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1-05 13:28刘广石乃华张兵军张萌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期

刘广 石乃华 张兵军 张萌

doi:10.3969/j .issn.1007-614x.2018.2.30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50例,分为放射介入治疗组和内科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放射介入治疗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均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P<0.05)。结论: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是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的有效方法,效果显著,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关键词:放射介入;动脉栓塞;动脉源性胃出血

动脉源性胃出血属消化科的常见危急重症,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情发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其发病原因复杂,多与肿瘤、炎症、消化性溃疡有关。患病后,患者有吐血、黑便、口渴、肢冷等症状。由于动脉源性胃出血难以明确出血位置,加上患者出血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休克,甚至死亡[1]。研究表明,在所有胃出血病例中,8%~14%的患者因动脉源性胃出血死亡[2]。常规内科保守治疗起效慢,止血效果欠佳。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研究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50例,以不同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放射介入治疗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24.5~ 54.9岁,平均(39.7±4.5)岁;发病原因为Dieulafoy病3例,贲门撕裂伤7例,溃疡病变15例。内科治疗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4.3~ 54.7岁,平均(39.5±4.4)岁;发病原因为Dieulafoy病4例,贲门撕裂伤9例,溃疡病变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原因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随机对照试验要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CT及胃镜检查确诊,符合动脉源性胃出血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②严重出血倾向者。③合并全身出血性疾病及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者。

治疗方法:①内科治疗组:本组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维持酸碱平衡,给予补液、输血,并注射高效质子泵抑制剂。若仍无法止血的患者,可在胃镜辅助下进行止血。②放射介入治疗组:本组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接受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首先给予补液,医生和护士协助患者到放射科,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辅助下,使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选择为病灶区域供血的胃动脉,在DSA的观察下确定出血位置后,使用明胶海绵颗粒以及丝线微粒实施栓塞。若见出血部位血流变缓或出血停止,即可停止手术,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将患者送至病房,给予吸氧、抗感染、止血等一系列综合性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呕血和黑便症状消失情况。

疗效评价标准:①痊愈:动脉源性胃出血的主要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检3次,结果均为阴性。②有效:动脉源性胃出血黑便、呕血症状显著改善,大便隐血连检3次,结果为间歇性阳性。③无效:动脉源性胃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患者病情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不良反应: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如低热、腹痛、转外科开腹手术。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治疗效果:放射介入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内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良反应:内科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放射介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属消化科的危急重症,有非静脉曲张性和静脉曲张性出血。而非静脉曲张出血中以动脉源性胃出血最常见,其治疗难度较大。内镜在动脉源性胃出血中的诊疗价值已经受到临床认可,且有价格便宜、止血迅速、重复性强、创伤小等优点,在消化内科中的应用较广泛[3]。但是,内镜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外科开腹手术受麻醉条件限制,难以开展,因此,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方法是消化科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术是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介入治疗设备和技术的改进,该治疗方法在支气管肺疾病出血和肿瘤中仍有较好疗效。本研究结果提示,放射介入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内科治疗,说明放射介入治疗的疗效较内科治疗更有效。放射介入治疗能够尽快明确出血位置,快速止血。放射介入治疗组的患者迅速完成目标血管的插管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实施栓塞,胃镜则能准确判断出血位置,预判病变血管与主干的相关性。两者联合使用,能够互补,提示两者能为少部分必须接受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手术依据。胃镜诊疗、放射介入诊疗、外科开腹手术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疗三部曲[4]。刘胜研究指出,动脉源性胃出血的治疗难度大,常规内科治疗止血效果差,并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体负担,并发症较多,采用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止血效果明显由于传统治疗,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符[5]。本研究结果发现,内科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放射介入治疗组,且内科治疗组中转剖腹手术治疗的患者明显高于放射介入治疗组,表明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术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的效果理想,且能降低患者中转开腹手术的风险。

综上所述,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是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的治疗效果显著,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熊兴武,赵光荣.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15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20):59-60

[2]劉伟波,周国永,杨有甜,等.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2):83-84.

[3]杨春旺,凤志慧.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的临床观察[J].影像技术,2016,28(6):17-18.

[4]陈贤平.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0):104-105.

[5]刘胜,李子祥.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1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