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孙雅月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TD)是骨与关节以及肌肉、血管、皮肤等结缔组织发生弥漫性病变的一组疾病总称,其代表病种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等常见的风湿免疫病。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治疗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进,生存率亦得到逐年提高,死亡原因亦有所变化,近年报道死因首位是感染。其中多重耐药是感染的一部分,因本身疾病及多重耐药对大部分药物耐药,给治疗带来挑战,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住院合并多重耐药的患者临床资料,给结缔组织病合并发热患者,诊治提供思路。
回顾性分析宿迁市人民医院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收治的结缔组织病合并多重耐药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病史、用药情况、并发临床表现,分析在我院住院的结缔组织病患者合并多重耐药的情况。
多重耐药(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MDRO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范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1]。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表1 5例CTD合并多重耐药病例一般资料
有5例继发多重耐药,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干燥综合征2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均是女性,平均病程12.2年,平均年龄47.4岁。
3例败血症,3例泌尿系感染,其中有1例同时合并有泌尿系及败血症,3例泌尿系感染均是大肠埃希菌,3例败血症分别是人葡萄球菌亚种、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患者多重耐药均对替加环素敏感。其中有1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反复发热1年,曾至多处就诊反复予激素加量,减至类似强的松20mg,病情反复,后尿培养及血培养均培养出耐药菌,经替加环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因高热,与原发病复发不易鉴别,予激素加量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后,高热不退,后血培养表皮葡萄球菌,立即停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减至平时维持量,予敏感药治疗后临床缓解。
替加环素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等是常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该组疾病常有多个系统器官受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多呈慢性经过,极易误诊、误治。CTD患者本身合并感染的风险较高,同时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生物制剂等,降低了抗感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2]。同时合并感染病原体多样性和复杂性,死亡率极高,合并发热时与原发病不易鉴别,治疗难度大等特点。该组患者有二例患者,合并发热时,考虑原发病复发,增加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力度,后临床出现高热不退,后行血培养、尿培养提示多重耐药,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存在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的多个高危因素时,积极完善病原学检查,及早发现病原菌、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该组患者对替加环素敏感,因其是新一代四环素类抗生素它是米诺环素的9位上添加叔丁基干氨酰胺基而成的米诺环素的半合成衍生物[3-4]。替加环素是当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类甘氨酰环素类的抗菌药物。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替加环素中含有欧甘氨酰氨基,而这一物质能够取代米诺环素的第九位。而这一特点,实际上是不会见于半合成或是天然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因此,在临床治疗时,使用替加环素治疗因其特殊的生物学特点起到较好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替加环素在实际的使用中,并不会因为核糖体保护或是外排机制而导致耐药性,因此替加环素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由于结构的改变,使得它拥有广谱抗菌、低耐药的特点,它覆盖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厌氧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同时因其价格偏贵,临床未广泛使用,所以对临床常见的耐药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综上所述,当前结缔组织病出现反复发热时,伴有感染多重高危因素时,积极完善病原学检查,警惕多重耐药的发生。因替加环素结构的改变,临床未广泛使用,对部分多重耐药菌仍有很强敏感性,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治疗无反应时,可作为一个选择,同时积极关注药敏情况,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