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实效性的探究

2018-11-02 10:17罗惠芳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实效性小学数学

罗惠芳

【摘要】本文论述有效的教学反馈可以从多样性、思辩性、差异性和评议性着手,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实现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反馈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121-02

课堂反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其作为一种双边活动,在课堂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反馈看作是单边活动,只有传达,没有回馈,导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无法调整学习方法,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尝试提升反馈的多样性、思辩性以及差异性,并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提高课堂教学反馈的实效性。

一、注重反馈的多样性,优化课堂指导

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灵活开展课堂教学反馈。对于反馈,根据不同情况可分为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群体反馈和个别反馈等,无论是哪一种反馈,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水平、思维品质以及学习动力等方面,这样会导致他们对于信息的选择呈现不同的情况。对此,要提升课堂反馈的多样性,教师要配合相应的教学环节,灵活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帮助其改善学习计划,符合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这样一来,就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其有机会表达自身的感知,进而优化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其中确定刻度、合理规划图形大小是难点,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是重点。如果沿用传统教法,在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点之后直接指出注意点,预设错误,这样教学虽然未尝不可,但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无法有效反馈课堂状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在学生开展实践之后组织同桌之间交流讨论,让他们相互指正,并在问题明确后,提供反馈平台,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疑惑和注意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归纳出制图方法,并且提供交流平台,让其在争论、评议、质疑中总结方法,明白注意点。这样教学,不仅能优化课堂反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互动中加深相互了解,还能渗透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注重反馈的思辩性,明确探究方向

质疑、交流固然好,但是多样化的反馈并不能等同于正确,而正确的思辩更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衡量其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思辩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将学生的反馈归纳成问题,然后再反馈给他们,让他们以问题的形式展开二次思考,以此提高反馈的正确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笔者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借助整数除法切入,以练习方式呈现,并且将其中最后一题换成小数除法让学生计算。当他们做到最后一题时,迟迟不动手,随即开始小声讨论:这道题怎么计算呢?此时,笔者没有急于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前几道题的计算过程,并猜测结果。

3570÷700=5.1

357÷70=5.1

35.7÷7=5.1

3.57÷0.7=?

最终,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大部分学生猜测是“5.1”。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男生很随意地说了一句:“如果除数是整数就好了!”根据该生的反馈,笔者即时抓住重点引导:“如何让0.7变成整数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进行了思考。笔者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随后在班级汇报。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想到了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原算式转化为不同的形式,并且筛选出最简便的一种,顺利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笔算乘法奠定基础。这样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思考、辩论的平台,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给新课教学增添活力;另一方面深化了数学思考,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数的认识,让其在探究算法中获得思维的发展,以此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

这样的设计,不仅充分运用课堂反馈,引导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获得认知突破,还帮助其克服学习中的干扰,经历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最终落实课堂目标,实现计算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注重反馈的差异性,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是一种普遍性问题,教师要理性看待,并且充分运用课堂反馈,增强差异性,拉近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处理反馈信息时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递进,以此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一般来说,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笔者会格外关注,提高反馈信息的频率,充分借助反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此展开个性化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自信心。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会适当减少反馈信息的频率,而是加强对其能力的引导,给其提供难度更大的作业,并在书面反馈中强化指导,以此提供拓展、延伸的平台,让其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有所突破。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为例,笔者先出示例题:在桌面上放置6叠小木块,分别是8、10、8、8、10、10块,问:平均每叠多少块?对于这一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解法,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借助数数来算平均数,能力较强的学生会直接列式解答。对于不同的反馈,笔者会灵活引导,让他们自主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简便?组织学生思考,在反思、交流中得出答案,并且朝着更简便、更高效的解题目标迈进。这样就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其在课堂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能尽情地交流、探究,充分展示自身能力,以此促进思维发散和碰撞。

四、注重反馈的评议性,发展学科素养

一堂课40分钟,这是固定的教学时间,是一个不变的常量。但练习的数量与质量是可控、可调节的,是变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师要注重反馈的评议性,以此增强反馈的正效应,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并且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灵活调节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获得信息反馈的方式有很多,如学生的表情以及学习情绪,或者是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都可以了解教学情况,借助反馈情况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对症下药。在小学阶段,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自觉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使得其在自主评价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反馈的评议性,以此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其在激励中看到自身的进步,并且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练习训练环节,笔者这样反馈:“做对的小朋友拍拍手,笑一笑。”或者这样说道:“认为自己做对或者能做对的小朋友坐端正。”这样一来,不仅及时了解了教学情况,还活跃了课堂氛围,借助评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之后的练习中,笔者增加了训练难度,这时学生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获得正确的反馈后,走到做对学生的身边,竖起大拇指赞扬他:“你真棒!”然后,走到做错的学生身边轻声鼓励他们,以此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其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再次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就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利用反馈的评议性调动其积极性,让其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主动思考,以此调节学习方法,获得关键信息。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借助反馈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此激发思维,促进思维的发散和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要精心设计练习,用心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探究、交流中循序渐进,发展学科素养。

总之,优化课堂反馈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在面向全体的过程中展开个性化指导,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良好氛围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实现思维的提升和突破,最终落实数学素养的发展目标。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实效性小学数学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