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浅谈微信表情产生及兴盛的原因

2018-11-07 08:25王亦高
传播与版权 2018年9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聊天文字

王亦高 王 一

一、被忽略的微信表情

2016年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各个学院的113位本科生,一起做了一次颇有意思的笔谈。①王亦高、董骁撰:《微信语音或文字发送形式对人际传播的影响——以大学生微信使用偏好为例》,《东南传播》,2017年第1期。笔谈的内容主要围绕微信使用展开,并聚焦于一个具体话题:语音发送还是文字键入,你的微信使用偏好是什么?有什么原因?

笔谈是完全开放式的,也正因如此,它卓有成效地揭示了许多深具意味的方面,给人以启迪。特别地,在涉及文字键入偏好的方面,有以下这些主题被同学们所提及(数字为被提及次数):

——这张表1的言下之意,令我们多多少少感到有些惊奇,那就是:113位本科生在谈到文字键入偏好的时候,竟没有一个人提及微信表情。换句话说,大家在说“文字”的时候,是根本想不起微信“表情”来的。这是为什么?看来,对微信表情做一番较为详细的审视,是很有必要的。

二、微信表情的大致缘起

微信表情源起于网络表情符号,也是后者的再发展。自互联网即时互动聊天兴起,网络表情符号便随之产生。人类历史上第一代表情符号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Scott Fahlman)于1982年9月19日所创造,当其在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输入了:-)时,人类交流便从此跨入了表情符号时代。

表1

第一代的表情符号是由日常书写所用的标点符号构成的,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计算机的图形交互界面还不成熟。到了21世纪初,以Yahoo Messenger的表情脸谱为代表的第二代表情符号兴起。第二代表情符号彻底摆脱了第一代的纯文本表情符号形式,代之以喜、怒、哀、惧等人类日常表情为主体的“小黄脸”形象。在中国,腾讯公司以此为创作蓝本,针对国内的网络用户创制了腾讯QQ“小黄人”表情符号。第二代表情符号极大丰富了人们网聊之间的趣味性与画面感,引起了网络表情符号广受追捧的第一波热潮。

2011年1月21日,微信(WeChat)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标志微信诞生。当时1.0版本的微信仅拥有即时通讯、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早期的微信很大程度上还依附于QQ而存在,所以当时用户在微信上可使用的第一批表情符号便是从QQ上完全移植过来的“小黄人”,其属于第二代表情符号。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传播受众心理的变迁、热点事件人物的涌现、商业合作的不断加强,微信表情符号不断发展,最终迈进了当下琳琅满目的“表情时代”。那么,处身“表情时代”中的人们,不免要追问一句:为什么引入表情符号呢?

三、商业需求初探

究其原因,“表情符号”的引入恐怕是由“两种需求”共同决定的——说白了,第一种是商业需求,第二种是沟通需求。

围绕微信表情符号所形成的一系列产业链为运营聊天平台的企业、表情符号的创作者、相关的广告合作商等主体带来了可观、持续的利润收益,这是推广者、创作者、合作者方面的“第一种需求”,即商业需求。而引入表情符号之后,纯文字形式的“一维”表达立刻转化成图文并茂的“多维”表达,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纯文字表达的种种弊端,更利于沟通交流的开展,这是使用者方面的“第二种需求”,即沟通需求。我们先谈谈商业需求。

大家知道,2015年7月30日,微信官方宣布推出表情平台。这意味着表情创作者可将自己的原创表情以投稿的形式向微信表情平台提交,经官方参照《微信表情开放平台表情审核标准》审核合格后即可发布,用户可在表情商店里自行购买下载。2015年10月19日,微信用户可以给表情的创作者发5元、10元等面额的“红包”进行打赏。当然,打赏这样的盈利方式并不稳定,商业模式也太嫩脆。应该承认,与表情符号相关的衍生产品的授权和销售才是表情符号真正的商业价值之所在。

然而,由于我国即时通讯软件中的表情符号起步相对较晚,其商业运营仍主要处于借鉴国外经验的阶段,譬如借鉴日本所推出的LINE。LINE第一次发布了“表情贴纸”(Stickers),为用户提供了除文字之外的另一种场景化的沟通方式。LINE推出的第一款贴纸是一个名叫穆恩(Moon)的光头男形象,他经常用各种夸张的表情来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个形象一经上线便备受用户追捧。据LINE所公布的数据,LINE获得前200万用户花费了四个月时间,但在表情贴纸上线后,仅两天时间便新增100万新用户。LINE采取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应用购买(表情贴纸等),LINE家族应用(主要是Line Game),B2B企业服务(如公众账号),品牌授权及卡通形象实体商品销售。譬如,LINE曾与优衣库联合推出了10款LINE表情主题的T恤衫,因该T恤衫仅在日本和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上市,在中国国内甚至还引发过代购热潮。

LINE的“表情包经济”对于中国国内表情符号的商业运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下面我们姑且选取国内微信表情中受追捧程度较高的“小崽子剧场”作为研究对象,管中窥豹,以期对当今微信表情的商业合作方式和营销策略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最初,《小崽子剧场》是作为一部系列漫画定期进行连载的。但由于漫画连载相对费时费力且收入少,其作者只不过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而已,并未形成很广泛的受众群,自然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2013年8月,《小崽子剧场》开始向微信表情转型,其作者在微信公众账号中首次推出了小山和思子(漫画中的人物)的“表情符号”。在较短时间内,幽默搞笑的“小山”和“思子”在众多传统表情符号中脱颖而出,收获了大量粉丝。2014年,《小崽子剧场》陆续进行了一些商业上的拓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与相关手机APP合作。在图片拍摄和美化类应用软件中,“小崽子”作为装饰性的水印或者配合文字帮助描述图片信息、拍摄心情等。如在“食色”APP中,《小崽子剧场》就有9款图片装饰模板供用户使用。

第二,影视推广。从《重返20岁》到《少年班》再到《煎饼侠》,在这些电影上映之前,《小崽子剧场》微信公众号都会发布一些电影角色的cosplay表情,同时也会顺带介绍电影中少量的剧情内容、演职人员以及上映日期等重要信息,对影视作品进行线上宣传。

第三,跨界联手。“小崽子剧场”与其他品牌和产品的合作也很多,如麦当劳、欧舒丹、H3C路由器、剑桥包、韩国交通卡等。《小崽子剧场》为跨界产品绘制表情,分别进行宣传。①关于“小崽子剧场”详情,参见《关于微信表情动画的前世今生,这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一文,原文链接http://www.aiweibang.com/yuedu/74306787.html。

不难看出,微信表情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为其创作者带来了丰饶的物质收益和精神满足,进而也给为这些创作人提供平台的微信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收入。因为有利可图,市场潜力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微信表情被创作出来,涌入用户们的手机中。微信公司也将“表情产业链”视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战略而对其加以鼓励与支持。可以说,表情创作者与微信公司的商业利益需求构成了推动微信表情生产的“第一种需求”。

四、沟通需求初探

假如人与人面对面进行交流,那么除了能够听到他人讲话的声音外,我们还可感知到他的表情、神态、动作甚至是气质。我们姑且将这每一个方面称之为一个“维度”,那么,面对面的交流是一个“多维”的沟通过程。维数越多,人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也就越全面、越精准。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就持有这种观点。麦克卢汉尤其不喜欢文字阅读,说文字阅读把原本生动有机的传播局面完全束缚住了,他说:“假定我们不展示星条旗,而是在一幅布上写上‘美国国旗’这两个词并将其展出。虽然这两种不同的符号传达的意思相同,可是其效果却迥然有别。把星条旗丰富的视觉图案转换成文字……文字的束缚却保持不变。”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19页。

确实,互联网即时互动聊天中,文字消息的传输速度很快,基本上可以做到像面对面那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但彼此的沟通却再也无法做到“多维”。更何况,每个人对于文字的敏感度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尽一致,这就导致了文字之间的沟通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与混乱。然而,在网上交流中,表情符号的恰当使用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纯文字表达的“空白”,使发言者更为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增强表达效果。

那么,如果细致地加以分析,“沟通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需求呢?在笔者看来,沟通需求说白了就是:帮助开启对话,延续彼此交流;间接满足用户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强化存在感。

(1)帮助开启对话,延续彼此交流。因为网上聊天具有虚拟性、即时性等特点,聊天双方很可能在现实中并不熟识或聊天某方目前并不倾向与人交流。因此,一个生动的表情符号更易于触动对方,更易于令对方满足你的交流请求,特别是能够起到开启对话的作用。有学者讲道:“尤其是在表情新颖的时候,往往我们会在点开对话框的时候展颜一笑。”②高雨撰:《微信表情:真实情感的表达?》,《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3期。此言不虚。而另一方面,在用户彼此已建立聊天的前提下,在一方不知如何恰当地回应对方的某一言语时,发送一个可爱的表情符号取而代之,既可避免言辞欠妥造成的尴尬,又可视作有效的言语回应,进而将对话延续下去。此类需求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2)间接满足用户的优越感与成就感。网络流传的表情符号可以被用户“收藏”下来,便于在日后的聊天中使用。很多用户不断地更新、丰富着自己的表情“储备”,已备未来在多种聊天情景、多元聊天话题下的“不时之需”。用一个精妙的表情符号使对方捧腹大笑或哑口无言都会极大地满足发布表情一方的优越感,显现其“神通广大”的能力以及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有些好友之间甚至会玩一种叫作“斗表情”的游戏,其实就是看谁的表情符号发得更多、更准确、更生动。而另一方面,某些表情符号同时被赋予了一定的戏谑、嘲讽等情绪倾向,使得接收者忍俊不禁、哭笑不得。当然,这种戏谑与嘲讽,是需要共享文化作为交流基础的,即所谓“解读一个表情符号的真正意义,并不依赖常识性的视觉经验,而要借助一种文化经验”。③赵爽英、尧望:《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新闻界》,2013年第20期。一般来说,这种对他人的善意“捉弄”必然会满足表情发送方的成就感,使其不断地保持着对更新颖的表情符号的需求,欣赏之、收藏之、使用之。

(3)强化存在感。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多人网络聊天的情况下,此时,并不是全部用户均同时处在聊天互动之中。而某些当时未同大家直接进行交流的用户,稍后往往在群聊环境中发送表情符号,一是表现其始终在倾听与关注,二是希望能通过他所发的表情,使别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却又不显得过分唐突或过分矫情。

从以上这三个意义上说,表情符号被大众所需求、所期待、所盼望,乃是必然。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表情来尽量丰富沟通的内容,避免误会的产生,提高交流的效率,找回麦克卢汉所崇仰的那种生动而有机的传播局面,这已然成为当下甚至是未来互联网交流的一般常态。

五、表情研究的未来方向

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始提到的笔谈之中。113位本科生在谈到文字键入偏好的时候,竟没有一个人提及微信表情,令人惊奇。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还是出于人们普遍未把表情列入文字范畴内加以考虑的原因。如此说来,“文字键入偏好”这个题目的设计本身或许存在系统问题。

基于笔者的粗浅认识,微信表情研究的未来,大概有两个主要面向。一个主要面向应该是图文关系研究。因为图文关系研究不仅是一个在理论层面值得讨论的逻辑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实践意义的操作话题。从柏拉图到奥古斯丁,再到索绪尔,再到后来的巴尔特、阿恩海姆、德里达等人,都对图文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这些智者的思维之翼并驾齐驱的,则是传播技术的发展之轮,这用不着笔者赘述了。

另一个主要面向则应该是研究微信表情的社会功用。目前,表情功用研究还停留在一般现象的粗浅描述层面,似乎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未来依然是大有可为的。这里仅举出一个理论猜想,以为佐证。大家知道,詹姆斯·凯瑞(James W.Carey)将“传播”概括为传递观(a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和仪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两大类,①(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页。这一说法对于广大的传播学研究者来说已不陌生。那么,相比于文字使用,表情符号的使用是否更加强调了传播的仪式功用,而忽略了传递功用?难道我们不可以就此研究点儿什么吗?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在高级互联网时代,表情和文字的彼此融通,几乎已是不可漠视的客观现实,它活活泼泼、实实际际地存在着。微信表情的继续发展,以及受众对微信表情的进一步认可与进一步使用,必然成为日后互联网研究——尤其是在传播学视角下的互联网研究——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聊天文字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文字的前世今生
世界表情符号日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