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做官:研而优则仕

2018-11-05 02:24胥大伟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40期
关键词:副省长院士学者

胥大伟

“学而优则仕”已成为常态,而院士出任地方大员,则体现中央有意识地向地方政府补充高级专业人才的倾向。

10月11日,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被任命为辽宁省副省长。38岁就当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纳米材料领域研究造诣深厚,卢柯可谓“光环加身”。而就在几天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炼金师”彭金辉在9个月内再度履新,成为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并任省委组织部部长。

在转身政坛前,彭金辉在昆明理工大学执教多年,卢柯则是在材料科学领域深耕十数载。

今年以来,已有3位两院院士出任地方政府副省级职务,分别是海南省副省长彭金辉、吉林省副省长安立佳和辽宁省副省长卢柯。

两院院士任职地方省级政府要职,此前亦不乏先例。院士入仕,既体现了中国干部人事制度变革之下,“学而优则仕”已经成为常态,也让中国高官群体呈现出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趋势。

政府补充高级专业人才

“这是(中央)有意识地往地方政府充实高级专业人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肖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作为中管干部,省级官员的人事安排,往往体现中央层面对地方发展的战略意图。

此次彭金辉出任海南省委常委,可以看作中央层面围绕海南自贸区建设,对海南一系列人事布局的重要一环,意在将新鲜血液充实进海南省级领导班子。

今年1月,彭金辉和山东日照原市委书记刘星泰一同调往海南,前者任海南副省长,后者任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8月,商务部政研室原主任沈丹阳“空降”海南任副省长。在海南省政府现今 “一正七副”的班子配置中,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特征很明显:8位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中,5位具有博士学位;多人任职履历体现出很强的专业针对性,例如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就是一名典型的学者型干部,且在浦东新区任职多年;沈丹陽作为经济领域的专家,在商务部任职多年。

10月16日,《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发布。根据《方案》,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按照海南省总体规划的要求,产业布局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这让海南亟待补齐自身的人才“短板”,并为引才育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要求全省组织部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在学术方面,辽宁省副省长卢柯一直致力于纳米结构金属制备技术的开发,相关科研成果在国际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卢柯长期担任国家实验室主任,他参与创建并任首任主任的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中国首批建设的几个国研中心之一。

辽宁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来自与材料关系密切的装备制造、冶金、化工三大行业。在2018年经济发展战略中,辽宁提出了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其中沈阳经济区要构建科技创新中心,并喊出了“沈阳振兴,材料先行”的口号。卢柯出任辽宁省副省长,有利用其专长在辽宁经济发展上谋篇布局的考量。

此外,卢柯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也值得关注。九三学社是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民主党派,有评论认为,这对帮助辽宁引进高端人才方面助益良多。

从院士到院仕

“院士出任官员,这不是一个创新,而是早有先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强认为,这些从政的学者本质上属于技术官僚,他们大都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并取得显著学术成就,之后由组织上安排担任一些党政职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坛由革命家主导逐渐转向以技术官员为主。在这一时期的技术官员中,理工科领域出身的占大多数,这体现了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对发展型人才的需求。

“90年代是配备专家型官员最多的时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者从政是保证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模式。

这一时期,中国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深化,也建立了院士制度,国家治理层面对知识分子和学者越来越倚重,并通过干部人事制度加以确定。

2000年前后,一批年轻、高层次、高学历的学者出任省部级官员,学者从政引起了政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高官群体开始呈现出知识化、年轻化趋势。

从2002年开始,中国人文社科类专业出身的官员越来越多,明显改变了以往理工科背景官员主政的局面。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又以经济、法律和管理学居多。

王强表示,政府的组成一直有着多样性的考量,因为政治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但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国家在官员的任用上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这跟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王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国家、政府对社会的治理,也要反映出这种特征。“如果政府组成人员当中都是不懂技术的,政府就无法回应这个诉求。”而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社会治理越来越讲究专业化、精准化,这也需要专家型人才的加入。

2014 年,《2014-2018 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强调 “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等单位中选拔党政机关领导”,学者从政的热情此后持续高涨。

治理印记

从上一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里技术官僚数量不断增长,影响力不断增强,有评论称,“技术官僚的权力正在沿着白宫的走廊迅速地向前延伸。”在中国,院士所代表的专家型人才在官员中人数的增加,也意味着他们在行政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这些专家型官员凭借其专业领域的知识,不仅参与制定公共政策,还能在重大公共政策制定颁布之前,在政策论证和政策制定环节产生影响。

在目前从政的“两院”院士官员当中,大多数人从大学或科研院所的领导岗位起步,任职轨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学或科研院所领导岗位调入国家部委任职,再转任地方;另一种则以大学或科研院所领导岗位为起点,直接转任地方省级政府任职。这两种仕途路径,最终都在国家部委交汇。

大部分院士官员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体现“人尽其才”的干部人事制度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院士履职地方省级职位的时间都不长,有些任职时间尚不足一年。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这些院士的施政风格多带有学者的个性特征。以任职经历较为丰富的黄卫为例,黄卫是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专家,早前任东南大学副校长,2001年转任江苏省建设厅厅长,此后历任江苏省副省长、住建部副部长、北京市副市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和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其任职职位和分管领域与其专业多有交叉,媒体评价其“脾气好,有问必答”“尤其对数字、量的概念特别清楚”。

同为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侯建国风格与黄卫相似,据媒体报道,在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期间,侯建国被评价为“务实、亲民,不抽烟、不喝酒,极具学者儒雅风范”。2015年1月他履职科技部副部长,分管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基础研究司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侯建国曾公开表示,要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原始创新,针对科研领域“重立项、轻研究”的现象,将推行从立项到结案的全过程管理。

干部任用需要通盘考量

但也有人对“研而优则仕”的现象表示忧虑。早在8年前,李邦河院士就曾对学术界越来越多的“研而优则仕”的现象提出提案。他在提案中说,自己眼睁睁地看着一些颇有潜质的学者投笔从政,从此江郎才尽。“这是一个严重损害国家科技发展的问题,科学家在做学问的盛年转了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李成言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让院士转为官员的一个前提,是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决定。

李成言认为,应该客观地去看待学者就任的现象,它本身并不是坏事。但一些学者更擅长于研究,不一定擅长管理。“要防止用一种倾向掩盖另外一种倾向”。

李成言建议,组织上在考虑专家型人才的任用方面,应首先考虑其有无一定的管理经验。其次,相关人选需要经过科学的考评考核。

肖滨则认为,在干部任用方面应该少动顶尖专家,可以让一些博士们早一点到基层进行锻炼,“在政治上、业务上都过硬的,可以大量地提拔。”

猜你喜欢
副省长院士学者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12名“金融副省长”,9人是博士
今年是什么年
程门立雪
大学者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