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文
摘要:“整体性”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存在的完整性;第二,文学作品的整体性,意味着对碎片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本来面貌的总体性把握,即内涵的总体性。
在分析了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对其“整体性”作了归纳,从作家、作品、读者三个角度切入,作家角度即写作目的、关注视域,作品角度即人物与情节、结构安排、整体风格、细节描写,读者方面即读者期待等。
关键词: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整体性;总体性;完整性;体现
在西方文学思潮与流派中,现实主义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西方文学的主潮,并被认为是近代文学的高潮。现实主义作家认为,文学具有反映时代和社会真相的独特功能,能够对现实生活进行具体、客观、精确的描绘;这被卢卡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之处,并将其概括为“整体性”。
关于现实主义文学整体性的研究有易晓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种语境的“整体性”》、黄力之《现实主义名义下的主体性文学论纲——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新探》、李红岩《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下的现实主义》等。此外还有着重对卢卡契“整体性”思想阐释的研究,如方维规《卢卡奇、戈德曼与文学社会学》、李欣人《卢卡奇“整体性”原则及其在美学中的应用》。
以上研究多关注卢卡契“整体性”概念与思想的阐释,这种理解与分析固然十分重要,然而也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更多成为卢卡契理论的脚注。我尝试将“整体性”仅仅作为一个角度,由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入手,理解其特点与风格,并尝试为“整体性”表现归类。
一、现实主义反映论
“整体性”原则脱身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反映论,“整体”与“反映”是现实主义的两个关键词。
(一)文学创作的社会性
社会性如何见之于文学作品?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作家、作品内容及形式三个角度理解。
1.文学具有社会文献的性质
文学先有认识价值才能有审美意义,认识价值体现为理解。在这种意义上则并不存在纯文学,文学具有社会文献的性质。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梁秋实有一篇文章《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认为相较阶级性而言,人性更具合法性。而鲁迅则直言梁实秋的文章本身就是阶级性的。
2.作家是社会的一部分
波纳德在《作家的独立性及其戏剧对风尚和趣味的影响》一文中提出,社会之内的一切都依附于社会,因此也不存在作家的独立性问题。社会体系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作家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创作属于社会行为。
3.文学形式与社会发展有同构关系
如果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古代文学是原始及奴隶制社会的产物,而中古文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近代文学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和自由竞争时期的产物,而现当代文学则是资本主义走向垄断和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文学形式演变与社会发展有同构关系。
19世界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它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文学样式。(1)卢卡契《小说理论》提出小说的产生基于一个有问题的、亟需拯救的世界;小说负担着伟大的使命,即对异化世界的救赎。他认为“小说是被上帝抛弃的世界的史诗”。
(二)现实主义反映论
卢卡契的反映论是其现实主义理论的根基。他认为,虽然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艺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不应该脱离开人的日常生活,艺术必须通过人的日常生活来间接反映客观现实。
在此基础上卢卡契高度评价现实主义,认为它集中地体现了艺术的本体意义,标志着或象征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者说,它成为人自身价值的一种审美体现。(2)
二、文学的整体性
在现实主义文论中,“整体性”指文学反映生活的整体,或从整体反映生活。整体性是作家主体性的显示,其目的是克服现实主义的拜物化形式,恢复完整的人的价值。
具体地说,卢卡契美学思想中的“整体性”(“总体性”“完整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没有破裂的生活之完整性(存在的完整性),充满了对史诗后时代生活与意义、物质与精神之分裂的批判;第二,他的现实主义反映论中所要求的社会刻画之客观整体性(文学作品的整体性),意味着对碎片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本来面貌的总体性把握,将单个的社会现象置于整体性的视野之中,置于事物的来龙去脉中,例如他所赞扬的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文学叙事对事物和社会整体的认识,即内涵的总体性。他认为只有批判现实主义才是反映现代社会的恰当形式。
三、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现实主义文学一个核心概念与创作原则,在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有广泛体现。
(一)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分析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整体性”特点,必然要首先了解其总体特点。现实主义文学内部也存在差异,但是这一思潮流派在与其他文学流派相比较而言时,仍然呈现出其总体特征:
第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现象作了广阔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第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第三,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四,19世纪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3)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整体性
由于创作主体自信能把握历史方向与社会进程,作家们往往俯视整个社会,力求把握客体。这种规定性一方面容易使作家们的视角渐渐雷同化,同时它也给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带来一些具体的共同的特征。
“整体性”可以从作家、作品、读者三个角度展开,作家角度即写作目的、关注视域,作品角度即人物与情节、结构安排、整体风格、细节描写,读者方面即读者期待等。
1.写作目的
(1)写作态度革新
卢卡奇强调“伟大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千方百计、废寝忘食地按照其客观本质去掌握并再现现实”(4)。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第一原则,同时真实性并不一定排斥倾向性,具有批判性。法国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到高尔基《母亲》将无产阶级母亲的成长与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与进程结合起来,可以说实现了从呈现到引领的进阶。
(2)作品形式革新
作家们在有意识创作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推动了小说形式的发展成熟。如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模式为小说独特贡献,是此前其他体裁少有的。
2.关注视域
作家构思作品时囊括的角度不同,如《最后一课》的目的在于反战和表达强烈爱国主义,而关注视域则落在教育,进而落在语言,将爱国主义浓缩在“被迫改学德文”后短暂的“最后一课”。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手段,且要写社会的风俗史,因此,他们就格外重视艺术描写的客观真实性,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的精确性。关注视域之广阔,反映生活之精确,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又如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往往忠实于史实和细节,艺术地再现史风俗、社会概况和人物的生存状态;史实是他们关注的视域。
3.人物与情节
恩格斯说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5)。
现实主义文学对环境与人的描绘都是清晰的,甚至对人物外貌都有十分精确的描绘。《包法利夫人》强调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又如《复活》中对女主人公肖像的描写,“这女子脚穿麻布长袜,外套囚服暖鞋……在这张脸上,特别是在苍白无光泽的脸色的衬托下,那双乌黑发亮、有点儿浮肿、然而十分有神的眼睛,实在使人惊异。”(6)既保留了卡秋莎少女时代的某些痕迹,又反映出她的现实情况。
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个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强调,它所体现的“典型”意义又与普遍的历史进程与同一阶级的阶级性关联。这就使得人物尽管有自己的个性,但客观历史进程所给予客体的规定性又使他具有普遍性,客体的规定性使对象成为可以把握的。(7)
巴尔扎克借鉴了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把人看成是环境的产物;进而通过对人及其职业、阶层、生活场所和所在地域等环境因素进行分类和剖析,以期描绘出法国社会的类型、风貌和人情世态。
“总体性”并非否定“主体性”,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具有进行主观选择的性质(也即具有主体性)。如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名利场》主要选取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但反映时有所侧重。
4.结构安排
形式是内容的审美形态,哪怕荒诞派作品也是有结构和逻辑的,文学中不存在“不成形的东西。”现实主义的创作形式往往选取小说文体,形式为内容服务。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不是蒙太奇,而是一镜到底,如其中《风俗研究》由六个生活场景构成,从个人、地域、阶级、国家等不同角度入手,勾画出法国社会历史的全景图。同时,还以生物有机体作比喻,以个体生命为依托,纵向描写法国社会的发展演化,力图呈现它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沉沦。三部分内容,从对各种社会现象纵横交错的描写入手,进入到对隐伏其后的欲望动力的深入分析,再上升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形而上的探究与追问。《人间喜剧》具有宏大架构、缜密设计,有严谨的内容构造逻辑。
5.整体风格
现实主义尽管有别于自然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视真实。它要求比照相式的反映更真实。尽管有所变化发展,批判性、科学精神、客观风格仍然是主流。
现实主义强调在叙述的过程中作家感情的介入,这种感情不宜特别指点出来,而应当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这种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角度的,如《复活》“正是充满深厚的感人之情——对劳动大众和弱小者的同情和爱护之心,对统治者的愤恨,对贵族的憎恶,对革命者的敬意,对官办教会的蔑视。这一切都表现得异常分明,异常强烈,异常真挚。”
6.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整体性的表征,正如卢卡契强调的那样,对碎片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本来面貌的总体性把握。
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的开篇第一章七八页写公寓场景,详尽地写公寓的周边环境,像摄影镜头一样书写,事无巨细。
7.读者期待
一方面作家创作必然有一定的读者期待,即写作某部作品时他预期的读者是怎样的,作家创作总是为了和某些预期中的读者交流;另一方面,读者的阅读方式会影响到文学的创作,形成“创造性的背叛”,发掘出文学作品的新的意义。
现实主义作品反映的客观真理有时会超越作家的主观认识,作品所达到的现实主义深度、广度并不与作家的思想观点等同。如托尔斯泰作品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而其本人并不了解革命,逃避革命。现实主义“探讨并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高度,而且还常常陷入悲观主义和厌世主义的境地,但作为文学艺术,却因此擁有了深层意蕴和深远的警世意义,从而显示了现实主义在反映和发掘人的心灵世界上的深刻性。”(8)
(三)整体性成就了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是人学,文学首先是诉诸情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是能够表达人们共通情感的作品。而外国文学史的背后也隐藏着“经典”的要求,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梳理往往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反观文学史的书写,都离不开对经典作品的分析,也必须对其地位、影响作出评价。
如果说小说问题要找唯一一个代表,就是《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列宁评价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9)整体性赋予作家、批评家特殊使命,他们也因此获得异于常人的文学史地位。
四、结论
文学本身具有社会性,文学作品具有社会文献的性质,作家是社会的一部分,文学形式与社会发展有同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卢卡契高度评价现实主义。“整体性”(或说“总体性”“完整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存在的完整性;第二,文学作品的整体性。
写作目的中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第一原则,同时真实性并不一定排斥倾向性,即在写作时加入批判,具有批判性。关注视域之广阔,反映生活之精确,也反映了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时考虑到“总体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总是把人物形象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环境论”也体现“整体性”原则。形式为内容服务,小说文体具有宏大架构、缜密设计,有严谨的内容构造逻辑,因而也是“总体”“完整”的。批判性、科学精神、客观风格仍然是主流,贯穿于作品“整体性”之中。细节描写正如卢卡契强调的那样,对碎片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本来面貌的“总体性”把握。读者的阅读方式会影响到文学的创作,形成“创造性的背叛”,發掘出文学作品的新的意义,读者帮助作家作品完成了“整体性”。
五、余论
文学是人学,西方文学的演进更是以“人”为关键词,“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的探索、对人性的讴歌和反思、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追问,是贯穿西方文学的一条红线。”
其实文学精神中必然带有对社会、历史的关照,作家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对个人关注的极端也会导致自我的膨胀,文学便“得了疯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卢卡契推崇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在看来依然受到追捧,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需要现实主义。
注释:
外国文学史编写组.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34
黄力之.现实主义名义下的主体性文学论纲——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05):84-89.
外国文学史编写组.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34
卢卡契文学论文集(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92-29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0
托尔斯泰:《复活》.力冈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6
易晓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种语境的“整体性”[J].外国文学,2003(02):50-53.
外国文学史编写组.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32
袁兴华.列宁的反映论是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J].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3):79-84.
参考文献:
专著
[1]外国文学史编写组.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卢卡契文学论文集(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4]王鲁湘,编.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托尔斯泰.复活[M].力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学位论文
[1]李红岩.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下的现实主义[D].曲阜师范大学,2009.
期刊文献
[1]刘洪涛,谢丹凌.19世纪英国历史小说简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1):76-80.
[2]方维规.卢卡奇、戈德曼与文学社会学[J].文化与诗学,2008(02):16-54.
[3]李欣人.卢卡奇“整体性”原则及其在美学中的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4(09):81-84+88.
[4]易晓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种语境的“整体性”[J].外国文学,2003(02):50-53.
[5]黄力之.现实主义名义下的主体性文学论纲——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05):84-89.
[6]袁兴华.列宁的反映论是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J].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3):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