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辉 焦虎三
摘 要:
2015年9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羌族,作为华夏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为久远的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存下数据众多的文化遗产,其活动与迁徙范围的广大,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与文化遗存,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明财富,也是大数据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
关键词: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一、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全面建立齐全与体系的中国羌族“文化遗产大数据库”,较完整构建出全国范围的中国羌族“文化大数据库”,较完整拼接出华夏最古老民族——羌族脉络清晰的历史演化轨迹,从而间接为中华文明史的诸多重大历史问题,如:夏商断代问题等,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新的突破口。
与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积极对接,是促进中国羌族“文化大数据库”走入世界的一条有益途径。众所周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中,人文与文化交流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古代丝绸之路中,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长期生活在内陆边疆,这是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中间地带,也是东西方交流的中介地带,早期驯化羊、小麦、青铜由西向东传入中原的过程,羌人就扮演了文化扩散者的角色。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的这种东西方文明交流,无疑为今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西北地区古羌人的演化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与团结的历史,这对于我们今天向全世界宣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进步性,据有最为直接的说服力。
我们认为,羌族文化遗产在全中国“历史与教育文化大数据”的建设之中可以扮演一个重要而积极的角色,这种角色既可与国家层面的战略思想积极对接,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中华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又可推动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为全社会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
二、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产业与创新价值
旅游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是游离于物质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是展示羌族文化、传播羌地旅游资源、推动羌区旅游产业发展最好的文化平台与宣传窗口。
(一) 全方位扩大羌区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多媒体的运用与大数据库的互联,可以创新羌族文化遗产在互联网中的展现方式,以全新的科技手段,全球的关注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Google地图中的“街景视图”有一定借鉴作用,在视图中浏览者可以通过 360 度的街道全景图像来探索世界各地,方便查看餐馆情况,计划旅行路线,甚至还能游览平生可能很少涉足的秀美风光,如亚马逊河的热带密林等。羌族的文化遗产,很多都是人地关系的产物,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拥有一方文化”,从这个角度而言,羌族的文化遗产,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在“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如“街景视图”实景全方位展示碉楼文化,规划羌区碉楼文化旅游路线,另一方面,也可以实景全方位展示当地秀美的山川,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效果;同时,“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还可以活态、实时加互动的方式展示羌人的生活,展示羌族节庆活动的过程,这些鲜活的展现方式,亲切而自然,真实而有趣,无疑将增加“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的使用价值,扩大羌区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二) 促进羌区大众创新与创业
“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大数据统计和分析,为羌族地区建立区域性的优势旅游景点、独特人文景点,乃至在“一沟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旅游產业的建设过程中,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比如:将“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中的“释比文化数据库”与汶川县羌人谷的“释比文化基地”对接,与理县蒲溪沟的“释比羊皮鼓之村”对接,以数据库的云计算优势,为浏览者提供全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在“一沟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业的规划中,“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更可以提供从历史梳理到文化包装、从产品推荐到市场评诂全方位的数据支撑。
“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与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的结合,可以为羌族地区突破传统的资源型旅游景区的瓶颈,奔向更富时代气息与创新性的创意景区提供支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游客喜爱与追捧的创意景区,其实质仍是文化产业对传统旅游产业的提升,是对旅游活动、景观、游憩和服务设施进行创意设计,比如:主题乐园、民宿、农庄、户外活动等。通过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增加文化体验,来提高游客满意度。创意景区或将是旅游景区摆脱门票依赖,进行转型升级的突破路径。“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携手景区建设创意景区,将为游客提供好玩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为羌区村民的万众创业提供良好机会。
[参考文献]
[1]张靖宜.现阶段我国网络文化生态问题研究[D].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3]谭宏.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14).
[4]孙信茹.互联网时代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02(3).
[5]赵东山.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7]焦虎三,李辉.羌族文化遗产与公共服务大数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2015(9).
[8]焦虎三,徐明波.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与数据库建设[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