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由于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执行“反苏又反美”的外交政策,全国各地发起了以“保卫祖国”为名的碉堡修建运动。这个小国修建了17万余座碉堡。
阿尔巴尼亚人口只有几百万,却密密麻麻分布着17.3万座碉堡(包含未建成以及被损毁的)。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由于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执行“反苏又反美”的外交政策,全国各地发起了以“保卫祖国”为名的碉堡修建运动。为什么这个小国有底气“反苏又反美”,并修建了这么多碉堡?
成立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地势险峻、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自然资源单一。在欧洲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迁徙中,阿尔巴尼亚并没有被其他民族所觊觎。
1912年,阿尔巴尼亚爱国者趁奥斯曼帝国选举期间宣布独立。
二战爆发后,意大利和德国都曾占领阿尔巴尼亚。但阿尔巴尼亚在苏联的帮助下,通过游击战术和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援助,击败意大利与德国,于1946年成立了由霍查領导的人民共和国。
反苏又反美
建国后,霍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加入苏联阵营,听从斯大林的领导。
斯大林死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行为进行清算,并召开秘密会议抨击斯大林的政策。但霍查坚持斯大林的路线,炮轰继任者赫鲁晓夫,导致苏联阵营国家相继排挤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最终退出华约。
由于继承斯大林的思想,霍查极度敌视美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碉堡的运动开始了。
在那个时期,建造碉堡耗费了大约70%至80%的军费,当时修碉堡比种粮食更重要。霍查宣称官方政策是“国防高于一切,农业只是个人问题”。
因为霍查相信正义和公正永远在阿尔巴尼亚,所以他干脆直接取消所有外语课程。在霍查统治后期,财政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人民身上,而是用于建造碉堡和扩充军备上。
当时建造20个较小的碉堡的成本与建造一公里公路的成本一样高。每年有70至100人在建造碉堡时丧生。阿尔巴尼亚逐渐成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霍查政权的极度保密使后来的阿尔巴尼亚政府对于碉堡的具体信息知之甚少。
动乱与秩序
霍查死后,在东欧剧变的影响下,阿尔巴尼亚进行了民主化改造,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府,碉堡修建工程也随之停止。
由于碉堡的坚固性和移除的巨大成本使得拆除变得困难。城市的碉堡有些被拆除,但乡村的碉堡仍然矗立在那里。
有些碉堡被当成动物的住所或储存物资的仓库。住房短缺也导致一些阿尔巴尼亚人直接在废弃的碉堡中安家。一些碉堡则有更为创造性的用途,有的海滨地堡被改造成餐厅,有的碉堡被改造成咖啡馆。
尽管在霍查统治期间这些碉堡从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在阿尔巴尼亚内战期间,市民在政府军和叛军之间的战斗中使用了这些碉堡。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后,当地人利用碉堡躲避位于科索沃附近的塞尔维亚炮台的炮击。
战争结束后,由于散入民间的武器数量众多,严重威胁着阿尔巴尼亚的社会治安。据统计,一共有超过65万个各式枪炮、15亿发弹药、350万枚手榴弹从各地军火库和投降军警的手中流失,阿尔巴尼亚的黑帮也因此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由于政府难以管控民间武器,犯罪成本极低,阿尔巴尼亚直到现在都是欧洲最大的人口贩卖中转站,并且长期向欧洲贩卖毒品。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政局相对稳定,民选政府贿选情况减少,政权更迭较为稳定,阿尔巴尼亚经济开始复苏。为了刺激旅游业,政府将阿尔巴尼亚的碉堡打造成国家象征。碉堡形状的铅笔架和烟灰缸成为该国广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2014年11月,阿尔巴尼亚政府在首都附近将为霍查建造的“五星级”防核碉堡作为旅游景点和艺术展览向大众开放。这个大型碉堡被改造成一个博物馆,里面有二战时期的遗物和霍查统治时期的展品。
尽管时过境迁,但那些碉堡依然矗立在阿尔巴尼亚各地,述说着上个世纪的荒诞与哀伤。
(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