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干预对骨科患者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的影响

2018-11-02 05:05王静
医药前沿 2018年31期
关键词:状况骨科病情

王静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骨科(orthopaedics)是医疗机构中的主要科室之一,主要从事人体骨科疾病的研究、治疗等工作。骨科疾病类别多、患者数目庞大,致病原因也较为复杂,这为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常规护理强调基础性内容,价值有限,患者常出现负性情绪和疼痛问题,研究指出认知干预对骨科患者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具有良好的应对作用,我院针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所获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骨科患者作为对象,按护理方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4~71岁,平均年龄(49.9±5.8)岁。骨折患者15例,其他骨科疾病患者10例。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49.5±6.2)岁。骨折患者16例,其他骨科疾病患者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调查病例均符合骨科疾病标准,且患者知情自愿参与,排除患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快速进行止血、镇痛护理,并对患者进行病情病因的评估、记录,需要受伤的患者进行器械准备,对于情绪激动的患者,给予疏导安抚。对存在开放性伤口的患者,进行感染预防护理。患者住院期间,强调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并传授必要的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1.2.2 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调认知干预。该项功能工作主要在术后进行。结合术前和术中工作资料,针对患者病情拟定认知干预方案,将疾病的病因、预防控制方法、护理技巧等信息传递给患者,对于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积极鼓励,增加患者、家属的知识储备,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调查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SPSS21.0处理数据。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慢性疼痛情况。心理状况分别应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调查。慢性疼痛情况细化为疼痛发生率以及疼痛级别,疼痛级别以VAS量表调查,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强。

2.结果

2.1 患者心理状况

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如下。

表1 患者心理状况

2.2 患者的慢性疼痛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慢性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如下。

表2 患者的慢性疼痛情况

3.讨论

骨科(orthopaedics)是医院中工作压力较大的科室之一,患者群体庞大,发病原因、病情病况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做好治疗和护理两方面工作。骨科护理常规工作较为固定,强调循证护理基本原则,给予患者与病情相符合的专业化护理。于患者入院后即实时开展,包括病情跟踪、感染预防、并发症处理、营养支持等等,这些基础性措施较为有效的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疾病恢复进程,但未能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态状况,且对术后疼痛的关注也较为不足[1]。

我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调了认知干预的价值。认知干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疾病知识传递,二是健康指导,视患者病情具体开展,对急需治疗的骨折患者、存在开放性创口的患者,所有认知干预措施均在术后进行,优先对患者进行病情控制。对患慢性骨科疾病的患者,整个围手术期均进行认知干预。疾病知识传递方面,以患者临床资料为基础,结合病情病因进行患者认知水平的提升。如老年患者在劳动、生活中跌倒,可能导致骨折,告知患者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特点,使患者在后续生活中主动进行风险预防,规避大强度劳动等危险因素[2]。健康指导可提升患者预后,如青少年患者恢复较快,建议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复健练习,一能够应对住院期间的压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患者认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消除各类负性情绪,提升患者护理能力,因情绪低落、情绪波动、知识匮乏导致的疼痛问题也得到了控制。从调查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22.3±2.4、SAS评分21.9±2.1、以及疼痛发生率、疼痛级别都更理想,体现了认知干预的价值。

综上所述,认知干预对骨科患者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控制疼痛问题,可于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状况骨科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