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控”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8-11-05 09:56王青禹建蕾
科教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

王青 禹建蕾

摘 要 隨着智能手机爆炸性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手不离机”,沦为“手机控”。本文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对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手机控”的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更具针对性、指向性、操作性的教育实施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智能手机 “手机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83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mobile phone control".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of smart phones,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obile phone control",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targeted, directional and operational educational implementation path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mart phones; "mobile phone control"

近年来,智能手机因其强大的通信、娱乐、网络功能及轻便时尚的外观而备受大学生追捧,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以山东某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其问题成因进行调研,并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以期为解决大学生“手机控”问题提供更具针对性、指向性、操作性的教育实施路径。

1 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我们选择了1000名在校大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研,经过后期对991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研究,了解到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具体情况如下:

1.1 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过长

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长短具有相似性。在此次调查研究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基本超过每天平均上课时长。在调查样本中,有42.7%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为3~5个小时,有38.3%的同学保持在1~3小时之间,还有18.3%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超过5个小时。由此可见,大学生每天大量的时间基本上都被手机占用。无论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是为了查阅文献资料,还是娱乐消遣,时间都被消耗掉了。

1.2 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场合不当

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场合具有随意性。调查结果显示,有82.5%的同学在宿舍时依然选择与手机为伴,从而忽视同学之间交流,充分说明“舍风”是没有形成的,充其量也是一种“手机文化”。一个宿舍不能形成良好的交流环境,原本宿舍文化、宿舍集体活动被智能手机所取代,这的确令人堪忧。因为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必然会导致人际交往受限,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矛盾。

课堂是大学生喜欢使用智能手机的另一场合。调查结果表明,有64.2%的同学上课偶尔使用手机,有32.5%的同学上课经常使用手机,仅有3.3%的同学上课从不使用手机。显而易见,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问题比较严重。如果课堂沦为手机的“天堂”,上课时间变成消遣的时光,自习时间更是无从谈起,最后考试测验怎么办?其结果可想而知——平常学习时间无法保证,考试临近复习不完,只能是考场之上频繁上演“作弊之战”。

1.3 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用途狭隘

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用途具有狭隘性。调查结果显示,有98%的同学选择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交,尤其是QQ、微博、微信等的兴起使大学生更青睐于此。社交软件的多样化给使用者很大的选择空间,尤其是大学生,接纳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而且惰性不断增强。在多重因素的诱导之下,形成了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狭隘化的现状。另外,有67.5%的同学选择使用手机浏览各种娱乐新闻,有51.2%的同学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效率比较低,且没有认识到智能手机的真正意义。

如果大学生通过使用手机进行节制性的社交活动,与家人、同学、朋友进行感情的交流,这是值得鼓励的。使用手机关注时事政治、查阅学习资料,这也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从调查的整体数据来看,要想让大学生缩短手机的使用时长,恰当场合使用手机,拓宽手机的使用渠道,正确认识智能手机存在价值,绝非易事,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大学生“手机控”问题的原因分析

下面我们从大学生自身、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剖析大学生“手机控”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2.1 大学生自身层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差。对于从“圈养”式的高中生活进入“放养”式的大学生活的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学习在目标、任务、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诸多差异。少了家长的监督,也没有老师过多的督促,老师不会给每个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毕竟大学的学习是相对自由的。有些学生因此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在这种状态下,智能手机乘虚而入,名正言顺地成了学生的伴侣。大学生的自控能力的确比较有限,智能手机的上网、聊天、游戏的便捷与丰富性则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诱惑和享受,让部分大学生逐渐迷失自我,迷恋上智能手机,学习时间几近消耗殆尽,以至于沦为手机的奴隶。

(2)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交能力弱。“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合作,对合作和交流缺乏充分的认识。”[1]独处教室或者宿舍,以手机为伴,逃避周围环境,进而营造自我世界,这是部分大学生的共性。“手机在有些时候已经成了一种逃避现实世界的工具。”[2]浸润在手机的世界里可以形成自我保护状态,这样一种状态在当今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大学生中成了一种常态,当然也是一种“病态”。这从侧面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化,以及大学生社交能力的不足。大学生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大学生自我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满足,而手机中的社交网络使“自我实现”变得空前容易,发表个人观点、转发并评论、晒个人生活,能以零成本迅速得到别人的反馈,以此来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同时,窥视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的生活,从而得到心理满足。人人都希望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希望得到彼此的相互照顾,大学生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信息就变得至关重要。大学生不停刷屏,时刻关注最新动态,寻找与人交流的共同话题,这种以虚拟网络为主要平台的交往方式体现出学生心理发育的不健全,进而显现出学生交际能力的弱化。

(3)网络兼职干扰,牵扯学习精力,随着电商的迅速发展,通过微博、微信作为销售平台进行销售的趋势愈发明显,这一商业平台的搭建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由于网店的开设具有自由性,而且开店门槛比较低,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有些大学生开始做网上兼职甚至微商。网店的开设需要移动设备的支持,智能手机理所当然成为学生的首选。尽管网店没有实体店面那么复杂,但要经营好谈何容易,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有些学生以为“机不可失”,“五加二”、“白加黑”地忙于生意。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心多用,必然导致精力不济,乃至本末倒置、荒废学业。在问卷调查中,对“您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这个问题,有11.2%的受访者选择经营微商,虽然比例不是很大,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思维认识的改变,大学生加入微商队伍的人数还会继续上升。

2.2 学校层面

(1)教学方式和授课水平有待提高。在问卷调查中,只有极少数同学表示上课使用手机是查阅学习资料,有56.7%的同学选择了上课使用手机的原因是老师上课无吸引力。可见,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影响学生上课效率高低的关键。

事实表明,教师的授课水准与“手机控”现象成反比,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的出现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关度还是相当高的。尤其是有些年轻老师刚刚走出“象牙塔”,踏上三尺講台,难免经验不足和能力欠缺,课堂教学磕磕绊绊,给学生们留下不好的印象。毋庸讳言,相当部分老教师也是如此。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下,自我约束能力原本就比较低,如果老师讲课枯燥无味,没有创新,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必然导致“身在曹营心在汉”现象。与教学的无趣相比,功能齐全、图文并茂的智能手机无疑更有吸引力,课堂上大学生借助手机浏览新闻,玩游戏,收发短信来打发时间,由此,兴味索然的课堂仿佛变得有声有色。

(2)校园活动单一化。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活动虽然不能说都流于形式,不过总体而言,还是过于单一。活动大都缺乏创新点,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涛声依旧”。有的学生参加活动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奔着参加活动可以加分去的。有些主办方搞活动的目的也不纯,是为了“打表”,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学校内各活动组织间的评优。在这种背景之下,学生疲于参与学校活动,仍是选择与手机为伴,更乐于投入到手机中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从而造成了校园活动“形式化”——“手机控”现象日趋严重的恶性循环。

2.3 社会环境层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高科技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智能手机的出现及更新速度更是让人应接不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程序,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消遣方式。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手机上网查看资讯更为便捷,亦满足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高质量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及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给学生们上网提供了便利。信息、网络在给社会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快节奏、高频率的生活在客观上令时间碎片化,这给学生们造成一种“抓紧点滴时间上网”的假象,由此,“手机控”现象愈演愈烈,“校园无处不手机”也就成了常态。

3 大学生“手机控”问题的应对之策

鉴于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日渐凸显,为引导大学生树立使用智能手机的正确价值理念,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积极作用,让其不再被手机所把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3.1 积极开展活动,加强正确引导

学校活动的开展,辅导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改善智能手机对大学生造成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各班级在定期开展班会之前,辅导老师提前做好筹划,采取问卷及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智能手机使用的认识,认清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开展关于“智能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的主题班会,在班会过程中,通过事例或者数据的形式加强同学们对于智能手机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正确使用手机的积极效应及使用手机不当的危害。学校的社团、学生会也可以举办一些类似的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成立关于智能手机的社团,开展座谈会,举办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使学生转变认识,进而改善智能手机对学生的冲击。“对于‘手机控严重者,可以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从而使他们从中解脱出来。”[3]

3.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大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改善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在课堂完成,要想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根本方法还是要求“教师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和互动性。”[4]在调查过程中也有学生希望教师教学更加具有创新性,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也可以去旁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程,借以学习讲课技巧,这不失为一个提升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有些老师上课之所以能抓住学生的心,就是因为发挥了其“段子手”的能力,适当地运用这种授课方式必定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也使得教学质量在无形之中得到显著提升。

3.3 及时辅导提醒,强化教育监督

大学生从“圈养”式的高中进入“放养”式的大学,有些错误的理念在影响着他们。有的高中老师告诉他们,高中要好好学,到了大学可以随便玩。这种错误的教育导致学生认识上出现误区。大学生整体自制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辅导员、授课老师进行监督管理。课堂上有些学生借助手机查询资料,但大部分学生是运用手机进行娱乐消遣。授课老师应该对这种现象予以严厉制止,禁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与此同时,业余时间有些学生待在宿舍与手机为伴,更有甚者去图书馆玩手机。辅导员应该经常走进宿舍,查看学生的生活状态,及时纠正学生的惰性行为;图书管理员发现同学玩手机也要及时给予提醒,这种长效全面的方式可以改善智能手机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3.4 健全学校规章,完善管理制度

学校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数据分析,有同学认为健全学校规章,完善管理制度将会改善智能手机对学生的冲击。尽管学校覆盖了WiFi,但是无线网络的使用应该建立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之上。第一,在正常上课期间,可以将教学区域的无线网络暂时屏蔽,以此来减少学生的可用无线网络;第二,充分利用教室的监控设备,随机监控教室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规范课堂秩序,禁止课上使用手机;第三,“在图书馆和考试场所试行无线信号技术屏蔽,通过管理学生账号,控制其使用无线网络使用时长。”[1]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改善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梁莹.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其干预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 刘红,王洪化.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医疗健康月刊,2012(1).

[3] 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9).

[4] 张健.大学生课堂手机控现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3).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2018年Q4中国智能手机线上销量创新高
大学生就业趋势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智能手机今年拼什么?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