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丰富而适切的班本课程逐渐被广大教师认可。作为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幼儿兴趣点和课程生发的契合点,在尊重幼儿学习方式的基础上,顺应他们的需求,以班本主题课程为载体,丰富教育教学的方法形式和手段,拓展教育的空间,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是一日活动的主人,也是课程的主人。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在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幼儿本位的课程构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以幼儿的视角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契机,基于幼儿兴趣,寻求主题与幼儿兴趣之间的契合点。
一日午餐后,睿睿小朋友身穿蓝色工作服,脖挂木珠串子,头戴广告纸帽子,左手拿着葫芦,右手拿着蒲扇,一摇一摆地边走边唱,并笑呵呵地对旁边的轩轩和科吟说:“快!快来看我……”轩轩和科吟看了以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不一会儿,睿睿的身边就围了六七个人。这时,睿睿表演得更起劲了,孩子们也边笑边议论开了,依依:“睿睿是在扮演济公呀。”蓓蓓则索性跟着唱了起来:“小济公、笑哈哈,大智若愚不张狂……”旁边的其他孩子又唱又跳,现场气氛很是热闹。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了幼儿的不寻常举动进行思考,产生了解该举动来源的欲望,进而持续关注幼儿行为动向,并寻找该举动隐含的教育线索。
睿睿的表演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参与欲望,添添说:“我家也有珠子、扇子,我明天带过来。”“谁没有呀,我奶奶还有念经的帽子呢,我也明天带过来。”蓓蓓说。第二天区域活动时,这些孩子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用带来的佛珠、帽子、扇子等将自己装扮起来,一起边表演边唱了起来,活脱脱一个个小济公。
浓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济公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一个不经意的表演,吸引了一群孩子的参与,他们自发地从家里带来葫芦、扇子、佛帽等常用物品,并利用区域里的串珠、彩纸等材料来当道具进行表演,说明幼儿对济公这一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或许是个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契机,可引发他们更深入地探究。
孩子们自主表演的过程中,在一旁欣赏的小鱼说:“小济公可真有趣,我最喜欢小济公了。”欣欣说:“我也喜欢,小济公还有一条很厉害的狗,名叫大龙,它会帮助小济公呢。”悦悦则问,“老师,你喜欢小济公吗?”肯定答复后,教师在区域活动回顾环节将悦悦的问题抛回给孩子们:“你们的表演很精彩,讨论的事情也很有趣。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小济公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济公的故事?”“关于济公,你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幼儿们进一步讨论。
回顾幼儿的自发表演和团体讨论的过程,梳理如下:
幼儿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了介入机会。教师适时引导,使幼儿对济公更加好奇,探究欲望更加强烈。班本课程更尊重幼儿的主体意愿,有效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和主动学习欲望。通过讨论,教师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询问希望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由此生成了主题活动的问题网络。
根据问题,我们开始新的主题活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呢?”“我家有关于济公的故事书,以前妈妈每天都讲给我听。”“我们也可以去济公故居,那是济公的家。”“我们还可以到电脑上查查……”通过比对问题,我们一起讨论确定了主题活动展开的线索与脉络。
问题即活动线索,三条线索不断深入,有其相应的适宜内容。不同的活动内容在师幼共同商讨下确定了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活动、亲子活动、区域活动及外出实践活动等。教师在与幼儿的集体讨论中将一系列活动相互联结,形成一个互相交织的活动系统。主题活动的内容将随着幼儿的探究关注点而动态调整。
图1 “小济公”的主题框架1
幼儿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进行互动,建构自己关于世界的认知。我们遵循幼儿经验发展的脉络,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根据幼儿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支持幼儿以喜爱的活动方式深入开展主题活动,师幼共同决定主题活动的发展方向。
孩子们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是“济公住在哪里?里面有什么?”当确定去济公故居实地参观时,幼儿们提出了更多问题“我们什么时候去?”“怎么去呢?坐车去还是走着去?”“可以带上好吃的吗?”教师适时肯定并提议:“小朋友想的问题很有意义,我们去参观确实要解决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要不我们一起想办法做个方案吧!”添添问:“是把他们画下来吗?”“这主意很不错噢,我们把想到的方法画下来就可以做成出游方案啦。”就这样,幼儿们将出游准备、路线图、出行方式等问题的答案以绘画记录下来,教师顺势将它们展示在主题墙上,变成了集体出游方案。
幼儿前期有出游的生活经验积累,当确定去济公故居参观时,他们就有了许多细节问题提出,这些正是制定出游计划的必须要素,如参观地点、出行方式、出行准备、路线规划等。教师准确把握该契机,引导幼儿根据细节问题自主选择小组,绘制解决方法,形成出行方案,他们的自主思考、计划行事和自主协商解决问题等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参观考察济公故居后,在孩子们提议下,我们将角色区的小饭店也更名为修缘斋(济公故居附近的一家本土特色饭店),教师还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请家长配合用布、彩泥等做了一些“饺饼筒”“扁食”等本地特色食品,供幼儿游戏时使用。饭店刚开业,“生意”就异常红火。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生意就有些冷清了,小店老板添添在将东西卖出去后,就有些无所事事了。
教师:“老板,请给我来个麦饼!”
添添:“可是,我们没有麦饼。”
教师:“那怎么办呢?我今天好想吃个全肉麦饼。”
添添陷入思考中,旁边的服务员文文对添添说:“要不,我们给她做一个吧?”
添添说:“好,我给你做一个全肉麦饼!”说着添添跑进活动室拿了一罐彩泥出来,团一团、压一压,再用木棍滚一滚,一个麦饼就做好了。“给,你的麦饼做好了,5块钱一个。”
教师:“老板,你们这里服务真好,还能满足顾客的新要求呢!”
添添听完之后又激情满满,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们发现,添添能借鉴这次经验,询问顾客要求,有时就算有成品的食物,他也会进行“个性定制”呢!
孩子们在外出游学时发现了修缘斋,回来便要求更换店名,并在教师与家长的配合下调整了区域游戏的内容与材料。当游戏冷清、老板露出无聊的神情时,教师及时以玩伴的身份介入游戏,故意点了没有现成的食物向幼儿发起挑战,老板添添则在同伴的提醒下思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自制“食材”来满足顾客需求。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有自由选择空间与互动交流空间,场地规划和活动主题在师幼的多元对话中生成和调整,推动游戏水平不断提高,幼儿的游戏创造智慧在多元对话中不断生长。
图2 “小济公”的主题框架2
欣赏完老师和爸爸妈妈讲的济公故事后,孩子们陆续带来了关于济公的故事书,他们还会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济公故事。班里的故事大王越来越多,他们有自己的“粉丝团”,为此,我们顺势还举行了故事大王比赛。随着活动推进,孩子们提出的三个问题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主题内容随着孩子们的关注点而调整,类似于这样的活动情景不断出现,主题课程里的“新成员”越来越多……
教师基于幼儿的探究兴趣点与幼儿一起建构主题活动,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实现领域内与领域间不同层面的有效整合、有机渗透,形成各种活动相互支持的本土主题活动,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本,让整个主题更人性化、更具现实意义。
作为佛道儒三教合一、山水灵秀、文人墨客争相而至的仙山佛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有效利用多方资源,争取机构、社区和家长等多方支持。让幼儿与济公故居工作人员、表演艺术家、家长等不同群体积极互动,与人友好交流、和睦相处,促进幼儿亲近社会行为的不断养成。
孩子们在实地探访中,不时向讲解人员提出“济公小时候住在这一间吗”“他的宝扇为什么是破的”等问题。当幼儿们来到济公故居九曲连廊坐下休息时,不远处传来了“哎!哎嘿哎嘿!鞋儿破,帽儿破……”的歌声,一个滑稽有趣的济公向幼儿们走来,他时而热情地与幼儿打招呼,时而用扇子轻拍幼儿的肩膀,幼儿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好几个幼儿自发追随着济公,与济公一起表演,一起游戏。
济公故居里文化资源丰富,教师事先与济公故居办公室人员取得联系,不但为幼儿争取到免费游览机会,还为他们配备游览讲解员。此外,教师还与济公文化工作室负责人王国平先生联系,邀请他共游济公故居。幼儿通过观察、参观、访问交流等方式感受并理解本土文化,真实地体验文化情境,对本土文化的探索欲望更强烈,了解更深入。他们在与艺术家的互动中感受到了艺术家滑稽有趣的表演魅力和济公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
子墨爸爸是语文老师,讲起故事绘声绘色。当他在家长会上得知幼儿园进行小济公主题后,便主动要求以“故事爸妈”的形式参与到家长助教活动中来。当孩子们提出想要去济公的另一个家看看时,家委会主任悠悠妈不遗余力地组织起周末亲子活动,家长幼儿一起攀登赤城山、游览济公院。
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主题课程研发的又一重要资源,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素养对幼儿发展影响重大。“小济公”主题课程中,教师引导家长参与课程,事先提供给家长课程的名称、需要收集的资料等相关资源。家长通过参与搜集、提供与济公相关的书籍和图片,一起制作饺饼筒、扁食等游戏材料,以丰富和拓展教育资源。通过家长会,根据主题框架共同讨论,使教师和家长及家长之间在教育观念上相互启迪、相互影响,主动配合教育活动,完善主题教学。
班本主题课程“小济公”构建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敏锐地觉察到幼儿兴趣与文化契合点,以幼儿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作为展开线索,选定主题活动内容、实施多种途径的活动。期间,教师始终追随儿童兴趣与需求,与幼儿持续平等对话,将主题引发出来并发展延伸,使主题课程探究深度及广度不断拓展。同时,通过教师对各领域的相互渗透、相互整合及新旧经验之间的链接,幼儿获得了多样化、系统化的经验。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未来趋势,需要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讨中碰撞,从而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