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朝辉
中国的城市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需要面对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城市的边边角角没有人收拾,一些断头路没有形成交通循环。目前,许多城市都在花大力气整治城市弊病。2016年6月16日,北京市召开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会议,各区都提出来明确的“疏功能、减人口”的“瘦身健体”计划,并公布了335项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任务。
万寿寺地区位于北京西三环路东侧,南面为长河,并设有万寿寺码头。地块中部为创建于明万历五年的万寿寺,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祝寿庆典的重要场所,素有“京西小故宫”之誉,1985年成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万寿寺地区棚户区改造从周边的棚户区环境改造入手,选取与整体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边角地块,以点带面,探索创新城市人性化空间,引入精细化设计、管理的规划方法。
图1 万寿寺及其周边棚户区在城市中的位置
周边目前有多条公交线路,还有一条即将修建的地铁线路。地块南侧为单行线,万寿寺门前有一条单行线道路,非常狭窄,通达性较弱,交通流量不大,停车问题突出。
设计师重点调研分析了该地块的机动车通达性,划定3km的范围,看机动车怎样能够到达本地块;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统计交通实时监控。
图2 机动车通达性研究
万寿寺本身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地区周边的城市功能则主要有两类:居民区和高等院校。另外,它位于北京重要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延伸出来的长河水系的一侧,水系的问题也在近几年凸显出来,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水系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图3 周边城市肌理主要构成
图4 周边绿化水系分布
图5 万寿寺周边卫星地图
万寿寺地处长河水系的中段,长河全长30多里,原是京城的引水河道,从西山山麓过昆明湖至海淀麦庄桥,折向东南遇西直门注入北护城河,再东流至德胜门入“水关”进积水潭。这一水系历史悠久,为历代皇室由京城去往西郊的御用水路,水系源头为辽金时期的自然湿地“瓮山泊”,后逐步发展至晚清皇家园林“三山五园”。清代皇族因地制宜将湿地打造为园林景观,令其发挥排洪和景观等的多重作用。当时西郊盛产“京西稻”,尽是江南水乡般的田园风光。早在明代,长河沿岸已是风光旖旎、寺观林立,至今沿岸除万寿寺外,仍有高梁桥、五塔寺、紫竹院行宫、广源闸及龙王庙、广仁宫等保存较完好的寺观。
随着城市建设的密度和强度逐渐加大,长河水系逐渐成为城市建成区中的一部分,目前已经在周边采取了一系列城市空间提升改造的措施,例如对昆玉河的景观走廊、场地西侧和北侧的长河流域都进行过修复。1999年,北京市政府投资20亿元人民币修缮水路,开通北京展览馆后湖至颐和园南门的游船,航路全长6公里。
图6 三山五园历史发展图
图7 京城水系图
图8 城市水系位置及空间节点分析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于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视,促使规划部门开始研究城市通风廊道的设置,初步考虑的6条风道中,有3条在我们选取的场地位置是叠加在一起的。
虽然水系穿过的环路交通流量都非常大,但在其下方的水系总显得十分安静。安静的原因在于水系基本是下沉式的,在水系中看不到太多周边城市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片动、静因素相互叠加的地区。
项目组从水系流经的区域截取了5个450m×1350m的城市切片,借此对周边的城市肌理有所了解,可以看到,城市从清代到民国,到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直到今天,城市肌理的差异很大。
万寿寺地段的左侧为三环路,场地的朝向和周边城市有一定的扭转角度,其原因说法不一。场地内的城市肌理非常清晰,西侧两列为保护建筑,除了万寿寺,还有其东侧的延庆寺。
乾隆时期为皇太后祝寿时宫廷画师绘制的《香林千衲图》,对万寿寺当时的风貌有比较清晰的展示。
改造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其东侧的三条用地内。目前其产权划分比较复杂,紧靠其东墙的部分,上位规划为绿地,现有20户居住;中间的是总后工程大队宿舍用地,现有80人居住;东侧是万寿寺煤场。所有住户都没有产权,以临时租住的方式在这里生活。由于长期处于缺乏管理的状态,地块内留下一些肆意发展的痕迹,目前还有人在万寿寺东墙外种菜、饲养家禽、开小作坊。
根据图纸分析,万寿寺东侧的地块,在1955年、1984年有过明显的改变。通过走访了解到,1976年唐山地震后很多人因为感觉楼房不安全,从楼里搬出来,在空地上盖了抗震棚,人们搬回楼房后,后来的一些流动人口因为缺乏住房就住到了这里,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便利,又加盖了厨房等。若干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填充,最终形成目前的城市肌理。目前,这些棚户区的房屋都没有独立的厕所,只能使用公厕(场地内有三处公厕),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图9 城市水系节点及城市空间提升概况
从“把脉”这一主题出发,各位导师面对同一地块,从人脉、城脉等视角入手,希望针对场地内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人脉——城中村的生活化”侧重于当代城市和当地人的生活,生活化服务于旅游人群,更面向附近的居民、学生,通过保留、改建、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再生”,为地区生活赋予新的活力。
“城脉——城中村的商业化”则以研究商业化的途径为主线,侧重于销售产业和产品,为该地区寻找盈利模式。
此次中间思库·暑期学坊的研究和设计,可表明建筑师对现状的态度、对未来的展望,从原有肌理中寻找对城市有益的元素,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棚户区更新改造方法,既可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广大业内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城市的特点,创造与宜居城市建设相匹配的环境。
图10 清代宫廷绘制的乾隆时期万寿寺图
图11 场地内建筑状况
图12-1 万寿寺(未开放区)
图13 万寿寺的发展变迁脉络
图14 万寿寺东侧地块城市肌理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