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媛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被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主要症状为新生儿出生不久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患儿在出生时哭声正常, 渐渐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等现象, 导致患儿面色灰白或青灰, 即使供氧也不能减轻[1]。因此, 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代替治疗较为常见, 但是此方法中会由于患儿的体位改变而影响治疗效果, 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2]。本文探讨了体位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5月本院诊治的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 征得患儿家属的同意并签订同意书。排除胸廓发育畸形的患儿。将患儿按照入院治疗次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2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5∶10。实验组男女比例为16∶9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气管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NCPAP治疗及常规护理, 患儿维持原本体位。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体位护理干预。首先给予患儿气管插管并进行吸痰, 保持患儿呼吸道顺畅[3]。在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时患儿采用俯卧位, 双上肢向上外转, 头转向一侧, 在此体位上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并插入气管导管内, 把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吸到注射器中, 并连接在吸痰管上 , 注入药物[4]。约3 h后给予患儿仰卧位, 双上肢向上, 头转向一侧, 按照原方法注入药物。如此每3小时更换1次体位, 并且在用药6~8 h后对患儿进行吸痰处理。在仰卧位、俯卧位等体位交替干预的治疗过程当中, 医护人员务必要确保患儿的安全, 密切的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变化, 保持患儿的呼吸通畅和生命体征的稳定, 给予患儿细心耐心的基础护理, 保证护理能够达到良好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变化、CPAP治疗时间、氧疗天数及住院时间。动脉血气包括pH、PaO2、PaCO2、Fi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变化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儿pH、PaO2、PaCO2、FiO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儿CPAP治疗时间、氧疗天数及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儿CPAP治疗时间(2.64±1.5)d、氧疗天数(8.3±2.1)d及住院时间(20.2±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8±2.2)、(10.4±2.2)、(25.8±2.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变化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变化情况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pH PaO2(mm Hg) PaCO2(mm Hg) FiO2(mm Hg)实验组 25 7.45±0.64a 81.24±10.94a 41.24±8.35a 159.22±16.84a对照组 25 7.14±0.12 74.82±11.21 36.24±6.42 150.12±13.84 t 2.38 2.05 2.37 2.09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儿CPAP治疗时间、氧疗天数及住院时间对比
表2 两组患儿CPAP治疗时间、氧疗天数及住院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CPAP治疗时间 氧疗天数 住院时间实验组 25 2.64±1.5a 8.3±2.1a 20.2±1.6a对照组 25 3.8±2.2 10.4±2.2 25.8±2.4 t 2.18 3.45 9.71 P<0.05 <0.05 <0.0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新生儿肺发育不成熟及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 引起肺泡萎缩和肺顺应性下降, 使得患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病重者出现呼吸衰竭,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所以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取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因此, 本文研究了体位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儿pH、PaO2、PaCO2、FiO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CPAP治疗时间、氧疗天数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知, 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为: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可以在肺泡表面分布, 对肺泡的表层细胞进行有效的保护。通过采用俯卧位、仰卧位交替进行干预护理治疗, 俯卧位利用重力原理使得患儿凹陷的胸廓向下, 扩大了患儿的胸腔容量, 从而增强肺部通气量, 且可以改善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 利于分泌物的引流, 改善了患儿胸壁的顺应性, 促进患儿胸部的良好发育[5]。采用仰卧位一次性用药, 可以有效减少对患儿的损伤及不良刺激, 短时间内提高血氧饱和度。而通过俯卧位、仰卧位等体位的交替能够使得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在肺内均匀的分布, 从而发挥出最大的药物效果, 避免长时间的同一种体位对患儿造成不良刺激。
总之, 体位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 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肺通气功能, 缩短患儿治疗时间、氧疗天数及住院时间, 促进患儿恢复健康。因此, 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