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袁杰
(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
输尿管上段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疾病。此病患者可出现血尿、下腹剧烈绞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尿路梗阻及炎症[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URSL是临床上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常用术式。但有研究指出,用此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不够理想[2]。近年来,MPCNL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分析用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笔者对在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
对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80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KUB+IVU检查或CT检查被确诊患有输尿管上段结石,其本人及其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其中排除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前使用过抗凝药的患者及存在严重感染的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这8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患者中有男23例,女17例;其年龄为23~73岁,平均年龄(42.3±10.8)岁;其病程为2~24 d,平均病程(8.4±2.1)d;其结石的直径为1.4~3.4 cm,平均直径(2.7±0.3)cm;其中有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1例,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9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2例,女18例;其年龄为23~74岁,平均年龄(42.1±10.5)岁;其病程为2~25 d,平均病程(8.8±1.9)d;其结石的直径为1.2~3.6 cm,平均直径(2.5±0.6)cm;其中有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2例,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结石的直径、结石的部位等一般资料相比,P>0.05。
为对照组患者采用URSL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截石位,连接9.8 F输尿管镜、水泵及电视显示系统。经患者尿道外口将输尿管镜置入其尿道内。在输尿管镜的引导下,观察其尿道及膀胱内的情况。在膀胱内找到患侧输尿管的开口处,沿此开口将输尿管镜置入患侧输尿管。明确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具体位置,然后使用钬激光将结石击碎。对患侧输尿管进行反复冲洗,若碎石被冲入到膀胱内,应使用取石钳将其夹出。将斑马导丝置入患侧输尿管,退出输尿管镜。沿斑马导丝将F5双J管或F6双J管置入输尿管内,然后留置导尿管。在术后1 d左右拔除导尿管,在术后1个月左右拔除双J管。为试验组患者采用MPCNL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将F5输尿管导管置入其患侧输尿管内,妥善固定导管。使患者取俯卧位,以其腋后线与胸部第11肋下或第12肋下相交点作为穿刺点。在B超的引导下,对肾上盏或肾中盏进行穿刺,依从用F8~F18扩张器对穿刺通道进行扩张,并留置薄壁鞘。经此通道将9.8 F输尿管镜置入肾盏内。在输尿管镜的引导下,明确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具体位置。固定工作鞘,使用钬激光将结石击碎。使用高压水流反复冲洗输尿管(确保将碎石冲洗干净)。在输尿管中留置F5双J管或F6双J管(术后1个月左右拔除),然后留置F16造瘘管(术后5 d左右拔除)。在为患者拔除双J管前,对其进行KUB复查,确认其输尿管内是否残留有结石。若其残留结石的直径大于0.5 cm,应再次对其进行碎石处理或让其口服排石药进行治疗。若其残留结石的直径小于0.5 cm,嘱咐其多饮水,不需要对其进行其他的处理。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和住院的时间,统计其一次性碎石的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记录其病情的复发率。
对本文中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住院的时间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一次性碎石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一次性碎石的成功率〔95%(38/40)〕高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碎石的成功率〔70%(28/40)〕,P<0.05。
试验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平均为(41.02±12.61)min,其术中的出血量平均为(5.28±4.51)ml,其住院的时间平均为(3.76±0.88)d;对照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平均为(86.87±16.43)min,其术中的出血量平均为(8.41±3.39)ml,其住院的时间平均为(7.71±1.35)d。试验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对比(±s )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对比(±s )
组别 例数 手术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住院的时间(d)试验组 40 41.02±12.61 5.28±4.51 3.76±0.88对照组 40 86.87±16.43 8.41±3.39 7.71±1.35 t值 20.454 4.102 5.165 P值 <0.05 <0.05 <0.05
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肾盂出血、肾盂感染和肾周积液)的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7.5%),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情复发率的对比
在随访期间,试验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7.5%)低于对照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15%),P<0.05。详见表2。
目前,临床上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URSL和MPCNL等[3]。有研究指出,URSL存在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结石清除效果不理想、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MPCNL是一种新兴的保肾取石术。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进行MPCNL可有效地清除其体内的结石,防止其发生结石残留[4]。有学者指出,实施MPCNL可有效地清除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输尿管内的结石。但MPCNL仍存在很多缺陷。在对患者实施肾穿刺的过程中容易伤及其肾盏内的大血管,从而易导致其发生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应尽可能地避开其血管密集的区域[5-6]。在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进行MPCNL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观察其是否出现发热的症状,并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止其发生感染性休克或败血症[7-8]。有研究指出,在采用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时应尽量提高穿刺的准确性,以防止患者发生肾盂感染及大出血[9]。若接受MPCNL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在术中出现大量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对其进行止血处理,并为其留置肾造瘘管。若无法有效地控制其出血的症状,应对其进行肾动脉栓塞介入治疗[10-11]。何非平等[12]对17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MPCNL组患者(采用MPCNL进行治疗)结石的清除率(100%)高于URSL组患者(采用URSL进行治疗)结石的清除率(89.8%),P<0.0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一次性碎石的成功率〔95%(38/40)〕高于对照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7.5%)和病情的复发率(7.5%)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用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缩短其住院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