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太原碉堡(连载)

2018-11-02 03:14吴根东
文史月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碉堡大方东山

吴根东

黑驼寨大方碉

第四部分东山碉堡(下)

黑驼大方碉

黑驼大方碉是一座典型的围寨式防御设施。位于小店区北营街道办事处黑驼村村西南北走向的山梁上。它与阎军其他碉堡不同,更像一座晋北长城边随处可见的明代军堡,四四方方的形制,夯土构建的堡墙,墙外砌有石条,每边长30米,寨内建有6个石窑,窑顶与寨墙铺平。单就外形而言,把它称为大方堡似乎更确切一些。大方碉四周挖有三四米深的护堡深沟,再加上5米高的堡墙,而且壕沟里杂草丛生,无处下脚,没有梯子或其他攀爬设施,登攀堡顶是不可能的。

大方碉所在的山头地势险要,视野开阔,主碉周边散布着几座砖石结构的小碉堡。东面、北面都是悬崖峭壁,能清楚看到山下;西面有交通沟与双塔寺阵地相连;南面是劈坡,布满铁丝网和地雷。方碉四角建有圆形炮楼。关口、马庄和黑驼是当时非常难攻的围寨式堡垒。因此,它成为东山四大要塞争夺战结束之后,阎军在东山上控制的为数不多的阵地之一。由于战争破坏程度较小,又人迹罕至,大方碉成为现存规模最大、保持原貌最好的阎军要塞。

大方碉由阎9总队第三团一营防守。1948年10月16日,我军15纵44旅132团向该地发起进攻时,敌人从附近的马庄又增加了73师一个营的兵力,由于我军侦察不详,地形不熟,炮火支援不够,连攻五天,收获不大,损失不小,遂停止进攻,转入围困。

东山四大要塞争夺战结束之后,孤城太原已陷入环形包围中。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太原前指“围困、瓦解、攻击”的战役指导方针,解放军转入围城休整阶段。

1948年冬天,枪声逐渐平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政治攻势。按照徐向前司令员“攻心为上”的指示,“人人动口,个个喊话”,我军发动了一个10万份信进太原的运动,前沿阵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喊话高潮,印发了50多种宣传品、数万份传单,给走投无路的敌人造成“四面楚歌”的局面,严重瓦解了敌人士气,动摇了军心。同时,军队和地方党组织开通了社会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敌人起义。在整个解放太原战役中,各部队通过多种形式瓦解分化敌人,有的部队印制了“投诚通行证”“立功优待证”,证书上写有奖惩条款,号召阎军立功赎罪,这些宣传单和证件用大炮发射到阎军阵地;有的部队用一锅的大烩菜或一笼猪肉包子就能诱来十人八人投诚。当时,太原已成了一座饥饿城,当兵的只要给饭就跟你干。城里的居民就可想而知了,霉粮、豆饼、豆渣、野菜成了裹腹的主食,甚至有人卖人肉包子!有一饿急了的中年妇女,见有人卖米糕,拿起就吃,吃完人家向她要钱,她说,我没有钱,大哥我跟了你吧。卖糕的一听撒腿就跑:“我的老婆还养活不了呢”!还有一机关小职员,上司给了一张餐票,一口气吃了8个馒头,第二天就一命呜呼了。

50多年后,在青岛军休五所颐养天年的离休干部李雄飞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东山的特殊战斗,烟云往事依旧历历在目。1948年12月底,李雄飞所在的对敌斗争喊话组进驻东山黑驼村,担负瓦解大方碉阎军的任务。在距离对方不足百米的前沿阵地上,喊话组发动干部战士向阎军分析形势、宣传政策,鼓动他们弃暗投明。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官兵攀老乡、拉家常,甚至还达成了互不开枪的默契。1949年元旦,李雄飞和一名宣传员携带香烟、饺子走出掩体来到双方阵地中间,与阎军官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阎军降将赵承绶、杨诚也积极做阎军的瓦解工作,亲自到黑驼前线喊话,历时20余天,他们曾经的旧部第9总队成排成连投诚,都是趁着天黑一个拉着一个的后襟投向我军阵地(因为长期吃红大米,而且吃不上蔬菜,都得了夜盲症,黑夜看不见路)。

一个月时间,在黑驼(大方碉)前沿,共瓦解阎军官兵280余人。在整个解放太原战役中,先后共有29456人起义或投诚,其中政治攻势阶段争取了阎军12423人。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使本来缺兵少将的阎军阵营更是雪上加霜。

马庄

位于迎泽区郝庄镇,号称“九沟十八川七十二个窑子关”的马庄阵地,地形极其复杂,进攻难度难以想象。在丘陵高处遗留的古代屯兵的一座圆形寨子和一座方形寨子,被阎军修筑加固成结构复杂的防御工事,里面建有碉堡数座,寨子围墙有口径不一的多个射击孔。

马庄圆形围寨式城堡

马庄方形围寨式城堡

松树坡四层梅花碉

敌34军军长兼南区总指挥高倬之据此指挥南线防务,守敌为49师、73师、9总队各一部及绥署直属炮兵营,共4000多人。以马庄为中心,与东面的黑驼寨,南面的南坪头、枣园,北面的黄家坟、椿树园等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在该据点内外共筑有高碉(2至4层)14座,低碉32座,并附有多种其他防御工事。

1948年10月16日,夺取东山诸要点的外围战打响,我军13纵39旅116团、117团先后向马庄前哨枣园、南坪头发起攻击,占了一部分碉堡,在攻击主阵地时因地形复杂、情况不明,而且守敌抵抗顽强,数次攻击屡屡受挫。20日,37旅110团攻击马庄南面指挥碉时也遭败绩;38旅113团、114团也参加了马庄据点的攻击,其中有两个营打得只剩下7人。兵团鉴于马庄要塞是防御重点,火炮强,工事固,不利作为主攻方向,遂停止行动。

1949年4月19日21时,我62军185师五个团迅速突破前沿,直插馬庄以北大庙,并以该地为依托,扩大战果,切断马庄之敌退路,堵死阎军回城的通道,敌人组织了数次反扑,均被击退,马庄及黑驼残敌被迫投降。

松树坡

位于杏花岭区杨家峪西南,本来是一个无名高地,因山坡上有五棵高达10米的古松,当年我军在标图时,统一编号称为松树坡阵地(当地人不知这个地名),现零五站一带。

该阵地由五个梅花形据点组成,每个据点有三个壁厚一米左右的钢筋水泥主碉和6个辅碉及10多个伏地碉,并筑有野战工事,还利用自然地形劈坡5到8层,各据点可独立作战,又能互相支援,还有地道相通。阎锡山称之为三不怕阵地:“不怕枪、不怕炮、不怕炸药爆”。敌9总队一个团和一个加强营防守。

1947年,大同富豪在此捐建了一座外观为梅花状的四层大碉堡,底层有地道通向北面的暗堡,四壁有73个形状各异的射孔,堡内可部署一个加强排的兵力。这是太原目前发现的最大形制的碉堡。

1948年11月25日晚,我军8纵22旅向松树坡阵地发起攻击,奋战一昼夜,攻占了大部阵地,并且击退了敌9总队7次疯狂反扑。26日14时,敌半美械装备的83旅被推到前沿。(该旅1948年10月23日从陕西榆林空运到太原。阎为使这支军队给他卖命,除好吃好待外,还放纵其包娼养妇、倒金卖银、欺市扰民。这是一支军纪极坏,影响恶劣的队伍。)临战前,贪财谋官的旅长谌湛在得到阎锡山的金钱许诺后夸下海口,说只用两个团就能夺回阵地。少将副旅长马海龙亲率一个团冲锋,被英勇的22旅拼死打退。丢了脸的83旅孤注一掷,将其三个团的全部兵力向我阵地垂死猛扑,22旅在付出伤亡1100人的代价后,打垮了敌83旅全部、九总队2个团的12次冲锋,歼敌3000多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战后,9总队溃不成军,勉强凑成了两个营在仓库区与我对峙,再也不敢轻举妄动;83旅元气大伤,战力一落千丈。谌湛感到前途无望,借口去南京请示整补,滞留上海一去不归。代理旅长马海龙整天借酒消愁大发牢骚:“上阎锡山的当了!没想到徐向前的部队这样厉害。”松树坡攻防战是太原战役外围战中采用新战法的模范战例之一,也谱写了8纵22旅战史上的光荣一页。

2002年,松树坡遗留下来的梅花碉,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观家峪

位于迎泽区郝庄镇。1948年10月31日,15纵44旅攻占了观家峪阵地。11月11日拂晓,阎军第8总队司令赵瑞在淖马要塞率600名官兵起义后,在观家峪改编为华北军区第一独立支队,赵瑞任支队司令员,后开到太谷整训。杨诚、赵瑞因动员和组织起义有功受到解放军的奖励。

源涡残碉

白龙庙

1949年4月20日,太原城外围战打响后,18兵团62军一举拿下白龙庙据点。白龙庙筒碉位于院墙中间,院墙外一边是马路一边是宿舍区,碉堡未受到破坏,射击孔的活动圆球还保存完好,碉堡底下有暗道通向其他防御工事。

源涡

位于榆次东南3公里,是拱卫太原外围的重要据点。1948年7月18日晋中战役即将结束,阎锡山军队纷纷溃败,当天夜晚,驻守榆次阎军赵瑞的第8总队和行政人员1500多人,慑于我军声威和气势,不敢抵抗,由东城门弃城北逃,中途裹脅了罕山、砖井的青壮年600多人跑回太原。19日榆次解放。 (四)

猜你喜欢
碉堡大方东山
阿尔巴尼亚:人口几百万,碉堡十几万
东山由义井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红红的苹果
2021,可爱一点不好吗?
东山书院
那些不可移动的碉堡
老碉堡,该如何走进未来?
有一个大方的朋友,你也不会小气
妈妈,你大不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