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雪莹 邬小福
摘要:生态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来自底层生活现场的诗人郑小琼比其他作家更深刻的认识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造成的灾难,她的诗歌中饱含着对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具有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本文将运用生态主义和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方面剖析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主义思想,以期引起人们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和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的关注和反思。
关键词:郑小琼;诗歌;自然;生态主义;反思
文学创作与作家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郑小琼出身底层,拥有着十多年的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这让她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现实,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到底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所以她的诗歌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调查发现,学界对郑小琼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底层写作这个方面,关注的是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疼痛。但是当我们进行更深入分析和探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破坏有相当大的关系。城市与工业的飞速发展的确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稳步提高,殊不知,與此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带来了极大地危害,破坏了底层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郑小琼的创作关注的不仅仅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本身,她关注的是一个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之间关系,在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关。
当前社会发展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类对自然的盲目索取已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河流与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等。在这个拔苗助长的时代,地球早已满目疮痍,人类与其他生物渐渐失去温暖舒适的港湾。如果不遏制这种趋势,人类不计后果的行为在未来必将遭受残酷现实的嘲笑、愚弄和审判,最终付出沉重的代价。挖掘郑小琼诗歌中的生态主义思想可以引发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度思考,从而激发人们的生态意识,引导人类共同努力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日益失衡的自然生态
自然界由多个不同的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不同的部分相互平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人类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法脱离生态系统而独立生存和发展。人类只有尊重生物圈中的其他成员,承认和维持与他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共同协作,共同发展,才能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平稳运行。在工业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人们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大自然攻掠式的无度开发,已经大大损耗了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污染了人类及其他生命物质的生存环境,给人类的基本生活带来严重的危机。”[1]7 在诗歌《变异的村庄》中,郑小琼用平实而尖锐的笔触暴露城市化、工业化造成的村庄(大自然)异变。工业文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类得到了经济上的满足。然而,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啊,有风带来九月的残败。来自打大地的农业气息/犹如白马浓郁的呼吸。这是二十一世纪/这是灰蒙蒙的机器,被砍伐的荔枝林/他们倒下来,庭院化着瓦砾,大地的废墟/辽阔的大地被工业的火焰烧烤,累积,啊/楼群,工厂,混凝土,从泥土到我/……/风送来汽油味和机器的轰鸣”[2]102。在工业的铁蹄下,林木被砍伐,稻田、庭院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楼群、工厂和混凝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朴人民的美丽村庄不复存在,大地一片狼藉。原本充满生机的村庄现在无时无刻不忍受着工厂的灼烧,空气里只剩下刺鼻的汽油味和刺耳的机器轰鸣声。这种令人厌恶的环境是因为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生态的整体性以及生态系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平等性造成的。在原始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生存发展与生物圈中动植物等其他成员是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独立必然会导致二者在生存发展中的冲突,但是,在平等的前提下,森林与土地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物质的基础,相反,人类通过土地收获生活需要的食物,人类有节制的耕作也是对自然环境的管理。二者互利互惠,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将人与自然对立的程度降到最低,构成自然生态的平衡。当代学者查尔斯·哈珀(C.Harper)曾经对现代工业的“主导范式”作出总结,其中一点是:“经济增长压倒一切,自然环境(当然包括天和地)只不过是理应受人支配的生产产品的资源。”[1]5《变异的村庄》一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破坏其实就建立在这种思想之上。人类将自己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无节制的开发打破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生物圈各成员之间的平等性。
“工业的风吹拂着,我已忍无可忍啊/那么多怀旧的心在等待或诅咒这什么/……/啊,上午的农业与下午的工业有什么差异/这饱尝人类心酸的大地啊,只剩下‘九月长咽/它泪水无全,它用自己的泪水淹没自己。”[2]102不计代价的工业与和农业的发展让大地受尽折磨,她内心的声音没有人听也很少人在意,惟有以泪洗面。郑小琼是一个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对大自然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的孩子,同时她也有着多年的打工生活经历,可以说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见证者。所以,对于村庄的异变,她比寻常人更加的敏感,感受更加深刻,深知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她严肃的审视着,心中充满了疼惜和同情,忍无可忍一词足见对生态破坏的憎恶和不满,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担忧。
事实上,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破坏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霍克海默说:“人对自然工具性的操纵不可避免地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9人类与生物圈中的其他成员共同构成整个平衡的生物链,森林与河流等环节的损伤势必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必将受到威胁。在《变异的村庄》中,诗人很直接地向我们展现生态破坏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威胁。“从泥土到我/从机器的手臂到我的手臂,玉米叶,水稻苗/我的肌肉,骨骼,皮毛都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人和村庄,它们在城市化的骚动下/无依无靠地站着。”[2]102工业的发展使人类脱离了大自然,每天相伴的只有流水线、机器、混凝土,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成为一种不可及的事情,日复一日的工业生活让人类逐渐远离健康的生活状态,成为工业的一部分。更糟糕的是,人们失去了生存家园。人类原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城市工业的发展不断挤压着大自然,使真正适合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最后无家可归。恩格斯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掠夺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预期取得成功是短暂的胜利,最终都会被抵消。孟子曾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5这种思想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大有裨益,只是现代人在物欲中迷失了方向。
诗人通过村庄的变异暴露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破坏以及生态破坏反馈给人类的不良后果,鲜明地表现出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对工业文明的思考,从而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类与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深刻地反映出诗人的生态主义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走向毁灭的精神生态
郑小琼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的不仅仅是在工业文明中日益失衡的自然生态,还有逐渐走向毁灭的精神生态。“精神生态是精神性主体(主要是人)与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1]147精神生态的健康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一书中写道:“精神生态在人类世界中的位置,就像爱情在男女世界中的位置。”[1]147但是,工业文明使人类迷失在物质和欲望之中,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中阐述到:“我们对地球以及社会生活的体验方式是由一种“内在的生态规律”来控制的,但是,工业文明的冲击使人类这一“内在的生态规律”失去了平衡,更深层的生态危机发生在人的精神领域。”[4]191郑小琼感受到自然生态破坏导致精神生态受到侵蚀,她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对精神生态的关注。
首先,人类的精神沦落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利益至上,人类被自己制造成新的机器,沦为工业文明的傀儡。诗人说:“我的肌肉,骨骼,皮毛都成为机器的一部分”[1]102,“我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中老去/在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时辰中日益枯朽/牙齿松动,眼睛模糊,曾有过理想的磐石/也被老去的时间摇动”[1]104。的确,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农业所占比重不断缩小,最初的耕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绝大多数人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迁徙,从内陆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来到了没有尽头的流水线,人们的生活被不断重复的工作填满,短暂的休息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用来交流和自由思考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长期的劳累蚕食着工人的身体和精神,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人类逐渐被机器吞噬,精神失去活力,思想和意志日益枯朽,理想被磨灭。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儿曾将人比作有思想的芦苇,可想而知,失去思想的人类无异于行尸走肉。其次,沦落的不只是人类精神本身,还有人类创造出来的历史精神文化。“马赛克墙不留下任何时代的痕迹/消逝的历史站在某棵榕树下/远古留下来的童谣与典故已无影无踪”[1]105,“那些几千年积蓄的旧式传统/深深地坠落/挖掘机伸出巨大的铁锯齿/从大地深处挖掘断了祖先与我摇摇相望的脐带”[1]107。传统精神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中国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童谣和典故对中国现文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歌谣是诗歌的雏形,典故的运用能使文学作品更加典雅、精炼、深邃。而祖先是我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中国人的祖先身上饱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等对于塑造现代人的优秀人格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让优秀的传统精神与人类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那些饱含人类精神财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攻掠式的无节制开发下逐渐走向灭亡。
事实上,诗人从诗歌的开头就发出疑问,“风与风向,手与手掌,或者你,他/谁是谁,谁又是自己?啊,他是谁?/你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啊,你?/为什么从那里来?又为何要到那里去?”[2]101,这是一个精神贫瘠的时代,从外部看,工业文明毁坏的是以物种为基础的自然生态,实际上,它同时毁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总结说:“简言之,我们已经征服了世界,但是却在征途的某个地方失去了灵魂。”[5]19大自然(村庄)是人类精神的栖居地,村庄的异变使人类陷入了精神无处安放的困境,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是对今天人类精神迷惘的现实反映,同时也是诗人对现实的拷问和担忧,失去精神家园的人类该何去何从。越来越多的人跟诗人一样在工业的废墟中寻找过去的田园表达,然而,寻觅到的只是一片荒芜。郑小琼通过《变异的村庄》剖析出工业文明对人类造成的精神残噬和精神污染,表达她对原始的充满爱、充满自由与希望的精神家园的向往。
结语
郑小琼是80年代最受关注的最有社会责任感的女作家之一,在《女工记》、《散落在机台上的诗》和《黄麻岭》等众多诗集中有很多反映生态问题的诗,《变异的村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它反映出一个人类不得不承认和接受的事实: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打破了生态平衡,造成了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危机。现如今,对于工业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大自然自发的反抗很无力,郑小琼通过这个事实向我们传达要尊重、关爱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关注生态问题,反思当前社会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不足的是,诗人厌恶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都濒临危机的世界,却常常想要寻找一块荒芜的大地,种下她的绿色人生,在角落里与败坏的世界保持距离。她没有向我们指出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方式和摆脱人类精神困境的途径。总的来说,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日益失衡的今天,认真挖掘、剖析郑小琼在《变异的村庄》中所反映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主义思想,对于呼唤人类保护、修复自然生态,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保护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唤醒人类的精神活力,重建人類的精神家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郑小琼.散落在机台上的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
[3]孟子.孟子[M].刘海凤,米晓燕,译注.武汉:崇文书局,2003.
[4]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冯·贝塔朗菲等.人的系统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