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木构传统民居空间及地域特性的初步探析*

2018-11-06 03:36曹倩颖丁雨倩王梦娣
中国名城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浙北浙中木构

余 亮 曹倩颖 丁雨倩 王梦娣

1 引言

近年来,大江南北的山寨或渔村,呈现出一派保护修复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热潮,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体系逐步构建的推进完善过程,从众多的行动迹象表明:对传统村落(简称村落)和民居(如不特别说明,民居即指传统民居)的认知和研究已渐进到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获得这样的关注和重视,是文化传承事业的庆幸。其次,从近年村落与民居研究的情况看,有一些趋势特点:即通过民居建筑本体的普查调研和特征总结,关注到了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等的现实问题[1],民居研究已从描述性研究逐渐过渡到内在逻辑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征、风格、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方向,逻辑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气候、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和民居空间研究[2]。解读上述现象可知,描述性研究感性强,重点关注民居特征和风格等,逻辑性研究支撑明确,注重生态气候等的数据分析研究,两者可互为补充。针对浙江的特定空间地域,研究多集中在民居的地域特征、装饰、民居特色以及现代设计中的传承应用等,如《浙江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透视》中,王永太从地理、气候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浙江民居的地域差异[3],而《浙江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住居研究》,则探讨了浙江民居的传统特色在现代住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4]。总之,民居地域特征比较、民居与村落结合的研究不多,应用数据分析民居空间特征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本研究关注浙江传统木构民居,从自然环境及地域的山水格局出发,通过木构民居资料收集和地方调研得到的数据,比较探讨木构民居的形态与对应地域的空间特性,以及思索区位等要素对民居和村落的留存影响,为揭开浙江木构民居的朴实面纱,积累更多的数据和经验。以上的民居主要指:在中国范围内长期发展,并在明清时期基本定型的居住类建筑,它生成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受自然环境影响,还受社会复杂的文化因素条件制约,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灵活、功能合理、构造经济,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传统民居[5]。

2 研究内容与空间范围

2.1 传统民居与浙江主要木构民居类型

中国疆域广袤,地域差异大,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等环境因素,造就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房屋营造习惯和传统,因生产力等技术水平的限制,实际营造的人力和经济等因地而异,从而形成了类型繁多、形态丰富的各地建筑及民居形态。浙江民居是中国民居的分支,特有的环境锻造使民居具有了浙江独有的形态基因,因特征明显,为不少学者瞩目。潘谷西的《中国建筑史》[6]中(以下简称中建史),分析比较了民居的结构和材料等特征,并归纳成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砖墙承重式、碉楼等的9大类型,还指定了各类型的大致分布地域,以政区标记。相较梁思成和刘敦桢等不少建筑或住宅史专著[7-10],潘的中建史的内容与地域结合更紧密,分类更合理,为此以潘的中建史为参照。潘的民居分类中,与“木”字关联的有木构抬梁和穿斗与混合式、竹木构干阑式、木构井干式的3类,占总类型的1/3,空间范围涉及14个省市,几乎接近全国政区数量的1/2,说明木构民居较其他类型分布广的特点,且得知浙江恰好包含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的3小类木构民居,除此,少有其他民居类型。

其次,从木构民居的长期使用状况和结构特性看,木材纵向拉伸的力学性能优越,当过梁用时就能支撑跨度大的楼板或屋面,容易形成楼层,故浙江两层木构民居不少,特别在浙北和浙东地区,降水量大,气候潮湿,为防潮,通常二楼为起居空间,一楼布置就餐、储物和会客等空间。不同的是浙中盆地的金华市,作为全省唯一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气候较干燥,盆地的地形常导致金华成浙江夏季的高温中心,强烈的日照使二楼气温明显高于一楼,因此一楼不必考虑防潮而可作日常起居室,为避高温把二楼作储物空间,王永太在《浙江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透视》中作了上述介绍[3]。还有,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可知,浙江除3小类木构民居外,南部的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和文成县等地,还有泥木构架的板筑泥墙屋,丽水市东北部缙云县等的蛮石墙屋(图1),为此不难推断:除3小类木构主要类型外,浙江还延伸出木构与承重或非承重结构结合的民居类型。

图1 浙江多样的木构民居图

2.2 研究方法与调查

为了解浙江木构民居的使用情况,比较分析专著提及的木构民居的应用特点,采取较小样本在2018年4月进行了实地调研,尽管影响民居形态的因素很大,如水系、气候等,限于篇幅和工作量,地点主要考虑了地形要素,以平原地区的桐乡市石门镇和山地的兰溪市诸葛镇诸葛村为对象,其中的诸葛村已被列入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①,诸葛村现存明清民居200多座,是全国目前保护较好、群体大和型制齐、文化内涵深厚的古村落。石门镇在浙北,位于河网密布、地势平坦的平原水乡,由于是人多地少的寸土寸金地区,民居大多呈长条形的纵深布置,从而形成了多垂直于河流,多进的长纵深布局。民居主要为木构抬梁穿斗混合式,三开间五架梁,围护结构为木和砖。由于传统观念及家庭结构的变化,虽建筑体量不断减小使开间尺寸缩小,但进深一般不变,导致居住空间更狭窄,内部有的需天窗改善采光条件(图2右)。

兰溪诸葛村与石门镇民居的差异较大(图2左),兰溪民居属朱光亚指出的新安文化区[11],诸葛村在浙中盆地,村落布局围绕钟池展开,民居随地形就势高低错落,建筑多利用山坡,从前到后逐进升高。木构以穿斗式为主,也有混合式,围护结构多为木砖泥石混构。两层居多,受地理气候影响,兰溪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特别随家庭结构变化,一层不必考虑避潮可作日常起居,以前有些二层起居也变为了一层居住,二层多为储物空间。

图2 调查的民居图

从两处木构民居的点样本调研可知:与潘谷西的中建史描述的浙江主要民居类型基本一致,有抬梁、穿斗和两者混合的3种木构类型,只在木构混合式的形态上有差异,稍具体的在下述展开。

3 浙江民居的地域与空间差异

浙江的木构民居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形成的代表类型,作为居住空间,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活工作需求,还形成了富有地域元素的形态特征。通过分析民居的营造及空间等要素,可进一步分析木构特征的形成与环境及资源的依存关系,思考浙江不同地域民居的木构形态特点。

3.1 民居依存的地域山水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①,其自然风貌和山水格局非常独特,仅从地势特点看: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山地为主,中部丘陵,两部分占全省面积的74.63%,东北部的低平冲积平原占全省的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积较少②。浙江民居依存于这样多水的平原、水边和山地环境间,拥有易生长、加工方便和丰富的木材资源,易使居民就地取材,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多少代人的改良造就的民居木构方法,是本地的主要民居形式。唐葆亨说: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结合环境、利用地形以及就地取材是浙江民居的典型特点,距今大约七千年的余姚县河姆渡遗址见证了浙江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下悠久的文化熏陶中,明清时代,具有“浙江特色”的传统建筑遍布全省各地[12]。时代变迁纵然使民居的建构方法发生改变,但基本的木构形态不会有很大变化,实地调查结果印证了此点。另外,从宏观空间角度并以浙江地域为中点,观察南北两翼的特点可知,同样使用木构的区域中,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多水地区,其形式由巢居逐渐过渡到干阑式;以北的黄河流域,有的穴居逐渐过渡到地面的木骨架泥墙建筑,浙江的山水培育了木构民居,从大的空间范围看,木构应用还有向南北两边侧推的作用,说明木构民居大家族的动态发展。

3.2 民居与村落的空间关系

浙江的平原水乡和山地环境不仅建构了形式丰富的木构民居,也使承载乡愁的村落文化源远流长。民居立足村落,村落支撑民居,通过民居村落两者点和面的几何关系,即空间位置数据的联动比对,可评价两者的空间依托程度,这里以不同地域的民居和村落数量,从民居被专著的关注角度适当解读区位及自然因素的影响。由于缺少村落和民居的空间位置数据,本研究提取了村落和民居的坐标,村落选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公布的4批村落的浙江名录部分[注1],民居利用了目前民居专著提及的浙江民居单体(专著较多,未列书单)。村落和民居的位置通过百度坐标拾取(图3),村落输入村级行政名称、验证等系列工作进行定位,民居则定位在民居或村落位置,如不能确定,则以上一级行政中心定位。

图3 坐标提取示例图

全国名录中有401个浙江村落,通过村落和民居的空间联动可知(图4),村落主要分布于浙东和浙中、浙西,浙东浙北地区的分布量较少。以地级市角度看村落数(图5):丽水市158个,最多,占总数的39.4%,山地型的丽水市松阳县最多,71个,为丽水市的44.0%;11个地级市中,嘉兴市无村落选入。专著中有浙江民居85栋,均为木构,与潘的中建史的民居类型指定吻合。民居在村落的空间重合不多,仅11栋,各市均有选入。通过民居村落的位置重合,尝试解释区位因素对民居关注的影响。假设山地比平原离规模大的城市远、交通条件差而使村落留存的可能性大,山、水往往易成为阻碍,使外界不易关注到民居,不易被专著提及,使民居的关注数量变少。图6的浙南地区民居多,尽管仅占村落的12.9%,但因浙南多山地,村落基数大,留存关注的民居最多。相反,浙北为平原和城市化程度高,尽管民居占比22.7%,但民居和村落的数量较少而降低了关注度。留存民居多的主要分布在浙西的山地、浙中盆地和东部丘陵以及西南山地,从浙北到浙西和浙中,村落和民居数量呈增势,浙南最多。除此,从图5和图6中可看出,浙西、浙中和浙南比两边的浙北和浙东,民居村落数据多,可推测因浙西、浙中和浙南的地形相对起伏大,移动不便,使城市化波及慢,容易多留存民居和村落。(以上浙北分区大致包括嘉兴、湖州和杭州北部,浙西为杭州南部和衢州,浙中为金华,浙南为丽水和温州,浙东为台州、绍兴、宁波和舟山)

3.3 木构民居的地域差异

浙江木构民居的形态与地域的关系密切,从空间范围看,浙江有两种代表性的地域划分法,一以《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为代表[13],分浙北、浙东、浙西和浙北的4个区域,从形制、建造方式和装饰等的民居单体叙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二是3.2节所指的东西南北中的划分,以浙江多山的地形特征,分出浙北平原,浙东丘陵、浙中盆地、浙西丘陵和浙南山地的5种类型,各地域特征明显(图7),《儒学影响下的浙江西部乡土建筑》将金华兰溪划在浙西[14],不设浙中。

结合图6的地域划分与木构民居的形态关系,石红超等指出了浙江3个地域的异同,浙北地区,建筑大木构架以扁作或圆作的抬梁式构架为主体;浙中受东阳帮影响,木构架多为穿斗式、混合式;浙南建筑以穿斗式为主,保存了很多古制,大木构架以法式月梁、穿斗架为主体[15]。孙大章则认为:浙西大木构架是以冬瓜梁为主的插梁架结构;浙东宁绍平原和台州地区在梁架体系上以抬梁为主,但平原地区保留有很多穿斗结构的特征,梁、柱、檩三者关系较为模糊[16]。自然和社会因素会导致民居的木构特性发生,如浙北基本是平原,人多而木资源相对匮乏,用材小而简洁,用抬梁构架多;浙西多丘陵,木资源丰富,木截面大而多用穿斗式,等,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可决定木构的形态特性,表1梳理归纳了地域分区的木构民居特点,这些地域的木构特性是从调查和专著的民居中反映的(图8)。

4 结语

本研究从浙江的自然环境及地域的山水格局出发,通过村落与民居的信息整合和空间配对,分析了浙江木构民居的形态特性及与村落的关系,探讨了民居对应地域的空间特征与差异。尽管分析的民居数据存在一定局限和与实际情况有差别,但可一窥民居村落与地域的关系,主要的研究体会有:1)依据潘谷西的民居分类方法,包括浙江在内,木构民居是全国应用范围最广的类型,达14个省市,主要形式为木构抬梁、木构穿斗以及混合的3小类,除此,在浙南地区还有泥木构架的版筑泥墙屋和木构与外墙共承重的蛮石墙屋等;2)依据较少样本的民居村落与地形的关联分析可知,浙江民居和村落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浙东丘陵、中部盆地、浙西丘陵和西南山地,浙东浙北的平原分布较少;各地域木构民居的形态表现有差异,如浙北截面以扁或圆的抬梁式构架为主体,浙西、浙中以穿斗与混合式居多,浙南则以穿斗为主,浙东以抬梁为主、兼有穿斗与混合式。

图4 浙江村落和民居的空间分布图

图5 各市的村落与民居数量图

图6 不同地域的村落与民居数量关系图

其次,通过以上研究可延伸出一些新思索,主要有:浙江的地形决定了不同地域的区位及移动便利性,进而会影响村落和专著中的民居留存数,如何影响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探析;不同地形地域条件培育了不同的木构民居形态,现在的评价尚较概括,而且内容有限,详细的特征要素以及关联的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分析凝练,如应用DEM数据展开更细致的木构民居与地形、坡度、其他的水系、气候和温度等的关联研究。

图7 浙江的地形和地域分区图

图8 不同分区的木构民居照片

表1 不同地形的浙江木构民居特性表

图表来源:

图1-图8(除图3):自制或自摄。

图3:百度:http://api.map.baidu.com/lbsapi/getpoint/index.html。

表1:自制。

注释:

①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发布的建村[2012]189号、[2013]124号、[2014]168号和[2016]278号文件。

②浙江省人民政府:http://www.zj.gov.cn/col/col922/index.html

猜你喜欢
浙北浙中木构
浙北地区鲜食春玉米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浙北医学中心建筑照明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农民维权行动的逻辑进路与分析框架*——基于对浙北优新村“群体性上访”的调查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浙中1000kV变电站工程强夯地基原体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