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必福
(贺州市中医医院外一科,广西 贺州 542899)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此病的治疗难度较大。射频消融术与肝癌切除术均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的常用术式[1]。相关的临床实践表明,用这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为了进一步对比用这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笔者对贺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
从贺州市中医医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抽选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8例/组)。观察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2例;其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48.7±5.6)岁;其中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有19例,肿瘤直径为3~5 cm的患者有29例。对照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24例;其年龄为24~70岁,平均年龄(50.5±4.8)岁;其中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有17例,肿瘤直径为3~5 cm的患者有3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为对照组患者采用肝癌切除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其肋缘下做一个人字形或反L型切口,游离其肝周韧带,使其肝脏肿瘤充分暴露。游离患者的肝脏,将其肝脏托至切口处。阻断肝门,切除肝脏肿瘤。使用电凝止血法、钛夹止血法对术区进行止血处理。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护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治疗。为观察组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在术前30 min,为患者肌内注射25 mg的盐酸异丙嗪和50 mg的盐酸哌替啶,然后使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对其进行局部麻醉。在超声造影的引导下,确定患者肿瘤的位置及肿瘤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在确认穿刺的部位后,将肿瘤射频发生器(功率为250 W,射频频率为460 kHz,最高射频温度为105℃)的多极射频消融针电极插入肿瘤内(射频高回声灶的覆盖范围为肿瘤病灶范围外5 mm)。观察射频消融区的造影情况,若仍存在残余病灶,应立即对其进行补充消融。在确保将病灶完全消融后,将消融针沿穿刺路径取出。术后处理与对照组患者相同[2]。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调查并统计其生存率(治疗后1年、治疗后3年及治疗后5年)、病情的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出血及感染、胆瘘等)的发生率。
对本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后1年、治疗后3年及治疗后5年,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97.92%(47/48)、45.83%(22/48)、31.25%(15/48),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95.83%(46/48)、50.00%(24/48)、27.08%(13/48);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后1年、治疗后3年及治疗后5年两组患者生存率的比较[%(n)]
在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中有27例患者(占56.25%)病情复发,对照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占47.92%)病情复发;两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相比,P>0.05。详见表2。
在术后,观察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占22.92%)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有20例患者(占41.67%)出现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物理疗法。此疗法主要是通过将特定波长的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对恶性肿瘤造成损伤,从而实现消融肿瘤的目的。殷运林、刘会春、潘洪涛等[3]的研究表明,用射频消融术与肝癌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均可取得显著的效果。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一致。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病情的复发率相比,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表明,与采用肝癌切除术相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更高,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更小,从而有利于其术后恢复[4]。
综上所述,用射频消融术与肝癌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均可取得显著的效果。但与采用肝癌切除术相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更高,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