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冯 韬(九江学院)
一切以画面中不存在的线条来控制构图的行为都是愚蠢的,用数学领域的黄金分割法来控制构图更是可笑至极。
相信大家在刚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教程和文章急切地向你灌输黄金分割或者三分法的妙用,鼓励大家把主要内容放在这些横竖的线条交点上。他们还会告诉你古希腊人在研究数学的时候发现了这一特性,可以表现和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人体各个部分的比例也是人类的视觉焦点。
但是他们在教程中夸夸其谈的时候却浑然不知黄金分割是作为一个数学现象被发现的,也仅仅只是一个数学现象而已,或许自然界中有些东西恰好落在了黄金分割的位置附近,但大自然在万亿年的演变中并没有哪位造物主用尺子量着去修正生物的进化方向。
最初将黄金分割应用到艺术上也只是源于一次误解。1799年,马里奥·里维奥写了一本关于黄金分割的书,将黄金分割与方济会修士卢卡·帕西奥利的学术发现联系在了一起。而帕西奥利本人并不赞同将黄金分割运用到艺术上,他1509年编撰的《神圣的比例》中反而更加推崇公元前一世纪的建筑大师维特鲁威的系统合理比例。只是因为帕西奥利与达·芬奇是好朋友,而达·芬奇的一幅名为《神圣的比例》的插画让人们以为达·芬奇就是因为使用了黄金分割才能创造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在论证黄金分割的过程中,人们的分析方法也存在巨大漏洞。很少有人去问艺术家:嘿,你这张图是用黄金分割画出来的么?反而抛开因果联系,用统计学的方法去计算黄金分割的使用率。在十八世纪之后,更有一些人用统计学的方法将黄金分割比例关系扩散到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各个领域,在这些始作俑者里面难以找到真正的艺术家。说白了就是一群数学家用数学的方法将数学理论强加在艺术上,如此荒谬的理论和做法却像流感病毒一样飞快地扩散开来。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想走捷径,想偷懒。
人类是懒惰的生物,总是想着用简单的定律去理解自身复杂的现象:网络上随处可见试图用一两句话概括大智慧的“大师”,现实中也不断有人用几个词语来给别人打上标签,从日常生活中的818到算命先生提出的弦理论都是如此。难得有一些具有探索精神的人用科学的办法去理解现象,但他们的论述却再次被淹没在懒惰和无知之中。因此,黄金分割这个“懒惰”的方法顺理成章地被世人所认同。
或许对于一些人而言,(√5-1)/2≈0.618 这样的黄金分割表达式都难以理解和应用了,于是干脆进一步简化成三分法,也就是将画面分为横竖三等分,利用这样四条线来进行构图的方法也被称为井字构图,线条交叉的位置被认为是视觉的兴趣中心,应当把焦点放在此处。介绍到这一步,聪明的你可能已经发现黄金分割并没有和三分法的线条重合,如果黄金分割是视觉兴趣中心,那么三分法则不是,反之亦然。可笑的是,就是这样两个互相矛盾的理论被许多人认为是同一件事。大量的文献中都充斥着“黄金分割又名三分法”这样的开篇论述,可见作者完全没有去考究这两个名词的真正意思,盲目地承担着一个错误理论的传教士。
用黄金分割或者三分法来解释视觉兴趣中心毫无根据,那么人眼的视觉中心到底在哪呢?我们不妨做个试验。
如果观察下图,请问你最先看到哪一部分呢?
图1
(1)是黄金分割的四个点?
图2
(2)还是画面正中心?
图3
(3)或许在这样一个有规律的场景中,我们的视线都不会首先落在上述两者之上。但是当画面中有一把伞的亮度略微高于其他伞的时候,它就很容易成为视觉中心。
图4
(4)如果画面中有人物的出现,明显打破规律,那么哪怕人物的位置偏离中心,也不论构图是否美观,她都会毫无疑问地成为视觉中心。
图5
(5)由此可见,我们的视觉兴趣点主要是根据画面具体的内容来决定的。当我们看的物体能够让我们察觉到它们某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重要的话,我们首先会去找到这个重点(或者画面“异常”区域,如比较亮的雨伞,或者人物)。如果一定要跳出内容谈视觉中心的话,也只有画面中心点会在某些情况下成为视觉中心,因为找重点才是我们的视觉习惯,也是我们很擅长的事情。例如现代枪械就是根据人眼这一特性使用了觇孔式照门作为瞄准装置。
千万不要以为这篇文章单纯是为了打破规矩而写。
要知道,任何打破规矩的行为,都是有着更高级的规矩来给予支撑的。
那么请大家切记:一切以画面中不存在的线条来控制构图的行为都是愚蠢的。
我们需要以实际的内容和主题情绪(作为规矩)来进行构图。
(6)以图为例,我在拍摄的时候,将人物放在中心区域,原因并不单纯是为了利用“视觉兴趣点”来提高主体地位,更主要是为了平衡画面左右的“分量”。
图6
(7)画面有三个元素:鸟、人和裙摆。其中裙摆画面占比最大,但是明度较低,与背景没有太大反差,存在感低;鸟画面占比最小,但是明度高细节多,与背景反差也很大,存在感最高;这两者在面积与存在感的权衡下,已经让画面左右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谐,因此主体理所应当需要放在中心位置来维持这个平衡。
图7
照片的地平线没有像某些教程说的“放在黄金分割线上”。因为在这张照片中,黄金分割地平线会让上部太“轻”或者底部太“重”,打破原本的平衡。
这一案例虽然不能代表所有的作品应有的构图思路,但希望上述讲解能够让大家明白构图的复杂性,我们不能只通过考量画面中的一两个要素做出最终的构图,必须综合考虑画面中的焦点、线条、光影和色彩各自所处的位置,根据主题和情绪的需求,要么让画面元素要么以某种方式在视觉上平衡,要么发生冲突产生矛盾。
小贴士
用画面中不存在的线条去规定构图方式是十分荒谬的做法。
但是我们一定要找到更高级的“规矩”来打破低级和错误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