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青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上海 201700)
支原体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该病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等,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出现肺不张、肺气肿、呼吸困难和胸腔积液等。支原体肺炎患儿若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可并发扁桃体炎、鼻炎、中耳炎、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严重的病变。有研究表明,由于幼儿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其一旦罹患支原体肺炎,可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1]。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主要对比使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和红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收治的9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红霉素组和阿奇霉素组。在红霉素组患儿中,有男25例,女20例;其年龄为1~10岁,平均年龄为(5.2±1.8)岁。在阿奇霉素组患儿中,有男22例,女23例;其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为(5.1±1.4)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对其进行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常规检查。然后,为红霉素组患儿使用红霉素序贯疗法(红霉素注射液+红霉素片)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是: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第1~第5 d,为其静脉滴注25~30 mg/kg-1·d-1的红霉素注射液,1次/d;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第6~第7 d,让其口服红霉素片,用药量为25~30 mg/kg-1·d-1,分三次服用。为阿奇霉素组患儿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阿奇霉素注射液+阿奇霉素片)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是: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第1~第4 d,为其静脉滴注10 mg的阿奇霉素注射液,1次/d;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第5~第7 d,让其口服阿奇霉素片,10 mg/次,1次/d。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咳嗽缓解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治愈:治疗后,患儿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体温恢复正常,其肺部啰音完全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儿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其体温恢复正常,其肺部啰音明显消失。3)有效:治疗后,患儿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其肺部啰音明显减少。4)无效:治疗后,患儿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其病情甚至在加重。
使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与红霉素组患儿相比,阿奇霉素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n(%)]
治疗后,与红霉素组患儿相比,阿奇霉素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和咳嗽缓解的时间均较短,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和咳嗽缓解的时间(d,)
表2 治疗后两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和咳嗽缓解的时间(d,)
组别 例数 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 咳嗽缓解的时间阿奇霉素组 45 4.05±0.83 4.87±1.27红霉素组 45 5.79±0.91 6.58±1.45
治疗期间,在红霉素组患儿中,出现恶心呕吐、关节疼痛、皮疹的患儿各有1例,该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在阿奇霉素组患儿中,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的患儿各有1例,该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44%。与红霉素组患儿相比,阿奇霉素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支原体肺炎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胸骨下疼痛、厌食、畏寒、发热、咳嗽等,年龄较小的患儿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喘鸣音等。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治疗。红霉素是临床上治疗肺部感染疾病的常用药物。该药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功效,但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较多,患儿若长期服用该药可损伤其肝、肾的功能,甚至可引发溶血反应,导致其肾功能衰竭[4]。阿奇霉素为新一代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该药通过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可有效地阻碍细菌转肽的过程,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此外,阿奇霉素的半衰期较长,能够有效地将药物成分渗透至受损的细胞中,增加血液和细胞中药物的浓度,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许全珍[5]的研究表明,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疗的效果,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的结果说明,与使用红霉素序贯疗法相比,使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地缓解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