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东
前段时间,因为一位老人家的去世,朋友圈纷纷刷屏发文悼念。也许国人对他个人或者他的故事很陌生,但他的名字却写遍中国的大江南北,铭刻在一座座校舍上,让人铭记、难忘。他就是享寿99岁,香港企业家、慈善家,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的田家炳。
1919年,田家炳生于广东大埔古野镇银滩村一个书香之家,幼年在家乡接受中小学教育。1935年辍学,弃学从商,先后在越南、印尼、中国香港经商,后因开办化工实业被称为“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一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博施济众,2010年7月1日,荣获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
田家炳少年漂泊,背井离乡,勤劳致富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资助他的“胞衣迹”(客家话“出生地”)大埔县。在这之后,大埔县出现了很多以“家炳”命名的公益设施,大大改善了山区的面貌。后来,他的捐助范围渐渐从大埔县扩至梅州市、广东省、内地各省区市以及港台地区。对于家乡概念的扩展,他曾这样解释:“我的地方观念虽然有,但并不强烈,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祖国的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同胞,只要当地能珍惜我的资助,我乐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1982年,田家炳成立纯公益性的非盈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截至2018年7月,该基金会已在中国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这个时候,慈善已经不是田家炳无意的行为,而是已经成为了他的事业。2001年,为了兑现捐款承诺和顺利实施教育计划,82岁的田家炳决定卖掉自住的九龙塘别墅。卖掉别墅后,田家炳带着家属租住在一套公寓里,打开新家的窗户,还可以看到那栋他们住了 37年的房子。三十几年的感情与生活习惯都已无所谓,为了慈善事业,田家炳“抛家舍业”。田家炳在《我的幸福人生》一书中算了一笔账:“别墅价值五六千万,利息每月就达40万元,即每晚等于用去了1.33万元,实在太浪费了。如果卖掉捐作建校用途,我可以看到一幢幢壮观的教学大楼,听到万千学子琅琅悦耳的读书声,无论经济效益或精神享受都比自住好。”
2003年,田家炳基金会已经超支,但他还是向银行贷款600万港元,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六安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校长晁俊对田家炳此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田老为了公益慈善事业,把自己由富人捐成了穷人,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
中国做慈善的富人并不少,但即使有所贡献,也常被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提款机”,或被嘲讽“沽名钓誉”。数年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时,田家炳对此的评价很谨慎:“我不方便批评人家,各人的看法不同。我觉得追求名利是很应该的,不然社会就不会有进步了。有人喜欢把钱花在古董名画上,花在个人享受上。我,花在学校上。”不同于其他捐助者只捐助金钱,田家炳一直身体力行致力于他的慈善事业,甚至亲自设计校舍,只为老师和学生享受更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多去鼓励关怀受捐助的单位,他几乎每年都会到各地院校拜访。哪怕年至耄耋,田家炳依然积极奔走在全国各地。84岁时,他还乘坐了7个多小时的火车从兰州到天水,参加田家炳中学捐赠仪式。
专注使人长寿,诸如书法家、画家、作家、政治家,都不乏百岁之人。田家炳热爱慈善事业,并全力以赴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心平气和地去做。在他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处在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足以让他乐以忘忧,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免疫功能以及抵抗病痛的能力,并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促使健康长寿。
田家炳大笔向外捐资,平日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生活中,他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平时上班乘坐地铁,再步行一段路,对此他说:“安全嘛,我很享受!”他的一只电子手表款式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他住酒店自带肥皂,因为“开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丢弃很浪费”。
田家炳一生都在严格地自我约束——每天早上,他都会做自创的晨练操,16套,每套64式。日常生活中田家炳抛弃豪车,选择步行,把运动融入到生活,这显然是田家炳“隐藏”的长寿经。田家炳长子田荣先回忆,田家炳的饮食定时且节制,偏爱高纤维的粗菜及红米,菜谱40年不变,自他懂事起,父亲就是以四片面包涂果酱作早餐。“父亲非常注重健康,他认为健康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责任”。远离了大鱼大肉、膏粱厚味,这也使田家炳先生直到去世仍然保持瘦削的体型。《黄帝内经》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田先生简朴一生,大隐隐于世,从不标榜的养生经无疑促使了他的健康与长寿。
中国教育新闻网评田家炳:“田家炳先生一生低调,这种低调,由生,至死。”2018年7月22日,在田家炳先生追思会上,包括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内的行政官员、学生代表、田氏族人与各地赶来的民众人潮涌动。参與追思会的人排队与田家炳的人形立牌合照,大部分民众直到此刻才知道他的模样。田家炳很少抛头露面,新闻照片也不常见诸报端。外出活动时,即便走在自己捐资的学校,也很少有学生认出他来。
自1982年创立田家炳基金会以来,田家炳和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总额超过10亿元港币。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后,他开始系统地推动慈善工作,并在90岁那年决定基金会由家族管理改为由社会人士参与,他只任名誉董事长。多位相识的校长都无法忘记初次来到田家炳办公室的情形,那里没有任何豪华装饰,也没有奖杯、勋章,只有那面只挂着他在内地捐资助学照片的墙面。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直言:“在香港,没有哪一个富豪的办公室如此简陋!”
这个来自广东梅州、长居香港、普通话带着客家口音的老人,比大多数人更关心内地的教育。他初中辍学,却拥有众多“博士”、“教授”的名誉称号。这些彰显身份、学术和成就的称号,田家炳却毫不在乎,只有那几百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田家炳大楼”才是他的荣光。直到临终前,眼睛已失明,他的双手不断抚摸着一张地图,那是他付出几十年心血,在三十多个省区市捐建田家炳中小学的分布图。
“舍欲之得,得德”。田家炳一生视名利如过隙,无欲无求,淡泊之至,并始终践行道德。正如孙思邈所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田家炳先生一生的贡献足以称为“大德”,如此德之高者,必得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