幼虫或茧即采集带回室内进行饲养。饲养容器分养虫笼和养虫盒。养虫笼饲养:规格为32 cm(长)×25 cm(宽)×40 cm(高),四周围以不锈钢纱网,笼中水培寄主小枝供幼虫取食。透明塑料盒饲养:在直径11 cm、高4 cm的盒中放入枫香小枝供取食(小枝基部用湿棉球保湿),在盒盖上打若干个通气孔。室内观察记载各虫态的生物学特性,对主要虫态进行拍照记录。对获得的成虫标本寄往相关专家进行种类鉴定。
调查结果表明,危害枫香的毒蛾主要有环茸毒蛾(Dasychira dudgeoniSwinhoe)、线茸毒蛾(Dasychira groteiMoore)、茶黄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Strand)、枫毒蛾(Lymantria umbriferaWileman)、栎毒蛾(Lymantria mathuraMoore)、黑褐盗毒蛾(Porthesia ateretaCollenette)、绿点足毒蛾(Redoa verduraChao)等7种。经查阅相关文献,环茸毒蛾、线茸毒蛾、栎毒蛾、黑褐盗毒蛾、绿点足毒蛾为枫香树上的新害虫,栎毒蛾、绿点足毒蛾为福建新记录种[2-9]。本文记述了它们的寄主、分布、形态特征及初步的生物学特性。由于这7种毒蛾成虫形态特征在相关文献中已有描述[3-9],但幼虫则少有或未见其记载,而林间调查中通常采集到的是幼虫,为此,本文只描述这些毒蛾幼虫的特征,以便在生产实践中识别。
寄主与分布:幼虫取食枫香、油茶、茶叶。分布于福建(晋安、延平、顺昌)、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3]。
形态特征:随着虫龄的增加,体色逐渐变淡,体上刚毛出现很大差异。初孵幼虫体黑色,长约2 mm。2龄幼虫头、胸灰褐色,腹部黑色;第4、5、8腹背面有1对黄色至黄红色毛;翻缩腺灰白色。3龄幼虫体长13~17mm,前胸两侧毛瘤突出,各有1束向前伸出的白色羽状刚毛;第1~3腹节背面出现较长的灰白刷状毛束;第1、2腹节的刷状毛后的体背表面呈黑色,第8腹节背面有1束竖起向上略后斜的棕褐色毛束;4龄幼虫第4腹节背部刷状毛出现,但较短;至5龄老熟幼虫体长达35~49 mm,连同体毛长可达60mm,体毛雪白或灰白色。
生物学特性:环茸毒蛾在福建一年发生2~3代,多以卵越冬,2—12月均可见幼虫[9]。每雌蛾产卵可达400多粒。幼虫5龄,1龄幼虫在叶片上啃食上表皮,留下一层薄膜;3龄后幼虫可将整片叶子吃光。幼虫白天多停息,晚上活动取食或迁移。老熟幼虫爬至寄主的中下部叶片下,吐丝连缀2~3片叶结茧化蛹。
图1 环茸毒蛾(Dasychira dudgeoni)
寄主与分布:幼虫取食枫香、樟、榆树、樱花、刺槐、荔枝、枇杷、柑桔、芒果、月季、桂花、棉花、大豆等多种农林植物叶片[3]。分布于福建(全省)、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台湾;印度[3]。
形态特征:初孵幼虫体长约3.5mm。幼虫体色变化较大,有黄、灰黄或黄褐色型;体各节有黑色瘤突,每个瘤突上有数根黑色长毛和白色短毛。老熟幼虫体长约40mm,头宽约4mm,体淡黄色,体各节均有毛瘤,上生有鹅黄色长毛。第1~2腹节背面的中央节间黑色,第1~4腹节背面有刷状毛束,第8腹节背面有1斜向后伸的长毛束,各毛束均为黄色长毛。
图2 线茸毒蛾(Dasychira grotei)
生物学特性:在福州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丝茧内越冬。成虫羽化盛期分别出现在3月上旬、6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10月下旬开始老熟幼虫在向阳背风的树杈、树下灌丛、石缝等处结茧化蛹越冬,茧黄白或褐色[10-12]。由于枫香大多在3月中下旬开始初展新叶,因此,第一代幼虫主要在其他常绿阔叶树上危害。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雌蛾卵产于叶背、树干上,卵块呈片状,每块有卵几粒至数百粒不等;幼虫共5龄,幼龄幼虫群集于叶背取食叶肉部分,3龄后开始分散取食全叶。
寄主与分布:枫香、油茶、山茶、茶、枇杷、柑桔、乌桕、油桐等林木和果树。国内分布于福建(全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台湾[13]。
形态特征:不同龄期的形态有较大差异。老熟幼虫体长20~26mm,体黄色至黄褐色,圆筒形,胸部三节较细。各体节除末节,均有4对毛瘤,位于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和基线上;前胸第1~8腹节背面1对黑色明显,并簇生黑色短毛与散射的黄白色长毛,其中1~2腹节背侧1对大而相互紧靠。头尾有长毛向前后伸出。体侧沿气门上方纵贯1条黄白色线。不同寄主植物的幼虫在体色上有较大差异,取食枫香的幼虫颜色更艳,斑纹更清晰。
生物学特性:一年2~5代,随各地温度不同而异[13]。在福建一年一般发生4~5代,以卵在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越冬;枫香树因冬季落叶,发生3~4代。在福建,越冬代的卵4月上旬开始孵化,幼虫危害期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6月上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9月中旬,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幼虫6~7龄,1~3龄时有群集性,常数十头至百余头聚集在叶背,3龄后开始分散危害。1~2龄时,在叶背食害而留下叶的上表皮,3龄后食量明显增大,虫体多沿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或将叶片全部吃光仅留下叶柄。老熟幼虫在枝叶间结茧化蛹,或成群到树下土缝中、落叶以及表土下结茧化蛹。
图3 茶黄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寄主与分布:枫香。国内分布于福建(晋安、武夷山、光泽、邵武、建阳、上杭、连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台湾[3]。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45~50mm;体棕黑色至棕灰色(总体上低龄幼虫体色偏深偏黑,大龄幼虫体色偏浅偏白),有黑褐色网状纹;前胸背面两侧各有1棕褐色大瘤,上有棕黑色和黄白色长毛;中胸背面前缘呈棕黄色,后胸背面有1浅色的大斑。第1~8腹节背面有黄黑色或蓝紫色大瘤;第5腹节背面有1个菱形的浅色大斑,翻缩腺紫红色,第8、9腹节有长的黑色刚毛。
生物学特性:枫毒蛾在福建一年发生4~5代,5—10月可见幼虫。在南京一年发生3代。以卵在树皮缝隙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幼虫孵化[14]。卵产于树干分叉处或树皮裂缝中,多堆成块状。幼虫无群集性,孵出后数小时内分散开,活泼喜光,善爬行。幼虫共6龄,1~2龄[5]多在叶背取食,3龄后从叶缘取食,4龄后食量较大,可食尽全叶。老熟幼虫常沿树干爬至树干基部枫香树叶或其周围的草丛与灌木上化蛹,不结茧,仅吐少量白丝把虫体网于树叶或小枝上,以丝束将蛹尾固定。
图4 枫毒蛾(Lymantria umbrifera)
寄主与分布:枫香、栎、柞树、黑桦、栗、李、杏、苹果、梨、榉、泡桐、杨树、柳等林木。分布于福建(福清、尤溪)、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朝鲜,日本,印度[5]。
形态特征:初孵幼虫呈黑色,体表布满长毛,体长3~5 mm。老熟幼虫体长50~55 mm。体黑褐色,体表散生白色小细点。前胸背面两侧各有1个黑色大瘤,上生黑褐色且向外突出的长毛束。其余各节上的瘤黄褐色,上生黑褐色和灰褐色毛丛,腹部末端的毛束最长。
生物学特性:2018年5月上旬采集自尤溪的幼虫,6月中旬成虫羽化。2016年7月上旬采集自福清的幼虫,7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9~13d,8月上、中旬成虫羽化。雌蛾产卵于树干或大枝上,外被灰白色鳞毛,卵块随树皮缝隙呈纵向不规则排列。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壳及其附近,取食卵壳,2~3d后渐渐离开卵块处。初龄幼虫沿树干向上呈长条形排列,纵队式向上爬到枝、梢部逐渐向下危害叶片。幼虫多为5龄(也有4龄、6龄的)[6,15]进入老熟后2d左右不再取食,寻找树叶密集的叶片背面或寄主植物附近的杂草灌木丛间吐丝连结相邻叶片,作网状薄茧化蛹,以丝束将蛹尾固定。
图5 栎毒蛾(Lymantria mathura)
寄主与分布:枫香、油茶、茶、羊蹄甲[9]。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全省)、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3]以及朝鲜,日本,俄罗斯,欧洲。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17~25mm;体黑褐色;胸背面棕褐色,前胸背面具3条浅黄色线,中胸背面中部橙黄色,后胸背面中央橙红色。背线橙红色,亚背线较宽橙黄色。前胸背面两侧各有1个向前突出的红色瘤;其余各节背瘤黑色;气门下各节瘤橙红色,上生黑褐色长毛间杂白色短毛。腹部第1、2节背面各有1对较大黑色瘤,上生黑褐色长毛和棕黄的短毛,第9腹节瘤橙色,上生黑褐色长毛。
生物学特性:该虫在福建一年3代,幼虫全年可见。越冬代幼虫11月上中旬开始结茧化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羽化。5龄幼虫取食8~10d后,将3~4片叶子缀连或在叶与小枝间作薄茧化蛹。卵多产于叶背面排列成不整齐的卵块,上附有少量毒毛。
图6 黑褐盗毒蛾(Porthesia atereta)
寄主与分布:枫香。福建(晋安、建瓯)、四川(峨眉山)[4]。
形态特征:幼虫体黄白至青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21mm,宽约4mm,体各节生有长短不一的白色刚毛。胸部两侧各有1~3对毛瘤,上生黑色长刚毛;前胸背面有1对黑斑。前胸、第4腹节、第8腹节背面各有一黄棕色毛丛,但第8腹节的毛丛较小。腹部亚背线酒红色,上有围以黑色的乳白色小圆斑2~3个;第8~9腹节背面杂有黑色长刚毛。第6、7节翻缩腺颜色浅,乳白色。
生物学特性:2016年8月24日在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枫香树叶上采集的幼虫,8月28日老熟幼虫在叶背吐少量丝固定,头朝下倒悬化蛹,蛹体完全裸露,羽化前蛹颜色变暗。9月1日羽化为成虫,2~3日产卵39粒,5日成虫死亡。
图7 绿点足毒蛾(Redoa verdura)
毒蛾多为杂食性害虫,寄主植物种类多,常常爆发成灾。防治上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控制。
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抚育采伐时,不应使林冠过于稀疏;垦覆除草,消灭地面枯枝落叶中虫蛹。
人工摘除卵块和茧蛹。如栎毒蛾卵期长,产卵场所比较专一,可在卵期内采用人工刮除树干基部的卵块。卵块放入尼龙纱网等卵寄生蜂保护器中,以利卵寄生蜂等天敌飞出。茧蛹放入孔眼比毒蛾小的铁丝或尼龙笼内,使天敌羽化后穿孔飞走,而未被寄生的毒蛾被囚困而死。低龄幼虫群聚取食叶片呈枯黄半透明状,很容易识别,摘除其聚集的叶片杀死幼虫。秋末到翌年春初,人工清除越冬场所的越冬茧。线茸毒蛾第一、二代幼虫吐丝缀叶或结茧化蛹期,摘除低矮小树、枝条上的虫茧。在越冬代幼虫下树结茧时,用稻草等捆绑在被害树干上或树旁堆放草堆诱其结茧,然后集中销毁。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采用灯光或雌蛾性诱方法诱杀,对抑制发生和测报均具较大作用。性诱方法:在林间每隔40~60m放置一盆加有洗衣粉的水,用尼龙纱网袋(8cm×8cm×8cm)装2只未经交尾的雌蛾,悬挂在离盆内水面约一寸高处。隔1~2 d更换1次雌蛾,以确保雌蛾的性诱能力。
在3—6月份低龄幼虫期,用含孢量1亿孢子/毫升的白僵菌孢悬液喷雾,或每亩用含孢量100亿/g的白僵菌粉炮4个(125g/个)进行防治。或在低龄幼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300~500倍液,也可用不同种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对应的害虫[12]。保护利用好黑卵蜂、绒茧蜂、寄生蝇、蜘蛛、病毒等毒蛾天敌。
如虫口密度大,爆发成灾时,可采取药剂防治。虫龄越低,防治效果越好。药剂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4000倍液、10%氯氰酯乳油4000~6000倍液等进行喷雾。若是较高大的枫香树,可用无人机、烟雾机施药效率更高。
致谢: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何学友教授级高工、福州植物园潘爱芳高工提供大力支持与帮助,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