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新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加了通过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等方式进行地理实践学习的比重,强调指导学生运用图表、资料、样本、地理信息技术等进行地理学习。本文以房山区石门村离堆山为例,探索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地理信息技术;野外考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教师应该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更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情境。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要求的变化,地理教师应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出符合课改理念、适合高中学生特点、立足于本地资源的教学内容。野外考察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进而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地理信息技术形象、直观、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为地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这两种形式是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离堆山的考查为例,谈一谈野外考察活动开发的策略和方法。
一、考察地点的选择
野外考察点的选择应遵循实用、典型、易达、安全的原则。教师在选择考查点时要优先考虑与课标要求直接相关的内容,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为高中地理学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所以考察点应该选择实用、典型,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就能够分析、理解的景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另外,为了使考查切实可行,考察点应该选择在距离学校较近,交通便利,安全有保证的地点进行。
河流地貌是常见的地貌类型,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离堆山是一种典型的河流地貌,通过对离堆山的成因分析能增强学生对河流侵蚀、堆积等作用的特点、成因有较好的理解。笔者设计的考查点(如图1)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后石门村,离堆山相对高差约50米,绕山一周约为2.5千米,为山区比较典型的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的离堆山。考察点距离笔者校35千米,紧邻“京昆”高速和“十大”公路,绕山一周皆为宽阔、平整的公路及乡村柏油路,交通便利,安全性好。
二、考察方案的设计及考察前准备
为了确保考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考察前需做好充足的准备。考察前,设计者需要通过查阅网络、图书、论文等形式,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保证资料的全面性;通过请教专家学者、集体研讨等形式进行理论的准备,保证理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通过必要知识的讲解、考察工具和考察软件的使用培训等形式,增强考察的时效性;通过统一培训、分组管理等方式,保证考察的安全性。
笔者本次带学生进行考察之前,主要做了如下准备工作:①搜集房山区地质、地貌及地质景观分布的资料。②拜访在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基地带学生实习的袁教授,请教关于离堆山的相关理论知识。③利用Surfer、谷歌地球、Global Mapper等软件制作和准备考察点的地图及卫星影像图。④制定详细的考查活动方案。⑤利用课上时间对考察时用到的地理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和复习。⑥考察前对学生进行地质考察工具(罗盘、地质锤、地质图)和“户外助手”手机软件使用方法的培训。这些细致的准备工作为考察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考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实地考察的关键是学生自己观察、体会、思考、操作。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对考察工具和资料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掌握必备的野外考察技能;教师要组织学生沿既定的考察路线进行考察,以确保考察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在重要的观测点,教师要对观察的重点和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总结其规律、探究其成因。在整个考察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学生不会做的帮助学生做,而不能全由教师代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达到考察的目的。
在离堆山考察时,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把事先规划好的线路通过手机发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利用“户外助手”规划的线路进行步行导航。在规划好的线路中笔者设计了三个观测点(如图2),在每个观测点分别设计了观测内容和观测要点:①观测点1:采集并观察河流两岸岩石的成分和产状的异同点(目的是确定两岸的岩体原来是否相连)。②观测点2:观测离堆山山腳处土层的厚度;采集土壤标本,分析土壤的成分与离堆山岩石的矿物成分(目的是确定后石门村曾是古河道)。③观测点3:判断凹岸和凸岸;观察河道水深分布,观测河道两侧的水流速度(为分析河流裁弯取直的原因提供依据)。
学生在三个观测点进行观测时,笔者对岩石、土壤标本的采集方法和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分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地质考察方法;对每个观测点的观察要点进行了提示,确保学生观测的有效性。观测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所学知识、观测的结果并结合离堆山附近谷歌卫星影像图,对离堆山的成因进行分析,教师对每组的结论进行了点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总结。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基本理解了离堆山的成因,了解了地理学中从不同尺度和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思想,学会了一些野外地质考察的基本方法,锻炼了地理思维,增强了课标中明确要求的地理实践力。
四、考察效果的巩固
因课时、经费等问题,野外实地考察次数有限,为了使学生掌握地理考察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信息软件的使用,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自主规划活动方案的能力。考察后,教师还应该结合考察内容和学习的知识、方法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后续任务,以巩固考察的成果。
离堆山考察结束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任务:①结合地图和卫星影像图,绘制离堆山周边示意图,并说明离堆山的成因。②用户外助手软件室外记录一段自己的运动轨迹,并分享到电脑上用谷歌地球打开。③外出时用“户外助手”记录轨迹全程并把轨迹文件分享给好友。通过这些后续任务的布置和检查,参与考察活动的学生都能理解并明确说出离堆山的成因,学会了谷歌地球和“户外助手”的基本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野外实地考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手段。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如果能学好、用好这两种重要的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必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马建平,白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比较分析 ——以“2003版”和“2016版”为例 [J].地理教育,2017(1).
[3] 张素娟. 对中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思考[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