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清丛 胡翠月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出现了赴美移民热潮,大城市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心怀梦想踏出国门。同样韩国在80年代也出现了较明显的赴美移民热潮。本文运用雷文斯坦提出的“人口迁移推拉力理论”分析中韩两国出现赴美移民潮的原因,比较出现此种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得出结论,相同点方面,经济、政策因素是影响中韩出现较大规模赴美移民的重要原因。美国1965年移民法的颁布影响了亚裔人口移民模式。不同点方面,韩国在赴美移民问题上更为复杂,战争后的社会问题和宗教因素成为重要影响因子。
关键词 人口迁移推拉力理论 赴美移民 中韩对比 华裔 韩裔
中圖分类号:C9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71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there has been an emigration boom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mainland China, where intellectuals with high levels of education have dreamed of stepping out of the country. In the 1980s, there was an emigration boom to the US in the South Korea as well.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the emigration boom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 in the 1908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is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Push and Pull Theory that was proposed by E.Ravenstien. Then the conclusion will be taken, in the same aspect, the economic and policy factors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emigration boom. The issue of The Immigration Act of 1965 affected the Asian immigration patterns. In different aspect, there are more complicated reasons, such as social problems after the Korean War and religious factors influence the South Korean immigrations.
Keywords Push and Pull Theory; US immigration;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 Chinese American; Korean American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出现了赴美移民热潮,大城市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心怀梦想踏出国门。而据《移民规划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韩国人1980-1990年移民美国人口百分比变化达到125.3%,也反映了韩国在相近时期出现了赴美移民热潮。本文以雷文斯坦提出的“人口迁移推拉力理论”为基础,对两国出现此种国际人口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推力方面,佟新(2010)曾指出,生存环境和人为因素是推动人口迁移的基本力量。①拉力方面,工业革命后迁入地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越来越大。这种吸引主要是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和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的差距。根据雷文斯坦提出的人口迁移法则可知经济因素在人们的迁移决策中具有支配地位,且迁入地的吸引力比迁出地的推力更重要。②
1 移民原因
1.1 中国大陆移民原因
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的移民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青年知识分子,一类是偷渡客。
1.1.1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且影响了出国政策的革新,改革开放时期放宽了出国留学的限制,各项制度也不断完善。
据粗略估计(图1),在1978-1992年,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到16万之多,比1872-1976年留学人员总和还多1万人左右。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中国留学生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通过选取的2009年我国研究生和留学生统计的部分数据来看,1985-1987年的人数均接近5000人,而学成回国留学人数不到2000人。虽笔者由于条件原因无法获得这一时期赴美国留学的具体人数,但该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80年代出国热中不少年轻人移居了海外。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交流加强,新思想进入大陆,国人走出国门的愿望也日益强烈。③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对外交流更为便捷,加之东南沿海地区自古就是侨乡,福建、广东等省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偷渡现象。④
1.1.2 经济因素
雷文斯坦(1889)曾提出经济因素在人们的迁移决策中具有支配地位。根据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性特征,当代国际人口迁移存在明显的地区性结构特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促进人口迁出的力量形成了全球人口迁移流向的总体结构。
中国大陆80年代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经济结构、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且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质资源仍处于较为匮乏的阶段。通过1978-1990年中美两国GDP数据比较来看(图2),1978年美国GDP总值是中国的15.7倍;1990年美国GDP总数是中国的16.5倍。中美两国相比差距仍然甚大。
1.1.3 价值规律决定智力流向
科学技术作为国际间流通的商品,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科技工作者正是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向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的方向涌流。80、90年代,高技术移民的剧增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严重流向发达国家。通过图1数据可以看出,出国留学人员同学成回国留学人员之间的差距较大,中国的智力外流不可避免。
1.2 韩国移民原因
1.2.1 社会因素
韩国经过60~70年代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成为产业资本主义经济国家,但产业化过程中,白领阶层的失业率增加。1965年至1980年,韩国大学毕业男性的平均失业率达到了28%。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热情与日俱增,准大学入学人数大幅度增加,然而招生名额却相对不足。⑤这激发了年轻人移民美国的意愿。
1.2.2 经济因素
20世纪70年代的“汉江奇迹”促使韩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经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这也将低收入的劳动者阶层进一步“推”向移民市场。
从1978~1990年韩美两国GDP数据比较来看(图3),1978年美国GDP总值是韩国的45.5倍;1990年美国GDP总数是韩国的21.4倍。80年代韩美在经济上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1.2.3 政治因素
当代国际人口迁移具有政治性结构特征。二战后,随着国家间主权关系的独立,传统的自主式迁移受到各种法律的限制,任何具有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都会带有政治色彩(佟新,2010)。⑥70年代,朴正熙的独裁统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反政府情绪日益高涨。因政见不同而遭到迫害的人移民美国寻求政治避难。
2 美国1965年移民法与1986年移民法对中、韩两国移民的影响
美国的移民政策对移民人口有重要影响。在此将提及1965年移民法和1986年移民法。虽然1965年移民法与本论文锁定的研究时间有一定的差距,但这部法律对亚洲移民的移民数量和模式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86年移民法对非法移民的限制也产生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2.1 美国1965年移民法的影响
1965年移民法完成了美国移民制度由民族来源限额向全球限额制下的优先制的转变,也标志着在美国完善其移民制度的框架中对亚洲移民政策的日趋完善,带来了亚洲移民的“第二次高潮”。⑦亚洲移民大量增加,导致亚洲各族裔集团人口的重新组合,移民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移民素质提高;女性移民增多;移民主体由使用职业优先权转向利用家庭团聚条款实现“链式移民”转变。⑧
2.2 美国1986年移民法的影响
1986年移民法对限制非法移民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70、80年代除入境美国的非法移民在不断增加。1986年移民法对非法移民的限制主要体现在更为严格的雇用条件和居留政策。但该法案中“赦免”的措施并非良方,制裁雇用非法移民的雇主的措施不能落实到位,有人批评1986年移民法实施的效果并不显著甚至有有增无减的情况。⑨尽管如此,1986年移民法标志着美国在80年代开始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移民政策。
3 中国、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赴美移民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1 相同点
(1)经济因素。雷文斯坦(1889)提出人口迁移中经济因素在人们的迁移决策中具有支配地位。依据劳动人口迁移的新经济学理论,工资的国家间差异并不足以促成大规模人口迁移,重要的是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相关的其他要素市场。⑩这一理论强调,其他要素市场的失效,尤其是制度性要素市场的失效导致个人难以发展,家庭物质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因此人们通过国际人口迁移来改变自身所处的制度结构,并避免经济转型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通过前文对中美、韩美GDP和人均GDP数据的对比可知经济因素在赴美移民潮中的重要作用。
(2)移民模式。1965年移民法确立了家庭团聚优先权的“链式移民”移民方式。家庭团聚式移民在1965年移民法中规定的7项限额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移民法的主体,其限额约占移民总限额74%。1981~1989年,美国家庭团聚移民占70%,这对家庭观念浓重的亚裔移民来说是利好消息,中国大陆移民和韩国移民纷纷利用此种方式实现家族移民。
3.2 不同点
(1)政策影响。70年代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同外界的交流的国际外交环境有所缓和。1978年教育部提出的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政策都使得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人有机会通过公派留学、国外考察、国际婚姻等方式走出国门。
相较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韩国经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低收入的劳动者阶层进一步“推”向移民市场。但韩国政府为了限制知识、人才、财富的海外流失,于1975年修改本国移民法,限制中产阶级移民。
(2)社会因素。相较中国,韩国这一时期赴美移民的原因较为复杂。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的南北战争给韩国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美国士兵配偶、战争孤儿、混血儿等。
1945年至1964年战争结束之后,同美国士兵结婚移民美国的女性以及他们的孩子,被领养到美国领养儿以及留学生成为这一时期移民的主流。1950年到2000年同美军结婚的韩国女性达到了10万人,同美军结婚的韩国女性大部分以美国人配偶的身份移民美国。另外,为解决战争孤儿问题,许多孤儿被领养至海外,80年代每年从韩国领养至海外的儿童人数基本在7000人以上,美國是其最大的海外收养国。
(3)宗教因素。根据E.S.李(1966)提出的中间障碍的理论,宗教因素虽然不能说是国际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但可归为迁入地的正因素一类。韩国是亚洲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基督教国家,相较而言,中国移民没有过多的宗教色彩。
移居美国的韩国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传教士的劝诱下信奉基督教,其后韩人教会逐渐增多。70%的在美韩国人会定期去教会。教会除了宗教职能之外,也发挥着交友、信息交流、传承韩国文化、维护韩民族团结的社会职能。中国移民者虽然也会通过各种同乡会、集会的方式交友、交流信息,但与在美国的韩人教会相比,宗教色彩没有那么浓厚。
(4)劳务派遣。根据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结构性特征理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决定了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客籍工人式的人口迁移。客籍工人对于迁入国是外籍工人,对于迁出国是劳动力输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向西德输出大批劳工,主要从事采矿和医疗护理工作。劳务输出成为韩国创汇和缓解国内就业的特殊措施,也被认为是实现“汉江奇迹”的一大贡献因素。在此期间,出现了韩国护士偷渡至美国、加拿大或第三国的现象。派遣结束后,60%的派遣矿工和护士选择留在西德国或移民北美。这为韩国的“链式移民”打下了一定基础,对海外韩国社会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4 结论
綜上,本文主要依据 “人口迁移推拉力机制理论”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韩国出现较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及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得出如下结论,相同点方面,经济因素是影响80年代中韩出现较大规模赴美移民的决定性因素,政策因素也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从美国角度看,1965年移民法的颁布完成了美国移民制度由民族来源限额向全球限额制下的优先制的转变,利用家庭团聚优先权形成的“链式移民”对中、韩移民来说影响巨大。
不同点方面,韩国在赴美移民问题上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半岛南北战争之后给韩国遗留的社会问题,如美国士兵的配偶、战争孤儿以及带有宗教特色的在美韩人教会,这都是相较中国大陆而言较为复杂的因素。
此研究是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朝鲜语汉字音与古代汉语声韵之关系研究(L15BYY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2.
②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3.
③④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8.
⑤ 金宣廷.2008. [D].: 韓國外國語大學校大學院史學科,1-233,p53.
⑥ 金宣廷.2008. [D].: 韓國外國語大學校大學院史學科,1-233, p155.
⑦⑧⑨ 夏圣坤.美国政府亚裔移民政策的历史考察:以19-20世纪之交加州地 区华裔与日裔移民为个案[D].辽宁:辽宁大学世界史,2013:1-44.
⑩ 佟新.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J].中国人口科学,2000(05):53-58.
佟新.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J].中国人口科学,2000(05):154.
艾嘉,邱远川.2013.解读:上世纪韩国为何向西德大量输出劳工[OL].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3/0128/c198306-20349236.html,24/02/2018.
参考文献
[1] 陈波 侯彩虹.韩裔美国人百年移民[J].历史教学问题,2007(1):67-69.
[2] 戴超武.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1849-199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姚勤.八十年代以来出国留学的潮起潮落[J].探索与争鸣,1999(1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