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原则与技巧

2018-11-01 10:14邓晓红
读天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设疑原则方法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课堂;设疑;方法;原则

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

(一) 问题设疑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要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大多数同学看来,数学讲究严密性和逻辑性,学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然而在课堂上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心田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进而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探索下去,自己找出答案来。

1. 悬念式设疑

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需要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并恰当地设置布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老师先写出一个算式“29×21”,问学生这个算式的积是多少?经过计算后,学生说出了答案。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凡是十位数相同的两位数乘法,教师都能迅速口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算式,先自己计算一下答案,然后再来考考老师,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报出答案。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算式都能快速准确地报出答案,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积是多少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又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烏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2. 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创设不协调

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的科学,各部门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旧知识往往是作为新知道的基础,新知道又是旧知识的延伸。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课堂教学中,要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巧设问题。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为学生探索新知铺设道路。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 新课设疑

1. 课前设疑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第一节课时,我是从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设置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同时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也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痕,应该说效果是非常好的。

2. 课后设疑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新课的另一种设疑方法是在一节课结束之际,针对下一节新课的中的内容,提问设疑。利用小学生追求“新、奇、特”的好奇心理,制造悬念,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去思维、去寻觅、去探索,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嘉兴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要注意的原则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疑问都能刺激学生积极思维,不恰当的设疑会遏制学生探索的愿望,妨碍学生学习的效果,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设疑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把疑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

(二) 适度性原则

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选择一个适合全班大多数的难度,使大多数同学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三) 适时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把“疑”设在“骨节眼”上,适度的疑问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四) 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些重难点要循序渐进,层层设疑。

因此,设疑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使感知、深化、迁移三者紧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全体学生高度的注意,加强听课的效果,进而积极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作者简介:

邓晓红,四川省巴中市,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长赤镇龙池学校。

猜你喜欢
设疑原则方法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