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汪绍富
金华市婺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金华 321075
盆腔炎性包块为妇科常见病,迁延不愈可引起慢性盆腔炎、女性不孕不育以及宫外孕等,给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1]。西医临床治疗常规采用抗生素干预,往往仅能缓解疼痛,不能完全奏效,同时由于抗炎药物难以深入包块实质,因而该病不易彻底治愈,当机体过度劳累或抵抗力降低时常可诱发,致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反复形成包块,提高了异位妊娠、不孕、慢性盆腔痛等的发生率[2]。中医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治疗盆腔炎性包块主要采用中药内服,并结合外敷、针灸、灌肠以及穴位注射等多种疗法,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止痛化癥汤是由《金匮要略》古方桂枝茯苓丸加味而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消癥、散结止痛之功效。在常规西医基础上,笔者应用止痛化癥汤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湿热瘀结证,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消退包块及疗效方面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2017年1—10月收治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共10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期间对照组因调动工作脱落1例。对照组49例,年龄28~40岁,平均(34.03±5.16)岁;病程5~15月,平均(8.76±0.99)月;包块直径(5.68±0.82)cm。治疗组50例,年龄28~43岁,平均(34.14±5.21)岁;病程6~15月,平均(8.89±0.96)月;包块直径(5.72±0.80)cm。2组年龄、病程、包块大小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依据《妇产科学》[3]标准拟定。①症状体征:下腹疼痛、坠胀,腰部酸痛,白带明显增多。②妇科检查:子宫、附件伴压痛,活动受限,一侧或两侧附件区增厚有包块。③B超:盆腔积液或在盆腔一侧或双侧探及炎性包块。湿热瘀结证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主症: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带下量多,腰骶胀痛,色黄质稠。次症:低热起伏,神疲乏力,月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经期腹痛加重,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舌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涩或弦滑。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盆腔炎性包块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湿热瘀结证诊断标准。③年龄20~55岁,已婚或未婚者。④近1月内未采取相关治疗者。⑤取得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知情,且签署知情协议。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精神病、重度抑郁等疾病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既往盆腔手术或有盆腔疾病史。④伴心、肝、肾等严重疾患者。⑤盆腔脓肿需手术治疗者。
2.1 对照组 采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国药准字H44021418),每次1 g,每天1次,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替硝唑注射液(上海华源安徽锦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558),每次0.8 g,每天1次,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止痛化癥汤治疗,处方:桂枝15 g,茯苓、牡丹皮、三棱、莪术、桃仁、芡实、黄芪、蜈蚣、土鳖虫各10 g,黄柏、党参、败酱草各12 g,薏苡仁、白芍、苍术各9 g;随症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 g,厚朴9 g;腹胀脘闷者加藿香、紫苏梗各9 g;胁肋隐痛作胀者加郁金、香附各9 g;脾虚者加白术9 g;血虚者加当归9 g。每天1剂,常规水煎煮,分2次服用。
2组连续治疗3周。
3.1 观察指标 ①2组患者的湿热瘀结证症状评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标准。按症状对下腹胀痛或刺痛、腰骶胀痛、经期腹痛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稠、低热起伏、神疲乏力、小便黄赤以及大便干燥评分,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4分。②2组包块大小采用B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周测定。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 χ2检验。
4.1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标准。治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恢复正常,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减少≥95%,B超提示炎性包块消失。显效: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减少70%~94%,B超提示附件包块较治疗前缩小2/3。有效: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减少30%~69%,B超提示附件炎性包块无缩小或缩小1/3。无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无改善,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减少<30%,B超提示附件包块无缩小或缩小不足1/3。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2 2组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明显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
4.3 2组包块大小比较 见表2。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包块大小显著减少(P<0.01)。治疗后1周和3周,治疗组治疗后包块大小均低于对照组(P<0.01)。
表1 2组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2组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对照组n治疗组4 9 4 9 5 0 5 0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腰骶胀痛3.4 4±0.4 1 2.5 5±0.2 8①3.4 1±0.4 0 1.1 7±0.1 3①②下腹胀痛或刺痛3.5 2±0.4 2 2.6 1±0.2 9①3.5 4±0.3 9 1.0 9±0.1 3①②带下量多3.6 1±0.4 0 2.5 8±0.3 0①3.6 5±0.3 9 1.1 2±0.1 4①②色黄质稠3.5 7±0.3 8 2.3 3±0.2 6①3.5 2±0.3 9 1.0 4±0.1 3①②神疲乏力3.6 1±0.3 9 2.5 2±0.2 8①3.6 4±0.4 1 1.0 5±0.1 2①②经期腹痛加重3.5 0±0.3 8 2.3 0±0.2 6①3.5 3±0.3 9 1.2 1±0.1 5①②低热起伏3.1 4±0.3 4 2.2 0±0.2 5①3.1 8±0.3 6 1.0 9±0.1 5①②小便黄3.1 0±0.3 2 2.1 2±0.2 4①3.1 3±0.3 3 1.0 6±0.1 3①②大便干燥3.1 2±0.3 6 2.2 0±0.2 5①3.1 5±0.3 4 1.1 1±0.1 5①②
表2 2组包块大小比较(±s) cm
表2 2组包块大小比较(±s) cm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②P<0.01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4 9 5 0 5.6 8±0.8 2 5.7 2±0.8 0 1周4.7 0±0.5 2①4.0 4±0.4 3①②3周2.7 6±0.2 9①1.9 6±0.2 1①②
4.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7.55%(P<0.05)。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盆腔炎性包块属中医学癥瘕、腹痛等疾病范畴,并将本病分为湿热瘀结、寒湿凝滞、气滞血瘀以及气虚血瘀4型,其中湿热瘀结证是最常见的证型。湿热之邪侵入胞中,与血搏结,迁延日久,正虚邪恋,湿瘀互结,留滞冲任胞脉,积结成癥。在盆腔炎性包块的发病因素中湿、瘀、滞、结最为常见,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正气不足为本,以湿、热、瘀为标。中医学认为,盆腔炎性包块多因机体正气虚弱,或妇女经期产后体虚,湿热之邪趁虚而入,湿热之邪内伏胞宫,与气血相博结,蕴蒸不解,蓄积于下焦,引起气血壅滞,互结集于少腹形成盆腔包块。《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瘀血留滞做癥,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因此,临床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宜攻补兼施,采取清热利湿、益气活血、散结消癥治疗方法。
本研究止痛化癥汤方中黄柏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脾燥湿;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黄芪、党参重在补益,可滋补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芡实健脾固本;莪术、三棱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桂枝以化瘀消瘕;白芍、牡丹皮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白芍且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蜈蚣、土鳖虫诸虫类药,专入肝经,攻窜通络,可破血逐瘀、通络止痛、攻毒散结;败酱草可清热解毒、祛瘀排脓。全方攻补兼施,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共奏清热利湿、益气活血、散结消癥之效,与盆腔炎性包块湿热瘀结证病机相吻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了加用止痛化癥汤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促进湿热瘀结证症状改善;治疗后1周和3周,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包块大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了加用止痛化癥汤可促进盆腔炎性包块的消退;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了加用止痛化癥汤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止痛化癥汤联合西医常规干预措施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湿热瘀结证症状、体征,降低包块大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