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秋 霞
(兴宁鸿惠医院 梅州 51450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无显著临床症状,少数出现阴道出血、痛经,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部分研究者表明此疾病与雌激素有关。目前,传统开腹手术虽可有效清除瘤体,但是切口较大,出血多,患者术后康复时间较长,因此本院引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减轻患者痛苦。本文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临床疗效,详情如下。
调研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诊治的116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其中患者的年龄为35~45岁,平均年龄为(38.69±5.47)岁,病程1个月~2年;收治的全体患者均同意本次手术方式及积极配合调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排除标准:排除肝、肾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心血管及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有严重子宫疾病恶变患者[1]。
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及术前血项检查以确保手术正常实施。
开腹手术(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开腹进入腹腔,观察患者腹腔及子宫肌瘤位置及形态,仔细提出子宫肌瘤后逐层关闭腹腔[2]。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截石位及实施全身麻醉,建立人工气腹,压力为12~14mmHg。切口部位:患者脐上缘行2cm纵切口,以10m套管针行穿刺,置入腹腔镜检查子宫肌瘤数目、大小、位置及肿瘤与盆腔有无黏连。在左侧或右侧髂前上棘2cm处行5cm切口后用5U垂体叶素及2mlNaCL注入子宫肌瘤周围,以超声刀或单极电凝钩切开假包膜,剔除瘤体后止血、缝合[3]。
调研并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间并术后1年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性功能障碍、盆腔黏连、肠梗阻)。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6±0.7)h、出血量(195±40.0)ml、住院时间(5.00±2.00)d、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其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组别n手术时间(h)出血量(ml)住院时间(d)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d)复发率(%)对照组581.60±0.70195.00±40.007.00±3.001.02±0.502(3.44)观察组581.22±0.50350.00±70.005.00±2.000.50±0.403(5.17)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n性功能障碍盆腔黏连肠梗阻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对照组582(3.44)1(1.72)1(1.72)3(5.17)7(12.06)观察组580001(1.72)1(1.7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部分研究者表明,孕激素及雌激素分泌异常会导致子宫肌瘤疾病,部分肌瘤在绝经后萎缩、消失;子宫肌瘤受肌瘤数目、位置、形态的影响,导致患者月经异常、痛经等,严重者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4]。现今治疗常采用开腹剔除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
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瘤体,术中医师可触摸子宫,不宜错过较小瘤体;但开腹切口较大,出血多,易导致患者术中感染,并且患者术后康复时间长,并发症较多。通过腹腔镜观察并剔除子宫肌瘤是现今优势较多的手术,选择脐上穿刺并置入腹腔镜,有效扩大视野及操作空间;术前注入垂体后叶素及盐水充分暴露肌瘤及减少术中出血;对于体积较大的子宫肌瘤,选用单极电凝钩及粉碎器切开包膜及瘤体,有利于手术视野暴露及操作[5],有效减少术中时间,减少机体组织暴露,从而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易于被患者接受。但是因无法直接触及子宫,部分微小瘤体不宜发现,造成部分患者术后疾病复发;因此需要采用腹腔镜剔除子宫肌瘤时,医师需仔细观察并熟练操作,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因切口小,视野宽阔、清晰,操作易等优势,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但因两者手术均有部分患者术后残留微小肌瘤,导致疾病复发,因此术中需医师仔细清除子宫肌瘤,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显著,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少及并发症有效减少从而易于患者接受,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