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刘颖诗 刘莲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多因直接或间接外力因素致使踝骨内外翻等骨折性损伤, 累及肌腱、关节面、韧带等, 表现为踝关节肿胀、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在近年来的临床护理上应用广泛, 在该护理模式下, 医生、护士及相关医务人员协同合作, 可最大程度上保障诊疗和护理流程的有序性, 不仅可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同时也可改善预后[1,2]。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4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主要对象, 评估临床护理路径在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44例行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2例。纳入标准[3]:①入院后均接受X线或CT检查, 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表现确诊为踝关节骨折;②无手术或麻醉禁忌症;③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研究, 配合度高。对照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20~58岁, 平均年龄(38.85±10.23)岁;左侧骨折8例, 右侧骨折14例。观察组男13例, 女9例;年龄21~57岁, 平均年龄(38.32±11.17)岁;左侧骨折9例, 右侧骨折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由当班护士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实施相应的常规护理, 协助家属办理入院手续, 做好围术期护理, 术后对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指导, 告知相应注意事项。
1.2.2 观察组 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入院时, 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自我介绍以及介绍病区环境和入院须知, 全面了解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状况。向其介绍以往的成功案例, 消除患者对环境和对手术的陌生、恐惧感, 增强治疗的信心。同时,向其介绍各项术前检查的目的, 局部冰敷踝关节。术前1 d,告知患者术前12 h禁食, 6 h禁水, 对手术皮肤进行消毒, 取下饰品, 叮嘱患者保障充分睡眠。手术当日, 密切监测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 对术后切口情况进行观察, 抬高患肢, 减轻肿胀。术后第1天, 指导患者坐起, 更换切口敷料, 协助其进行训练。术后第2天, 更换敷料, 拔除引流管, 叮嘱患者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术后3~5 d, 指导饮食以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为主, 叮嘱其拄拐下床活动, 但需要有家属陪同。出院时, 行出院指导, 叮嘱定期回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4]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包括切口感染、便秘、褥疮。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上述两项指标的评估均采用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 对最终知晓和满意的人数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总分为0~10分, 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比较( x-±s)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除诊疗外, 护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医疗服务质量[5-9]。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服务的深入, 旨在为特定疾病进行标准化护理, 在此种护理模式下,一些不必要的内容被简化, 而一些有价值的措施被重视, 使护理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 临床护理路径使得诊疗和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有序化, 可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护理满意度更高, 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缓解, 住院时间较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明显缩短, 本结果与以往报告中的研究结果相似,再次体现了该护理模式的应用优势[10]。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在踝关节骨折手术护理中有明显的优势, 不仅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知识知晓率, 同时可缓解术后疼痛,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