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铧 陈菇凉
写记叙文,写人往往离不开事,写事也离不开人。同学们在写人写事的时候,要能够动人心弦。动人心弦,顾名思义,就是要打动人心,使之产生激动的感情。激动的标志可能是让人热泪盈眶,可能是让人长吁短叹。
要做到动人心弦,叙事就要波澜起伏,写人就要栩栩如生。
叙事要波澜起伏
写记叙文时,要做到叙事波澜起伏,就要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变化、场景的转换进行“有技巧的叙说”。所谓“有技巧的叙说”,就是叙事时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
使文章波澜起伏的常见技法主要有四种。
1.巧妙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的手法,少用甚至不用正叙
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的手法,能使叙述的事件详略得当,秩序井然。比如,倒叙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文章的结尾或者重要的部分提前。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有时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突出人物的思想变化,会采用倒叙的手法。例如,影片《泰坦尼克号》运用了倒叙的手法,电影开头,露丝出现在镜头中,观众走进了露丝的回忆中。露丝的声音逐渐变成了旁白,然后慢慢消失,观众进入了那场让人刻骨铭心的,因为浪漫的邂逅而发生的唯美故事。接下来,作者记叙那个唯美的爱情故事。
在写记叙文时,使用倒叙、插叙或补叙,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设置悬念,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情节越跌宕多姿,作文越能引人入胜。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个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冲突,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一种写作手法。具体来说,指在行文过程中不断设置疑团,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吸引读者往下读。
在具体操作时,主要有两种方法设置悬念:一是利用标题设置悬念,比如“渴望生病的女孩”“可爱又可恼的妹妹”等,使读者一看到标题就有读下去的冲动:二是在行文中不断抛出疑团,让读者始终带着疑问读下去。
设置悬念的时候,一要注意自然贴切,不可矫揉造作,更不能违背生活规律:二要多用让读者产生疑问的语句,吸引读者不断往下读;三要巧妙地释疑,或补充,或插叙,增加文章的内涵。
3.巧用抑扬手法
抑扬,见《湘灵鼓瑟》:“帝子鸣金瑟,馀声白抑扬。”抑扬,原指音调有节奏地或高或低,应用到写作中,指对要表扬的对象先进行批评,或者对要批评的对象先进行表扬。欲抑先扬,欲扬先抑,能使情节复杂多变。只有情节波澜起伏,才能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拍案叫好。
同学们在写人写事中运用抑扬手法时,一是要注意掌握好抑扬转化的火候,不然可能转化得过度,给读者一种做作的感觉:二是转化要合情合理,不能为抑而抑,为扬而扬,如果不把握好分寸,往往会适得其反。
下面这篇例文,多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一个人物形象丰满的阿麻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例文】
阿麻的故事
佚名
阿麻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只是我镇上的一个邻居。
我们这个镇子并不大,镇里大多是我们刘家宅的人。我家对门便是阿麻家。
阿麻长得并不俊,甚至有点儿丑。他脸上满是麻子,走路时脚一跛一跛的,看上去怪怪的。我们小孩子很不喜欢他。
记得有一次,满园的柿子熟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溜进柿子园偷摘柿子吃,结果被阿麻抓住了。“小丫头,又来偷柿子了,走,见你父亲去!”阿麻不由分说地拉着我就走。我犟着脾气不走。小伙伴们有的抱他的腿,有的用柿子砸他的头。我挣扎了出来,撒腿就跑。跑着跑着,不见了阿麻,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后来,我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于是对阿麻恨之入骨。
我们镇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河阻断了去镇上的路。每次上学、进城,我们都要绕很大一个圈子。阿麻不知从哪儿搞来了一条小木船,划着小船为我们摆渡,而且分文不收,免费送大家过河。大家都说阿麻积德了。可是,没过多久,阿麻收费了,大人、孩子坐一次船要收費三角。再过一个月,费用竟涨到了一元钱。大家很生气,纷纷说阿麻实在太缺德。阿麻什么也没说,依旧来来往往地摆渡,收钱,脸上常常露出兴奋的神色。渐渐地,人们发现阿麻消瘦了,撑船的力气也不像以前那么大了。于是,人们抱怨阿麻为了赚钱连命都不要了。终于有一天,阿麻病倒了。听医生说,阿麻得了癌症,活不长了。
这时,小河上开始架起一座石桥。
阿麻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小石桥一天天地快要完工了。
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开始讲话。他说:“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自己得了病,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高,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啊!”镇长说着说着,哭了。听了镇长的话后,镇里的许多大人开始抽泣,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眼眶湿湿的。唉,阿麻,我们竟误会了你!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在小石桥上雕了一尊阿麻的半身像,很逼真。这样,阿麻便每天目送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目送大人喜气洋洋去城里办事了。
【点评】上述例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先,作者写阿麻的外表:阿麻长得并不俊,甚至有点儿丑。他脸上满是麻子,走路时脚一跛一跛的,看上去怪怪的。我们小孩子很不喜欢他。这里的外貌描写,为后文做了铺垫。很显然,塑造这样一个长得并不好的人物形象,达到了抑的效果。
阿麻对偷柿子的“我”又拉又扯,害得“我”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我”因此对阿麻恨之入骨。这个细节也用了抑的手法。接着,作者描写阿麻的“缺德”:最初免费为人们摆渡,然后收费三角,过了一个月收费涨到一元钱。日益消瘦的阿麻被人们挖苦“为了赚钱连命都不要了”。这样一来,阿麻的“丑陋”形象呼之欲出。在文章的结尾,小镇的石桥落成,方便了镇上的人们渡河。石桥落成的那一天,镇长的一番话道出了阿麻收费的初衷。小镇的人们恍然大悟,阿麻之前的“缺德”行为也得到了解释。全文通过抑扬手法的运用,将一个始终为人们着想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在写记叙文时,如果要表达对某个人的赞扬或者批评,也可以运用抑扬手法,增强表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抑扬手法时,要注意合情合理,巧妙过渡。
4.巧用铺垫,渲染气氛
铺垫,《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释义,其中的一个义项是“用来作衬托的事物”。比如,作文开头的景物描写,是后文的铺垫。在写作记叙文时,如果巧用铺垫,就能渲染气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下面的这篇例文,巧用了铺垫,使记叙的事件波澜起伏。
【例文】
不肯死去的心
江苏考生
或许,在血脉亲情上,爱永远都是倾斜的。正是有了倾斜,才看到了不死的希望,才有了不灭的梦,才有了爱的延续。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时是精彩亮丽的,中年时是充实丰富的,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老年时的响亮有力呢?
朋友告诉我,他的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最初,外婆不认识外公,坚决不允许这个“陌生男人”在她的房间。共同走过了50年的老伴儿只好叹着气睡在客厅里。有一天,外婆走出家门就不见了踪影,家人在派出所的帮助下才将老人家找回。原来,她一心一意地想着童年时的家,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联系。家人哄着骗着,才终于将外婆留了下来。她不认识自己一手带大的外孙、外孙女,以为他们是一群野孩子,要来抢她的饭。她一边用手护住饭碗,一边用拐杖赶他们:“走开,走开,不许抢我的饭。”一家人哭笑不得。
幸好,外婆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外婆的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叫她“欣欣”。傍晚的时候,外婆会拿一条凳子坐到楼下,唠叨着:“欣欣怎么还没有放学呢?”其实,欣欣的儿子都大学毕业了。家里人看准了这一点,每当外婆闹着要回自己家的时候,就恫吓她:“再闹,再闹欣欣就不要你了。”外婆便会立刻安静下来。
有一年国庆节,家里来了远客,母亲(外婆之女)亲自下厨。突然,外婆的动作十分怪异。外婆朝四周看了又看,就像一个准备偷糖的孩子。确定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外婆大大方方地夹了一大筷子菜放在口袋里。客人见了,顿时大惊失色,却又装作没看见。只有外婆一个人兴高采烈,似乎自己的手法十分高明。那顿饭吃得很尴尬。
上完最后一道菜后,母亲坐了下来,一边同客人客套,一边顺手从盘中夹菜吃。这时,外婆忽然从座位上弹起来,一把抓住母亲的手往外拉。母亲莫名其妙,只好顺从地起身……
一到厨房门口,外婆便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掏啊掏,从口袋中掏出刚才的菜,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你快吃呀,快吃呀。”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半晌,母亲抬起头,盯着外婆的笑脸。哇的一声,母亲大哭起来。
我想,外婆的“结尾”是响亮有力的。虽然她的灵魂已在疾病折磨中慢慢死去,但永远强健的,是那颗不肯死去的作为母亲的心。
【點评】这篇例文中的外婆,患了老年痴呆症,不认识相伴了50年的老伴儿,不认识外孙、外孙女,但是认识自己的女儿。文中,外婆对外公、外孙、外孙女的态度不好:不准外公在她的房间,说外孙、外孙女是野孩子。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外婆的“不近人情”。
但是,就是这个“不近人情”的外婆,始终为作者的母亲——自己的女儿着想。由此一来,例文对外婆的“不近人情”的描写,都是为写她对自己的女儿的爱做铺垫。这种铺垫,渲染了一种浓浓的母爱的氛围,刻画了一个有着深沉母爱的母亲,感人肺腑。
写人要栩栩如生
人物栩栩如生,也就是人物要活灵活现。活灵活现什么呢?活灵活现“这个人”的相貌、活动场景、人物表情、人物对话,甚至人物的心理活动。
1.写出“这个人”的独特个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你写“这个人”,必须要写出他(她)的特性,绘形传神,刻画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鲁迅笔下的闰土就很有特色,成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时的闰土,朴实、健康、活泼、机灵,从他用钢叉刺猹这一个动作就可以看出来。通过作者的描写,一个活泼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2.描写人物外貌
可用身材、体型、服饰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如果用比喻、夸张、联想等修辞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效果就会更佳。写人物,要注意细节、动作,写好其神情变化,以展现其性格。
这是一头乌亮浓黑的美发,像黑色的瀑布从头顶倾泻而下,它不柔软、妩媚,但健美、洒脱,有一种极朴素而自然的魅力。
这里的描写,用了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对头发(形象)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美,为塑造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3.描写人物,要突出其“亮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写“亮点”,就是写其感人的东西,精神、动作、语言都是不能忽视的描写对象。这里的“亮点”,必须是所写的“这个人”所独有的,这样才会有特色,从而达到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
我若没有犯错,那双手对我是多么温柔啊!在我发烧时,那双手不停地摸着我的额头,盼望我快点退烧。那双手一会儿给我测体温,一会儿给我喂药。那双手不停地抚摸我的额头时,我感到一股暖流在心里涌过,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那双手是温暖的来源。后来,我退烧了,那双手贴心地为我把被子盖好,免得我着凉。
我知道,我发烧时,妈妈比我还要着急。那双手帮我把被子盖好后,又在我的额头上摸了一会儿,确定我没事了后,她才放心。这种温暖一直伴随我到现在。
上述文段,是《妈妈的手》中的片段,作者将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手传递出来。妈妈的一举一动,洋溢的是浓浓的母爱。
4.写人,必须通过写事才能让人“活”起来
只有把人物放到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去,让人“动”起来,才能让人“活”起来。所以,作者要巧妙构思,构思一两件有趣的事情,让人物在这一两件事情中有所表现,表现得越充分,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会越丰满。
比如,在《水浒传》中,作者通过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事件,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武松、鲁智深等人物形象。
下面这篇例文,是通过写事让人物生动起来的佳作。
【例文】
一双童鞋
湖北考生
骄阳炙烤着大地,热气侵袭着路人,焦急等候列车到站的乘客们耐不住灼热的熏蒸,都躲到了站台里面。
我也不例外,为了透透气,并且希望能享受一两阵过堂风,我选择在一个靠门的位置坐下。
即便如此,我还是浑身冒汗,因为只有热流扑面而来,根本没有凉风。擦汗的毛巾早已抵不住满头大汗,我只有借助其实早已贴紧身体的衣服了。
正当我怨声裁道时,站外太阳下,一个似曾相识的苍老而潦倒的身影吸引了我。这个老婆婆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挎着一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
这么大年龄了,怎么不怕热呢?她一动不动地盯着火车驶来的方向,却又隔一段时间就看看左手的篮子,然后露出舒心的微笑。
难道她真的不怕热?我很纳闷,她怎么不热,而且看着手中的篮子笑?我心想,篮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
正在这时,列车到站了。人们蜂拥着逼近列车,一阵热浪将人群赶退了几步,唯有她顶着热浪,急切地上了车。
车上的座位不够,我和后上车的几位旅客站在过道里,摇摇晃晃的。过了一会儿,列车开始疾驰在空旷的原野上。
她异常的举动和我的好奇心驱使我走到她的身边。原来,篮子里放着一双童鞋,盒子十分精美。我瞅了瞅,抬起头,与她的眼神相遇了。
她朝我笑了笑,十分自豪地介绍:“我进城去看我孙子,他快过生日了。我跑遍了街上所有商店才相中这双鞋。你瞧瞧,挺漂亮的。他应该会喜欢吧。”
说完,她自信地打开盒子,一双鞋被紧裹在一匹蓝布里边。老婆婆小心翼翼地打开蓝布包,将一双崭新的童鞋递给我,说:“给,你瞧瞧吧。”我有点羞涩地接过鞋子。
其实,那双鞋的样子很古董,也不漂亮,料子的质地也不好。
我看到老婆婆那双骄傲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只好说:“嗯,挺好看的,您孙子一定会喜欢的。有您这样的奶奶,他可真幸福啊!”
刚说完這句话,后面的乘客一个趔趄,差点把我给撞出了窗外。我没有摔倒,可是其中一只鞋从窗口飞了出去。后面的乘客不停地向我和老婆婆赔不是。全车厢的乘客都感到惋惜。看得出来,老婆婆的脸上写满了忧伤。可是,她突然探出了窗外,将另外一只鞋也扔了出去。
全车厢的人一阵哗然。我一阵困惑,诧异地问道:“老婆婆,怎么把那只鞋也扔了?”
“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索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
听了这番话,全车厢顿时一片寂静。老婆婆的脸,气定神闲,眼角微漾的笑意为那张苍老的脸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辉。
我望着窗外,逝去的时间似乎在缓缓回流,空旷寂寞的原野,纯净的蓝天,高峻肃穆的群山,幽深辽阔的湖泊。品味老婆婆的这一番超然的话,我仿佛在碧波荡漾的高山湖泊上,看那飞舞的精灵扇动洁白的翅膀,把大地的灵感带上了蓝天。
不一会儿,眼前浮现出万马奔腾的草原,我仿佛听见了那粗犷剽悍的嘶吼,看到一个追逐列车的小孩,意外发现一双漂亮童鞋时的无限欣喜,仿佛感受到那种超然的幸福。突然间,一种对老婆婆的无比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超然般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释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点评]这篇例文,是湖北高考的高分作文。作者巧妙地将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翻新,通过一双童鞋来描写一位老婆婆。
老婆婆的苍老,老婆婆对孙子的爱,通过她的言谈举止展现出来了。对老婆婆的描写,主要通过她展示鞋子和扔鞋子这两件事来体现。老婆婆将鞋子向“我”展示,幸福的表情溢于脸上。后来,一只鞋子不小心从窗口掉出去了,老婆婆没有犹豫,将另一只鞋子也扔到了窗外,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对老婆婆的形象刻画,浓缩在这两件事中。
写人离不开叙事,只有把事写活,才能使人物形象“立”起来。
5.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的手法包括实写和虚写。
实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起来。
虚写,就是间接描绘人物,通过对环境、他人的描绘,烘托人物的性格。
实写可以生动地描绘出所写的人物,虚写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可以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又可以避免文章的呆板。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时,要注意以实写为主,虚写为辅。如果虚写的内容着墨过多,就可能喧宾夺主,减弱人物的感染力。其次,虚写的内容不能写得太虚,写得太虚无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