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跃苹
当我最初执教“长度单位”时,耐心的讲解却换来学生满脸的困惑,尤其是一遇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总是不知所措,常常闹出笑话,如:教室长10(分米)、一棵大树高20(厘米)……
时隔一个学期,教材中“千克的初步认识”又使我遇到同样的场景,是学生还是我出现了问题?此时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找来课标静心研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我似有所悟,并开始大胆实践,分别找来三个学生耐心询问他们困惑的原因,学生的回答令我震惊:学生根本不知道1克、1千克究竟是多少!缺少生活经验的他们怎能不一脸茫然?
知識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教学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学生学过的计量单位相比,它不如货币单位那样为学生所熟悉,也不如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它虽然“看不见”,却“摸得着”(学生有轻、重的生活经验和肢体感觉)。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我先安排学生观察两个粉笔盒(一个空盒,一个装有粉笔),先让学生猜测它们各自的轻重,再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使学生懂得要比较物体的轻重,最好去掂一掂或称一称。
认识重量单位“克”时,我把天平请进了课堂,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学生课前准备的硬币、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并做好记录。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下活动:①称出1千克的大米,让学生顺次传递,初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②学生分别掂一掂自带的物品,比较、体会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觉差异。③发给每组三个重量不一装有大米的塑料袋(内有一袋重为1千克),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找出重1千克的袋子,看谁找得准。④让学生拿出若干课本和练习本,先用手掂一掂,并通过增减,估计一下是否有1千克,再用台秤验证,比比看,谁拿的最接近1千克。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感知、体验活动,学生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有了这次成功的教学,接下来,我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情境,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一个个活泼的身影,一张张神采飞扬的笑脸让我深深体会到: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真切的体验;数学活动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焕发出新活力。
(责编 欣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