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晓莉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造探究数学知识的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获取数学知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来创设情境,激活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抽屉原理”时,我用魔术导入新知,问:“同学们喜欢玩纸牌魔术吗?” 学生个个兴趣高涨。接着,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抽取五张牌,说:“这五张牌中,至少有两张是同色的。”接着,我又让一位同学抽出十四张牌,并说:“这其中至少有两张大小一样。”我的话一一应验。学生好奇地问:“李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呢?”我抓住机会,及时导入新课。学生一旦对知识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探索、自主学习。
二、挖掘认知潜能,增强自主探索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创设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具体的对象概括化,并使之成为学习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同时也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认知说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123→132,231→213,321→312,讓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此时,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问:“奇怪,怎么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我提示:“大家思考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看这里面有什么奥秘。”此时学生产生了自主探索的欲望,并在合作交流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使学生主动思考、概括,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和思维的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主动地学习知识,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动手实践环节,先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然后折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分数,并用笔画出来。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每个人都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汇报交流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喜欢圆形,我把圆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的1/4。”还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喜欢这个彩带,我把彩带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彩带的1/8。”……我及时给予鼓励:“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老师为你们骄傲!”在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