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刘泉义访谈

2018-11-07 06:14
国画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工笔画工笔人物画

马春梅:“工笔”这一绘画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是“工笔”这一概念却直到清代才出现,人物画又在近现代深受写实主义的影响,您如何看待当代“工笔人物画”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内涵?

刘泉义: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受整个时代的思潮影响,是时代的需求。历史发展到某一个关口,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工笔人物画也不例外。

宋以后工笔画的没落,由主流变为非主流,历经元、明、清、民国都无多大起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域外文化思潮的涌入,东洋的、西洋的绘画理念创作方式,冲击着封闭已久的中国美术的创作套路,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再就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一代年轻人,有着扎实的学院功底,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求新求变的创作欲,压抑已久的情绪有待喷发,所以,有了“八五思潮”,有了1989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展,美术的各个门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工笔人物画也在安静的状态中汲取着西方古典绘画和日本浮世绘、美人画的精髓。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不同的突破口,形成了一股工笔画洪流。代表人物何家英先生通过一幅幅创作向人们诠释着他对工笔人物画的理解和认识。严谨的造型能力、扎实的传统线描功底、和谐的色彩、细致入微的刻画、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切感人的生活场景,构成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主流,引导着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方向。

小青 2013年 80cm×70cm

马春梅:由于历史文脉的断裂,当代人在视觉经验上遭遇对笔墨符号识读的困境,而工笔技法更利于对形体的塑造,在识读上比水墨更为具象通俗,因而使工笔画受到了重新的重视。但是否也说明对工笔画解读和认同的标准在发生改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泉义:由于文化的断裂,今人失去了古人的斯文,从文化到生活都趋于世俗。当代人不仅在意笔画的识读上存在困难,其实对工笔画也有着误读,大多只停留在悦目层面,真实好看,停留在像不像上。这与工笔画的本意相去甚远,工笔画固然有具象易懂的因素,但不是目的,工笔画是通过物象的精微描绘抒发作者的情怀,通过作者的学识修养营造诗一般的境界。

虽然工笔画得到了很多人的欣赏,得到了蓬勃发展,但评判标准并没有改变,还是要看其品位与意境如何:人物造型是否得当舒适,线条是否具有超强表现力,线条的勾勒是否具有入木三分的骨力,提按徐急是否得法,渲染是否到位,主次是否分明等等。当今工笔画欣赏力的降低,一是文化大环境的遗失令人失去了判断力;再就是文化现象的混乱,指鹿为马,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马春梅:人物画在题材上能更直接地反映生活,也经常被作为实用的宣传工具,因而也有人认为人物画中人物形象的新即创新,只在题材上寻找出路,您如何看待人物画的社会功能?

刘泉义:题材只是创作者抒发情怀的媒介,并不代表艺术上的创新,只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创新是观念的新、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画面境界,并具有强烈的个人风貌,方能称之为创新。

人物画从其发生就具备了实用性,所谓“成人伦,助教化”是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在逐步削弱,尤其目前电子影像的迅猛发展,基本取代了绘画的宣传功能,因为电子影像来得又快又直接,更真实感人,所以绘画的实用功能就甘拜下风了。当代人物画虽然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人性等命题,但大多是艺术家以个人的人生经验和自己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怀,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

马春梅:由于媒介的拓展、观念的多元化和西方绘画理念的影响,工笔人物画在今天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但似乎更多的是在技法、形式等艺术语言方面的促进,您认为工笔人物在文化内涵上的推进是什么?

刘泉义:技法和形式语言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们是分不开的。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单纯的勾勒,到后来笔法的逐渐丰富,勾、皴、擦、点、染,从单一的墨色到干、湿、浓、淡、焦的变化,从工笔到写意的发展,都是在技法上的不断完善出新,技法和形式语言的不断变化推动着中国画的发展,才会有从古到今多种艺术风格汇集而成的中国画发展的文化脉络。中国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技法和形式语言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史。其精神内核始终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营造“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当今工笔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融合古今中外,正创造着更多的可能。

马春梅:传统和创新都是不断转化的,民族性也是不断调整改变的内涵,因为技法的多样,工笔人物画在现当代做了很多的尝试,您觉得这种尝试有限度吗?限度在哪里?比如说在这些尝试中,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刘泉义: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一个“度”的把握,工笔画也不例外。艺术创作非常需要胆量,大胆地摸索实验,从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中汲取营养,但要把握好度,要保持工笔画的精神,不然就不能称之为工笔画了。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魂”是什么?“魂”就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哲学理念,这就是发展的限度。微观一些讲,即不能失去工笔因素,无论想象的翅膀怎样翱翔,倾诉方式必须是中国工笔式的。

针对西画,我们可以从其发展的历程中汲取经验,从人物造型的客观描绘到主观处理中体悟其心性的变化,从色彩的冷暖、纯灰中感受其丰富统一的颜色语言。针对古代经典,我们要潜心领悟古人之用心,古人营造的线条、色彩、意境等等。无论中西,我们只是学其理而非取其貌。我乃现在的我,非古!非西!

马春梅:如果让您归纳一下当前工笔人物画的主要风格和类型,您会如何划分?您觉得当前工笔人物画在审美观念、创作理念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刘泉义:当今工笔人物画的划分,以我的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划分:绘画方式、创作理念、创作题材。绘画方式分为勾填法、没骨法、重彩、淡彩、重淡相间法。创作理念是随着人的不同性情、不同的艺术观念而生发,具有个体性。可大体分为有在传统观念基础上生发的;有以西方绘画理念为导引,运用工笔技法展现的;有以日本岩彩画的模式进行创作的;有以中国古代壁画的理念模式创作的等等。创作题材可分为传统人物、民族人物、军事题材、都市人物和现代仕女等等。

当前工笔人物发展的势头是好的,大多能沉下心来研究尝试,出现了一些不错的绘画样式,都有自己的心得,这点是可喜可贵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作品照片化的情况,有的直接拿照片复印放大,这种方式愚人愚己。既失去了画画的乐趣,又失去了画画的意义。画画本身就是情之所至,有感而发的,在此过程中享受着无限乐趣,如变成为画而画,那就没劲了。

由于电子图像设备的发展,有些工笔画在画面处理上都是在做加法,谨毛失貌,失去了格调。工笔画虽然是工整精致,精妙入微,但在物象描绘上还是要做减法,抓住本质,突出重点,舍弃光影,平中见空间。要有意趣,并非现实的再现,而是通过提炼归纳、主观处理,营造一个艺术中的现实。

马春梅:您的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您觉得当前工笔人物画在教学上存在哪些问题?

刘泉义:当前工笔人物画教学,由于每个院校的价值趋向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感受:

1.近些年的扩招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生源多了,质量差了,有些学生对绘画并没有梦想,只是混文凭,所以学习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对传统工笔画研究不深入,课时量少,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深刻地体会认识的时间,没有过硬的手头能力,只有通过写生、创作来补课,这很难!容易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没有好的技术储备,有再好的想法也不能很好地实现。

七彩一白 225cm×120cm 2004年

3.课堂上使用图片的越来越多,比如人物写生课,老师摆好模特儿以后,学生拍个照片放大,直接按照片画,根本不看模特儿!这样做无法训练学生的造型意识,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艺术感觉,对着照片很难找到艺术感觉,只能照猫画虎,追求表面效果,觉着很真实,其实越看越假,失去了品位,毫无神采,更没有鲜活生动可言。

4.工笔画以线造型,但对线条的认识不够。大多停留在描绘物象形体轮廓线的层面上,只是把线条作为约束形体的实用功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功能——审美功能,独立于象外的审美特性。工笔画线条是在仔细观察物象的基础上,经过主观加工处理,归纳提炼,使自然状态的衣纹等线型呈现出符合审美意义的工笔线条,圆润流畅而富有弹性,匀静自然而具有张力,疏密合理,虚实得当,来龙去脉分明。用笔的提、按、徐、急,起、收、引、转,笔笔到位,既具古力又不失古意,或畅快飘逸,或沉着厚重。线条的质量决定着作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格调品位。

猜你喜欢
工笔画工笔人物画
高原秋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曹娜书画作品
花开的声音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