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基于共享现实理论的中西颜色词寓意分析

2018-11-06 10:45赵利娟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颜色词跨文化

赵利娟

摘要:每一种语言中都有非常丰富的颜色词汇。这些颜色词不仅用于描述自然的色彩,也被赋予了深广的含义。颜色词的引申意义之下,是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颜色词的内涵差异,透射出了群体间的文化差异。本文以红色与黑色为例,简要分析了两种颜色在中西方背景下的内涵演变及异同。为了深入阐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引入了共享现实理论作为切入角度。最后,本文探讨了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的交流与影响现象。

关键词:颜色词;共享现实;跨文化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非常丰富的颜色词汇,而且,各族群中的颜色词的寓意也不尽相同。颜色词的引申意义之下,是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颜色词的内涵差异,透射出了群体间的文化差异。本文以红色与黑色为例,以共享现实理论为基点,通过比较红色与黑色在中西方的寓意的异同,试分析造成不同文化下颜色词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原因。

一、红色的同与异

据研究,红色是人类最先认识的色彩之一(姚小平,1988),在汉英文中,表达红色词语分别为“红”和“red”,两者的象征意义有许多重合之处。第一,都往往与庆祝活动与喜庆日子有关。在英语里,red-letter day指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中国,红色是喜庆、好运的象征。如过年时,挂红灯笼,贴红对联。第二,在表示情绪状态时,中英都有激动、难为情的含义。如汉语中的“脸红”和英文里的“become red faced”就有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中西方对红色的理解也存在差别。在西方,“red”通常与“blood”相联系,象征“血腥,暴力,危险,警告”等意义,成为一种禁忌色,如red ruin(火灾)。而在中国,红色几乎没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红色往往象征忠义、勇武、坚毅、坦诚等品格,如关羽,脸谱多为红脸。同时,“红”还与女子相关联,中国古代常用“红颜”或“红粉指称面容姣好的女子,用“红闺”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

二、黑色的同与异

黑色也是被人们最早认识的颜色之一。在中西方,黑色都有黑暗、死亡、恐怖、不光彩、邪恶、非法等含义。比如汉语里有黑心、黑店、抹黑等词,英语里把事事不如意的一天称为“a black day(黑色的一天)”,把辱没门楣或害群之马称为“black sheep(黑羊)”。

但黑色的其他象征意义,在中英不同语境下就有较大差别。在中国古代,黑色有尊贵、刚毅、严正等意义。如周秦时期,黑色为正色,天子穿玄衣;在戏曲中,黑脸代表刚正不阿,如李逵、包拯等都是黑脸。在英语里,“black”的意义有哀悼、忧郁、不吉利等,如黑色的丧服、死神身穿黑袍、黑猫预示不吉利。同时,黑色还有表示深谋远虑、智慧和坚定的褒义。

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种颜色词具有迥异的象征意义。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笔者引用共享现实理论试作分析。

共享现实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Hardin和Higgins提出,指个体通过人际沟通,获得的对共同经验的感知。共享现实由关系动机和认知动机引发;而社会关系及个体经验的建立和维持又都依赖于共享现实的形成(陶塑、许燕,2014)。这里的“现实”我们可以具化为“认知”,即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感受,包括世界观、信念、常识等。

共享现实对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至关重要。Lau等人指出,文化的核心是共有的社会知识和信念,即共享表征,这也是一种共享现实;文化可以被描述为共享表征的含义从一个个体传播给另一个个体(陶塑、许燕,2014)。也就是说,个体的主体经验不断地在人际沟通中被验证或调节,从而导致了文化的形成和传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而演变的。

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群体,个体所处的物质环境一致,并且享有相同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习俗传统,思维方式等,因此,群体对外界的认识较为相似,可以相互验证,达成共识,最终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现象。同时,由于主体经验得到验证,这种文化又会反过来巩固和强化已有的文化,并在这种基础上催生出了与之相应的新文化。

最初,人们根据对所处物质世界的理解,创造了各自语言下的颜色词汇。据研究发现,各语言中最早获得专名的彩色是红色(包括黄色)。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之间会有这种普遍现象?这与原始民族的共有物质环境有关。原始时期,红色的自然事物各族群的生活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太阳、火和血液等。

同时,在早期,人们主要依靠感官知觉感受和理解世界,因而不同民族可能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比如,黑色在中英文里都有了恐怖、危险、忧郁等意义,这与原始民族的共有经验相关,夜晚,天地一片漆黑,并且有野兽出没,人们只能躲在山洞里,故而黑色会有此联想意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环境和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的群体形成群体内的独特的共享知识和信念,并且在群体内的传播之下不断巩固和加深。因而,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群体间有了显著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因素会影响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发展。

第一,宗教信仰。人类学家认为,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周大鸣,2009)。宗教试图帮助人们去理解关于生命、死亡、宇宙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也给人们提供个人、他人、病痛等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因而,宗教直接影响了一个人对自己和外界的理解。享有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有可能会赋予颜色词不同的寓意。比如,古代中国形成的尚赤的文化,就与日神崇拜有关。在西方,红色的颜色寓意着危险、警告等,这与基督教是密切相关的。据《圣经》记载,当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时,上帝对夏娃说:“我将大大增加你的分娩的痛苦:在痛苦中,你将生出孩子。”分娩会流出大量的血液,且痛苦是巨大的,而“红色”又是血液的顏色,因此与危险联系了在一起。

第二,社會制度。社会制度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人们的每一种行为都会受到社会制度的规约。所以,如果社会制度中涉及到对颜色的规定,那么共享这一套社会制度的群体,可能会赋予颜色词某些特殊的内涵。而在这个群体之外,颜色词就不会有相似的涵义。比如,唐代规定平民穿白色衣,古代未仕者也多着白衣,故“白衣”代称没有功名之人;在西方,“白色”则没有这种寓意。

第三,共享的文化、民俗等也会造成颜色内涵的差异。如汉语中“红娘”一词出自中国戏剧《西厢记》。红娘是剧中女主角崔莺莺的侍女,她促成了莺莺和男主角张生的结合,于是人们用“红娘”来指热心促成别人婚姻的人。

四、跨文化的交融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共享现实机制,各个族群形成了各自意蕴深厚的文化。但是各种文化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交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异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相互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接受、引进异质文化,从而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内容,相应的,人们的颜色观也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但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播与交融。当异质文化传进来时,如果与群体原有的共享表征有交汇点,或者受传播者主动调整自己的主体经验以适应社会关系,那么便能实现文化的传播。反之则不能。

比如,黑色在中国的文化内涵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较大影响。由穿黑色中山装的知识分子牵头,到上流人士在宴会上穿黑色西装,黑色的“庄重、正式”之义传播得越来越广。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曾是帝王之色,正是由于这种隐含的共享现实,西方的黑色寓意才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颜色词由单纯的描述颜色发展到具有丰富的象征涵义,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下,颜色词的内涵既有普遍性也存在差异性,这与人际传播中的共享现实机制是密切联系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人们所共享的“现实”也在不断地变化,因而颜色词的内涵也在跨文化交融中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许哲娜.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色彩文化的嬗变_以字典辞书为中心的考察[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75-79.

[2]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99-200.

[3]姚小平.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_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19-28.

[4]陶塑,许燕.共享现实理论: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4(3):32-36.

猜你喜欢
颜色词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哈尼语颜色词研究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英汉颜色词之对比与翻译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